古代春節習俗大全,快看看有哪個是你不知道的?

2020-01-26   亞馬遜Kindle

書山無盡,知識無涯,Kindle為你量身打造千書隨行的「移動圖書館「,70萬本好書隨時隨地暢快閱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在中國古代被認為是一個「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日子,意味著春季的來臨和希望的開始。

古時不同朝代春節的習俗都不盡相同,今天小K就給大家介紹5個最有特色的,讓你過出古風年味兒~

晉朝春節的風俗:饋春盤

「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荊楚歲時記》

「元日造五辛盤。」——《風土記》

(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就是春盤)

古代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唐朝春節的風俗:飾梅花妝

「正月初七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荊楚歲時記》

東方朔最初置「人日」——《事物記》

古代稱正月初七日為「人日」,「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點額顏色新。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壽陽宮裡人。」在唐朝,「人日」當天婦女多在臉上畫各式圖案;有「斜紅、面靨」等名目;塗唇有「萬金紅、大紅春、內家圓」等名目。

宋朝春節的風俗:燃爆竹

「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來鵠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王安石

「至於爆仗,內藏藥線,一連百餘不絕。」——《武林舊事》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

明朝春節的風俗:拜年送名片

「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清波雜誌》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文徵明


宋代用名片來拜年,並將其稱為飛帖,「拜年不必進府門,送上名片抵見人。各處賀歲皆如此,贈予紙店大筆金」,各家門前均會貼一紅色紙袋,上寫到「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清朝春節的風俗:書對聯、福字

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孔尚任

街街飾彩家家撣,掃盡桃符換對聯——《春節》

臘月初一開筆書福,清朝皇帝新年開筆書寫「福」字賞賜大家始於康熙,後來逐漸成為定例,福字書寫完畢後會分賞來賓以及群臣。得到皇帝或太后親筆書法的,都以為是「莫大之榮眷」。


現代春節的習俗已與古時有所不同,但其實確是一脈相承。如今大家雖然大家不相信神話故事,但卻傳承著節日習俗,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會帶著最誠摯的祈願,來迎接新春的到來,正應了內句: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情更濃。

書單推薦

《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辭舊迎新過大年·春節》王早早 著;李劍、沈冰 插畫

《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辭舊迎新過大年·春節》以充滿溫情、人文、愛的故事為主線展開,立足於真實的民間生活,自然滲透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過節的習俗、過程等常識,使讀者在閱讀中既感受到溫暖和愛,同時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喚起心靈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並長存記憶之中。

本套叢書主要特色如下:1.這是一套蘊涵深厚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原創圖畫書,用圖畫書的形式來演繹和講述我們的民間傳統中那些最有神韻和活力、經久不衰的東西。2.本套叢書不局限於講述傳統節日的來歷,而是以生活故事為主線自然滲透,實現了心靈啟迪、傳統文化學習等的融合。3.每冊書名以詩詞、諺語、民間傳說等為引子,頗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和意味,對讀者也很具購買的吸引力。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亞馬遜Kindle】在字裡行間,一起漲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