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 820 字,閱讀約 3 分鐘
2024年8月下旬,來自北京海淀區濕地的銅銹環棱螺觀察數據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平台(GBIF)發布。此次觀察記錄由公民科學家記錄、並向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GBIF工作組報告。
上圖:銅銹環棱螺(拉丁學名:Bellamya aeruginosa)攝影:Linda 綠會融媒·「海洋與濕地」(OceanWetlands)
銅銹環棱螺(拉丁學名:Bellamya aeruginosa)是一種常見的淡水螺類,其殼體呈長圓錐形,殼面光滑且具有銅銹色或綠褐色的光澤,體螺層上有三條明顯的螺棱。該物種殼質堅硬,生長緩慢,殼口呈卵圓形,臍孔明顯。
銅銹環棱螺的繁殖方式十分獨特。雌雄異體,且雌螺個體通常比雄螺更大。更有趣的是,雌螺全年都能「懷胎」,這使得它們在繁殖方面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每年4月開始,銅銹環棱螺的繁殖活動逐漸活躍,6~7月為「生育高峰期」。受精卵在雌螺體內發育,每胎可產下20~40個小螺。
銅銹環棱螺廣泛分布於長江中下游的湖泊中,在水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銅銹環棱螺通常棲息於湖泊、池塘等靜水或緩流水域的底泥中,以藻類和有機碎屑為食。作為底棲動物,銅銹環棱螺是許多魚類和水鳥的重要食物來源,同時也能有效地凈化水體。
上圖:截至2024年8月20日,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平台(GBIF)系統中,關於銅銹環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只有5個觀測數據。3個來自中國,2個來自越南。圖源:GBIF
感謝華東師範大學水生態修複課題組提供建議參考。
全球生物多樣性信息平台(GBIF)是一個國際生物多樣性信息學數據基礎設施,旨在向任何人、任何地方開放獲取地球上所有類型生命的數據。GBIF作為一個全球平台,促進了國際間的合作與數據共享,幫助各國共同應對全球生物多樣性面臨的挑戰,如物種滅絕和棲息地破壞;幫助世界各地保護工作者和環境管理者識別關鍵的生物多樣性區域和瀕危物種,從而制定有效的保護措施;通過向公眾開放生物多樣性數據,GBIF提高了公眾對生物多樣性問題的認識,鼓勵更多人參與到保護行動中來。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是中國第二家GBIF的官方數據發布機構。自從2018年加入GBIF以來,綠會GBIF團隊長期服務於科技工作者、公民科學家和自然保護工作者,為生物多樣性信息學數據貢獻力量。
THE END
本文為日常工作記錄。供參考。
文 | Linda
編輯 | Sara
排版 | 綠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