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軍隊少、武器差、戰鬥力弱,為何北洋軍閥時期一下變強大了

2022-08-12     張生全精彩歷史

原標題:清末軍隊少、武器差、戰鬥力弱,為何北洋軍閥時期一下變強大了

清朝時期,中國的軍隊戰鬥力很弱,給人的感覺就是無兵無武器。清朝滅亡,到了軍閥混戰時期,軍隊一下子就變得非常多,而且戰鬥力也明顯變強,武器似乎也變得很豐富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咱們說北洋軍閥時期,軍隊的戰鬥力變強了,是有根據的。在清朝的時候,列強紛紛入侵中國。八國聯軍一共也就五萬人,卻打得清朝的軍隊潰不成軍,清朝還和列強簽訂了讓清政府根本就承受不起的《辛丑條約》。但是到了北洋軍閥時期,列強這種成建制的對中國的入侵變少了。當時唯一加緊活動的,就是日本。但是日本也只是在蠢蠢欲動。派出整支軍隊來打仗的列強,在北洋軍閥時期並不多。由此可見,這與北洋軍閥時期,雖然混亂,但是軍隊的戰鬥力強勁,以及武器裝備變得很好不無關係。

那麼,北洋軍閥時期是怎麼突然變強的呢?

清朝軍隊

一、關於「為誰打仗」的問題。

清朝時期的軍隊,就數量來說,其實並不少。儘管八旗軍和綠營軍的戰鬥力都很差,但是數量上是有保障的。清朝滅亡前,全國還有77萬軍隊。其中八旗軍13萬,綠營軍46萬,新式陸軍18萬。這個軍隊的數量,其實就是清朝歷代正常軍隊的數量。比如康熙時期軍隊也就60萬,乾隆時期也就80萬。鴉片戰爭時清朝的軍隊也就80萬。總之,總體軍隊數量,在清朝歷代都沒有什麼變化。

就武器裝備來說,鴉片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確實非常落後,普遍處在冷兵器時代。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對清朝,基本上是「降維打擊」。那時候,清朝上下進行總結,普遍認為是因為武器落後。所以從那時候開始,就努力建造兵工廠,生產熱兵器。尤其在經歷了太平天國運動以後,兵工廠的發展更快。到了清朝末期的時候,兵工廠已經遍地開花。成規模的就達到了35個,其中最大的包括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天津機器局、金陵機器局、漢陽槍炮廠這些,生產了為數不少的先進武器。

就大型戰艦來說,當時北洋艦隊的戰艦數量與規模,也號稱世界第一,讓日本人都羨慕不已。

但是清朝的軍隊戰鬥力卻很弱,甲午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庚子戰爭,清朝也是幾乎沒有任何戰鬥力。之所以是這樣一種情況,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為誰打仗」的問題。

清朝時期的軍隊,都是在為皇帝打仗。不是說那時候的人不愛國,他們當然也有強烈的愛國情懷。但是那時候皇家就是國,國就是皇家。他們也知道皇室腐敗,慈禧太后專權。他們打仗的目的,是希望能夠獲得朝廷的賞識。如果沒有一個能夠賞識自己、升遷自己的領導,仗往往打得稀里糊塗。就算是死了,也不知道是為誰死的,更別說得到升遷獲得好處了。

這也就是皇權時期的一個特點,必須搞清楚「為誰打仗」的問題。陳橋兵變中,那些士兵們為什麼要發生兵變,為什麼要把黃袍披在趙匡胤的肩膀上?就是因為小皇帝太小,沒有什麼判斷力,將士們不知道「為誰打仗」。

清軍為什麼能夠打敗太平天國?最主要的是出了「聖人」曾國藩。曾國藩是為了他心中的「理念」打仗,他把「國家」進行了符合儒家傳統的解釋。所以他奮不顧死地打仗。在他的帶動下,湘軍才強大起來,才打敗了太平軍。但是,在那個時候,有多少曾國藩這樣的「聖人」呢!

清朝末年,朝廷權力鬥爭很厲害,還不斷「變臉」,一會兒光緒是領導,一會兒慈禧是領導。哪怕慈禧當領導,在八國聯軍入侵前與八國聯軍入侵後,她也是兩個態度。所以將士們無法解決「為誰打仗」的問題,自然不願意白死。

北洋軍閥時期,軍隊都成了私家軍,都是在為軍閥頭目打仗。而軍閥頭目也明白,他們是在為自己打仗,是在「創業」。打的勝仗越多,搶下的地盤越多,獲得的利益也就越多。如果軍閥頭目賞罰分明,像張作霖那樣,那麼將士們感到自己有前途,打起來就奮不顧身。

總之,只要「為誰打仗」的問題解決了,目的性明確了,戰鬥力自然不一樣了。

北洋軍閥

二、關於「軍隊資產化」的問題。

清朝末期,軍隊都是朝廷的,不是某個將領的。朝廷為了避免私家軍的存在,一方面會限制國家整體軍隊的數量。另一方面,會不斷撤換軍隊的將領。

清朝軍隊數量長期保持在七八十萬之間,就是要限定軍隊的數量。軍隊就像火藥桶,這個火藥桶可以炸敵人,但同時也會爆炸殺傷自己。如果火藥桶太多,國家都坐在火藥桶上,那是十分危險的。

所以,太平天國運動被破滅以後,清朝立刻下令解散湘軍、淮軍和楚軍。袁世凱進行小站練兵以後,朝廷對他異常猜忌。如果不是因為爆發了辛亥革命,袁世凱是沒有機會再掌控他所練的新軍的。

但是,北洋軍閥時期,軍隊變成了一種資產,屬於軍閥頭目自己的資產。對於他們來說,自然是軍隊的數量越多越好,武器裝備越精良越好。資產越多,他和別的軍隊較量的時候,本錢也就越大。這就如同賭博的兩個人,誰的本錢越大,誰能下的賭注就大,誰就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所以到了北洋軍閥時期,光是軍隊數量,就已經達到了140萬到150萬之間,和清朝末期相比,幾乎翻了一倍。至於武裝裝備,就更加先進。張作霖自己都已經擁有戰艦27艘,甚至還都是航空母艦。

張作霖

三、關於「代理人」的問題。

清朝晚期的時候,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很頻繁,那是因為「代理人」比較單純,就只有清朝政府。那時候,他們對清朝政府的脾性也已經摸得比較清楚,知道清政府害怕打仗。只要給清政府來一點硬的,清政府立馬就服輸了。所以那時候,他們雖然一直在尋求和清政府打仗,但是一直還是比較小心的,害怕把清政府給打滅亡了。一旦把清政府給打滅亡了,他們在中國獲得經濟利益的「代理人」就沒了,至少沒有清政府這種好的「代理人」了。

到了北洋軍閥的時候,北洋軍閥很多,成不同的派系。「代理人」就分散了,也變得不確定了。也就是說,列強已經沒有統一的「代理人」,也不太可能確定「代理人」。就算確定了某個軍閥頭目作為「代理人」,萬一這個軍閥頭目在內部混戰中失敗,列強的投資不就跟著失敗了嗎?

就比如日本。日本的目標是很明確的,就是要先拿下中國的東北,再圖謀全中國。但是在東北的時候,找誰為「代理人」呢?他們找過張作霖為「代理人」,但是後來又把張作霖炸死了,為什麼?就是他們覺得這個「代理人」找錯了。

日本目標明確,但想找「代理人」都那麼困難,英美等國家就更加困難了。實際上,美國直到二戰以後,才找到蔣介石這個「代理人」。但是蔣介石最後打敗了,美國在亞太的戰略也因此嚴重受挫。

總之,以上三個問題是否解決和確定,決定著中國軍隊的戰鬥力,以及列強對中國軍隊所採用的政策。所以清朝滅亡前後,軍隊才是不同的面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c3c78d13581e25f3a867b3911810b6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