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戲曲院團,大多都敢為天下先,排戲必『大』。眼下哪家劇團排新戲,不投入個幾百萬?這樣下去,只能使戲曲發展的道路越走越窄。戲曲大製作風行,便是戲曲的災難!」在昨天舉行的「白玉蘭戲劇獎」獲獎演員表演藝術研討會上,剛獲第15屆「白玉蘭戲劇主角獎」的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對目前戲曲的現狀不無憂慮:「全國這麼多劇種都有各自的拿手好戲,其他劇種為什麼不能拿來移植改編呢?」
這次「白玉蘭戲劇獎」評獎, 孫毓敏參評的劇目是京劇《陳三兩》,就是一出從河北梆子移植的劇目。舞台上,是乾乾淨淨的一桌兩椅,也沒像很多新戲那樣練「團體操」,讓幾十名龍套塞滿舞台。排出這折戲,總共只花了幾萬元。但就是通過唱、做、念、打這些京劇本體的手段,很好地展現了京劇荀派藝術和孫毓敏個人的藝術魅力。
移植改編更易成功
孫毓敏說,很多劇目得以成為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作品,也都是通過移植或對傳統戲進行改編整理,才提高了它的藝術價值的。如崑曲《十五貫》,莆仙戲《團圓之後》、《春草闖堂》,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京劇《白蛇傳》、《楊門女將》,黃梅戲《天仙配》等,都是在傳統戲基礎上進行整理改編才得以成為傳唱至今的作品。她認為,對一些基礎好、具有再創作潛力的劇目進行加工修改,就如同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繼續攀登,遠比新壘爐灶、排台新戲更有成功的可能。對戲曲而言,繼承和加工傳統劇目,也遠比花大錢創排新戲更具迫切性。
把一個劇種的劇目拿到另一個劇種去演出,中國戲曲歷來就有劇種之間進行移植的傳統。著名劇作家魏明倫也極力倡導戲曲移植:「移植不僅成本低,而且最符合戲曲流傳規律。不同劇種之間反覆移植,新戲在一代代藝術家和觀眾之間打磨,逐步變成老戲,最後才能出幾部經典。」
有些評獎作了誤導
但現在,劇團大多是一團一個戲,誰也不染指別家的好戲。一些戲曲界人士透露,這跟戲曲評獎的導向有關。目前很多地方性或全國性戲曲比賽,都有這樣一種潛規則:只有劇團自己創排的新戲才可能得大獎。於是,越是在全國得大獎的劇目,越惹人關注,就越是無人移植。正是出於對這一現實的擔憂,剛剛結束的中國京劇節,第一次設立了「優秀保留劇目創新獎」,僅有的兩台參加此項比賽的劇目《楚宮恨》和《烏龍院》雙雙獲獎。
依靠演員點染環境
孫毓敏毫不客氣地說:「如果新戲都是大製作,那便是戲曲的災難。」她認為,中國戲曲是寫意為主,舞台上依靠演員的表演來點染環境,以表現戲曲空靈之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就此也曾對記者講過一個生動的例子:有人問武生泰斗蓋叫天,為什麼他演戲時不搞布景?蓋叫天說:「景全在我身上。」葉少蘭解釋道,通過蓋叫天的虛擬表演,人們就能「看到」山、水、風雪;通過他的眼神,人們看到了風有多大、浪有多高!而這些,如果都用實景表現,則韻味全無,戲曲相比電影等藝術品種的獨特魅力也就沒有了。
(本文作者孫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