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谷香村排骨麵,想必會勾起無數老青島的童年往事與美好回憶。
青島是塊寶地,最是養人。只要你認真創業,就能取得事業的成功。就以餐飲業來說吧,當年中外各地來此開設餐飲店的,如肯德基、小紹興等,本埠原有的名店如小紅樓、手拉手等,數不勝數,各有興衰。回憶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情形,仍令人有不勝今昔之感。
俗話說:「眼是觀寶珠,嘴是試金石。」飯店當年稱為「水食買賣」,即是講發財容易、失敗快。這行兒成本低、利潤高,只要能有「回頭客」,你的生意就一定能發財。如果飯菜材料不新鮮、口味不好、價格不合理,你想宰客,則適得其反。客人不再上門,你背下的料賣不出去,很快就賠完了。所以這一行最需要良心。
文革期間造反派勒令「谷香村飯店」改名。
記得當年有幾家很小的店,就因為「貨真價實、口味獨特」,而很快發展起來,成為「名店」。有的名傳至今,一直不衰,「谷香村」就是其中一家。這家店原在濰縣路,是上海附近一個小城鎮人開的一家家族小店,只有四張桌子,里外兩間小屋,內間是廚房,外面是餐室,小得沒法再小。掌柜、廚師、店員、會計一共只有四人,而且都是親戚。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谷香村飯莊
小店經營兩大品種:一種是面,大肉麵、排骨麵、熏魚面、紅燒牛肉麵、雞雜麵、陽春麵。一律是「手擀麵」,吃起來十分滑溜、順口,是島城最好吃的面。當年的雞雜麵實為精品(已失傳),它是用一隻活公雞的全副雞雜,鮮炒澆在面上的。如果你嘴饞,這些面上的「澆頭」(即大排、熏魚等)可以要雙分,叫做「雙澆面」。如果你想省錢,要一碗「陽春麵」,肉湯上面加上青蒜,也很清香味美。這些面都是內放紅燒大排、紅燒肉的原汁,放上自產的青蒜苗,不放味鮮,原汁原味,全都口味獨特,清香味美。今天是吃不到了。
另一品種是:南式的甜咸小燒餅,又稱「蟹殼黃」,餅面上有一層芝麻,是「吊爐燒餅」,吃在口裡香有特色。一進店門就會清香撲鼻,引人食慾。而且是真正的物美價廉,吃一頓飯,花錢不多且很實惠。所以「谷香村」的生意興隆,每到「飯時」便座無虛席,常常是桌前坐著食客用餐,而背後站著客人等候挨號就餐。小店的名氣實已超過當年島城的三大酒樓:聚福樓、順興樓、春和樓。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到現在「谷香村」形成連鎖店,仍是老青島心目中的名吃「老字號」。
濰縣路的老店已經無法覓其蹤影,而中山路拆遷前的這座紅房子,據說卡吉亞和靜安鴻翔服裝店的所占這兩處門洞就是當年遷到中山路的谷香村店址。(李世俊攝)
建國後,谷香村的店東家去世了,在家的內侄會計去上學,後成為某中學的教師,原有的兩位店員調到了「餡餅粥」飯店,原店址也遷到中山路38號擴大營業。排骨麵、熏魚面、大蝦面等品種一直經營到改革開放初期。
拆遷前的中山路老店
1996年中山路改造,谷香村搬進了保定路12號,同年穀香村排骨麵被評為「青島首屆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後又獲得「中華名小吃」稱號。
1998年10月,谷香村改制後承包給個人,加盟店也迅速增加,其時共有22家店,其中4家是自營。但急速擴張卻為企業發展帶來了負面效應。谷香村和面要用雞蛋,而且經過十幾遍壓面工序,成本比普通麵條高。一些急功近利的店主為了早賺錢,就用市場買來的麵條代替。老谷香村的面在青島紅火的一大原因,面是現場手工製作的,麵條嚼著筋道,機器壓制的肯定不行。質量不能保證,回頭客也越來越少。
2002年,由於經營不善,分店陸續關停,2004年4月,位於東海一路9號的谷香村排骨麵館悄然換了牌子,現名「到家常川菜館」,「谷香村」幾乎完全淡出了青島市場。經歷了八十餘載的老字號在一片嘆息中匿跡於島城。
青島飯店集團公司前身就是老谷香村的主管單位飲食服務公司,他們對谷香村的「復活」也是醞釀已久,2004年3月,青島飯店集團出資一千多萬元參股「回購」谷香村,租下了河南路78號面積近五千平方米的網點。新「谷香村飯店」集餐飲、住宿、娛樂等為一體,一樓五百多平方米的大廳為「麵館」。
2010年嶗山區秦嶺路18號(麗達商場二層)分店開業。
「谷香村飯店最拿手的是排骨麵和熏魚面,面是手擀的,摻了綠豆粉,咬起來勁勁道道、爽爽滑滑……」提起上世紀的谷香村飯店,一些「老青島」仍能動情地回憶起點滴細節。
相比較近期介紹的其他幾家當年的美食,作為二十多年前青島首批特色小吃之一的谷香村無疑也是幸運的,也希望這份歷經近百年的本土特色能夠繼續傳承下去。
本組圖文由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髮布,參考源自馬含芳《谷香村》、青島檔案館、青島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