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富英:譚門中承上啟下的一位大家,文章內含梨園族譜,值得收藏

2020-05-05     聽戲APP

(文章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譚富英(1906 - 1977),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曾任北京京劇團副團長,出身於京劇世家。祖父譚鑫培,父親譚小培。
  出身於京劇世家。祖父譚鑫培,父親譚小培。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其父輩影響。後入富連成科班,向蕭長華、王喜秀、雷喜福等學藝,工老生。坐科六年,在嚴師督導之下,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功底。擅長靠把戲,後又在其父譚小培和老師余叔岩的教導下繼承"譚派"和"余派"風格,發揮自己的藝術特長,酣暢流漓,樸實大方,技藝大進,他的演唱被人們稱為"新譚派"。

譚富英:譚門中承上啟下的一位大家,文章內含梨園族譜,值得收藏


  譚富英是譚門「京劇世家」中承上啟下的一位大家。
  京劇講「家傳」,傳兩代三代的不乏其「家」,但像譚門從清代傳至今天已屆七代,且代代頗具聲名,尚不多見。
  這七代是:譚志道——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岩。
  這七代人,除譚志道工老旦外,後六代均工文武老生。
  七代人中,現在的觀眾最熟悉的是譚元壽,因他飾演了「樣板戲」《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其實,最著名的是譚鑫培(他有「伶界大王」之譽,1905年曾拍了我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且是清廷的「內廷供奉」)和譚富英(他是「四大鬚生」之一)
  譚富英先生嗓音天賦絕佳,清亮甜美,膛音、腦後音、口腔共鳴都非常好,氣與力結合得相當巧妙,晚年唱法益加考究,韻味更為醇厚。唱時感情極其投入,注意人物的身份、性格及其所處的特定環境,講究吐字和收音。他的唱腔簡潔、明快、洗鍊,樸實自然,吐字行腔不過分雕琢,不追求花哨,用氣充實,行腔一氣呵成,聽來韻味醇厚,情緒飽滿,痛快淋漓,這些都是譚富英唱腔藝術的主要特點。

人物關係:

曾祖:

譚志道 (1808~1887)

爺爺:

譚鑫培 (1847~1917) 同光十三絕 譚派鼻祖

父親:

譚小培

兒子:

譚元壽 譚派藝術第五代掌門人

老師:

葉春善 (1876~1935)

同學:

楊小樓 (1878~1938)

師侄:

茹富蘭 (1902~1973)

余叔岩 (1890~1943) 前四大鬚生

師侄:

李少春 (1919~1975)

孟小冬 (1909~1977) 著名京劇女演員

梅蘭芳 (1894~1961) 京劇「四大名旦」

師侄:

言慧珠 (1919~1966)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李世芳

毛世來

魏蓮芳 (1910~1998)

李玉茹

童芷苓

杜近芳

程硯秋 (1904~1958) 京劇「四大名旦」

馬連良 (1901~1966) 著名京劇藝術家

師侄:

言少朋 (1915~1984) 蒙古族

梅葆玥 (1930~2000)

梁益鳴

李慕良

關正明 (1926~2009)

馬長禮

葉盛長 (1922~2001)

張學津

馮志孝

學生:

馬長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Nsw5nEBnkjnB-0zVG6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