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樂教授在講座中闡述過:快樂的感受是人更好學習的情感基礎。快樂的課堂使人聰明,使人產生心理的興奮和生理的活躍在興奮中,會獲得最高的學習效率和最好的學習效果。
汽車沒有了動力,難以運行;學生學習沒有了動力,學業難以完成。也就是說學生「為什麼」要學習,要讓他找到一個理由。現實生活中,可以發現很多厭學者、輟學者,他們最根本的都是因為學習動力喪失或不足而導致的。所以,身為父母、老師,一定要高度重視孩子學習動力的培養和教育,一定要讓孩子帶著信念走進校園,帶著激情走進教室。
那麼,學生的學習動力從哪裡來呢?
——動力來自於學生個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一個學生,特別是成為了高中生以後,隨著認知的增長和閱歷的增加,他會對個人的未來有一個設想,上大學,考名牌,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文化、有素養的人,才能對社會有貢獻;這時候,他會有個人的人生目標和自身價值的追求;所以他會選擇不自棄、不自卑,自覺地承擔起人生的職責和義務。正如李開復所說:「人生只有一次,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有影響力——也就是說,我希望能更好地幫助自己、幫助家庭、幫助國家、幫助世界、幫助後人,能夠讓他們的日子過得更好,為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有了一個高遠的清晰的人生理想,他就會克服學習中的各種困難,樹立學習的信心和毅力,為實現心中的理想去拼搏去奮鬥。
——動力來自於學生對榜樣的崇拜。家庭或社會生活中,總有些人——特別是那些富有影響力的成功者、名人讓孩子產生崇拜感,向他們學習,讓自己人生更輝煌是孩子的人生追求,這也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北京新東方的俞敏洪,從小就是以其鄰居——歷史文化名人徐霞客為榜樣,決心要成為一個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複習兩年考上了北大,最終走到了今天,創造了新東方的奇蹟。曾經有個考上清華大學的學生,他之所以考上,是因為他表哥的一句話,他表哥先考上清華大學,臨行前,他表哥說:「三年以後,我在清華園等你!」這句話,成為了這個學生的動力,以他表哥為榜樣,他發奮學習,三年後實現了清華夢!
——動力來自於對生活的苦難或幸福的強烈感動。「苦難是所最好的大學」,盧梭如是說。苦難,同樣會讓經受苦難的孩子產生學習動力。因為他明白,苦難是暫時的,而要擺脫目前的困難窘境只有讀書,只有學習,只有考上理想的大學,成為一個有知識、有能力的人,才能改變目前的狀況;相反,幸福感也會讓孩子產生學習的動力。孩子生活在溫馨和幸福的環境中時,他也會因幸福而產生要有所報答有所作為的心理狀態,於是他更會珍惜學習機會,刻苦學習,以求成功。
——動力來自於感恩之心。知恩、感恩是一部分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浙江省有個女孩子,學習特別優秀,父母離異,家境困難。她後來成為理科狀元被北京大學錄取。他說「我學習就是為了報答母親,讓母親聽到我的成績多笑一笑,心裡更開心,快樂!」還有個母親患癌症去世的學生,他說他努力學習就是為了今後考一個好的醫科大學,成為一代名醫,來拯救像母親一樣身患癌症的不幸者。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育之恩,感謝社會的關愛之恩成為這些孩子的學習動力。
——動力來自於師長的善教。善教者勵其志,一個善於教育的教師,懂得教育規律,知識豐富,教法靈活,人格高尚,與學生平等相處,融洽友好,同樣會為學生提供學習動力。他不僅教知識,教方法,還教心態,教學生做人,這無疑會鼓舞學習心志,讓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在學海中追波逐浪。親其師,信其道;厭其師,棄其學。相反有些老師不是點燃學習心中的火把,而是在這個火把上潑水,導致學生心中希望的徹底破滅,最後放棄學業,遺憾終生!同樣,父母作為學生的第一任教師,父母也要成為一個智能的父母,要營造家庭環境,懂得孩子成長規律,了解孩子,科學施教,給孩子信念,教孩子方法,全方位地教育孩子;疼愛而不溺愛,養育更會教育,這也會為孩子學習提供動力!
——動力來自於對課程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凡是成績優秀者,沒有一個不是對課程學習有濃厚的學習興趣的。而且,越是興趣濃,那 個課程越是學得好。所以,我認為,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以課程的興趣的培養一要靠學生自己,要會學,要有積極心態;二要靠教師的培養。教師要會教知識、學科 學習方法,要善於通過各種途徑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我一直推崇這麼一句話:「教師的最大魅力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008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錢永健就是對化學有濃厚的興趣才有了今天的,心理學家王極盛教授對各省高考狀元做過調查,這些學生都是把學習作為一種興趣才有了高考的優異成績的!
——動力來自於家庭文化和學校文化的薰陶。家庭是最大的教育機構,是孩子最初的母校。曾經有個孩子,每次在家看書或做作業時,爸爸也總拿一本書坐在旁邊陪他。等他大了,考上大學了,才知道爸爸是個一字不識的人。所以家庭文化會對孩子學習動力產生影響:家庭崇尚文化,重視教育;家庭為孩子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條件;家庭為孩子滋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家庭為孩子樹立積極的生活情趣和對未來的生活信念……這些無疑會對孩子的學習動力產生積極的影響。學校文化同樣也會對學生學習動力產生影響:學校環境優美、物質文化豐富、優雅;學校校風端正、學風濃郁、教風嚴謹、人才輩出,精神文化健康向上;學校注重理想前途教育、生命價值觀、世界觀教育,育人氛圍刺激感人……這些也會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產生積極影響。
總之,學生學習不能沒有動力。有動力就會有激情,就會有奮進的力量。沒有了動力,學生就會視學習為苦役,視教室為牢籠,視學校為監獄。學生就會在學習成長的關鍵時刻走上歧途,比如談戀愛、上網進而形成網癮、看雜書、吸煙、玩手機、打架、逃課,上課聽MP3、睡覺等,坐在教室最後一排無所是事,自感生不如人、自暴自棄,輕者選擇輟學,重者流浪街頭,危害社會!
以上內容節選自網絡,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老師們一定聽過家長的這些疑問,「孩子怎樣才能進好學校?家長該做些什麼?還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不愛學,總是要家長推著往前走,怎麼辦?」
家庭類型多層多樣,不能一刀切,沒有一把萬能鑰匙的。我們也不能以能否進重點學校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不過,有一件事是值得告訴所有家長花精力去做的,就是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01
給孩子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蘋果
我以前帶學生去農村學農,看到孩子們在果園裡摘蘋果。孩子們蹦著跳著從樹上摘下蘋果,有時用水沖沖,有時洗也不洗,擦擦蘋果皮就把蘋果吃掉了。
再看看這些孩子平時在家裡吃水果,都是家長把蘋果皮削好了,把蘋果切成片,擺在果盤裡,牙籤插好了,遞到手上,孩子們還一副懶得吃的樣子。
這就是我們說的「跳一跳摘到的蘋果」。對孩子學習也是一樣。告訴家長要把對孩子的期望值設置在合適的水平。既不要大包大攬,直接把「蘋果」送到孩子手上,否則孩子就沒興趣;又要確保這個目標是孩子跳一跳能碰到的,否則就會讓孩子失去信心。
02
千萬不要為了面子而逼孩子
有些家長喜歡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怎麼那麼聰明?人家第一名,你呢?這樣孩子慢慢就形成「我比別人笨」的心理定勢,甚至產生「媽媽喜歡別人」的牴觸情緒。
不要攀比,要以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孩子現在能跳1.2米,那1.3米就是比較合適的目標,千萬不要因為別的孩子都能跳1.5米了,就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也要跳那麼高。更不要只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逼著孩子讀書,在壓力下讀書是做不好的,要發現孩子的特點和長處。
03
別把孩子當成裝知識的「米袋子」
要讓家長想明白,你是要培養一個裝知識的「米袋子」,還是要培養一個完整的人?或者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知識型的還是智能的?
如果答案是後者,就少一些灌輸,鼓勵孩子多問幾個為什麼,對孩子的問題千萬不要迴避,甚至孩子不問,你還要啟發他問。提早認識ABCD不如讓孩子多問一個為什麼。
04
13歲前緊抓語言學習最合適
孩子的學習能力發展是有規律的。13歲以前,孩子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模仿能力比較強,這個階段學語言最合適。比如小學背古詩就比大學再背要容易。到了高中,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能力發展起來了,再學數學等學科會更容易。
05
放大孩子的成就感
我個人覺得,家長在學習上不要大包大攬,但是在培養孩子自信自強這方面要有意識地作為。
我為什麼會喜歡數學?我讀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個做出了老師布置的某個難題,老師從講台上奔過來,摸摸我的頭問,你現在的感覺是不是比吃了一顆糖還要高興?我說是的。從此以後就喜歡上了數學,認為自己數學行啊。這就是鼓勵和成就感的魔力。
小孩子要鼓勵,要給他成功的體驗,培養孩子的成就感。有成就感才會有興趣。
06
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
只有鼓勵有時也不夠。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如果你只是在旁邊說「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的」也意義不大,對家長來說,要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
比如有的孩子剛進小學時,做數學口算題目比較困難,家長可以借鑑體育訓練中「分解動作」的做法,40道題目,孩子一下做不完,家長可以把題目分成8組,每組5道題,做完一組再做一組。
可以用「限題計時」提高效率,譬如每做對5道題,記下時間後進行比較,或者「限時計數」的辦法——給他10分鐘看他做對幾道題。這方法同樣適用於抄寫詞彙等作業。
把一個比較困難的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化難為易,化繁為簡,是教師和家長幫助孩子克服畏難情緒,體驗成功、提升自信心和興趣的有效方法。
07
把學習變成養小球藻、剪蚯蚓……
保護和激發好孩子的好奇心對於激發學習動力也非常重要。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老師教我們養小球藻,在一個廣口瓶里放上自來水,每天往水裡吹氣,慢慢水的顏色變綠了;還讓我們把蚯蚓剪成若干段後,埋入泥土裡觀察如何慢慢長成一條條蚯蚓來……我覺得這就像變魔術一樣,那個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做一個生物學家。
後來物理老師教我們做礦石收音機和電晶體收音機,自己裝的收音機接收到廣播的那一刻,我真的太興奮了,我又想做一個無線電發明家。
其實這些動手的小實驗很容易操作,老師家長完全可以帶著孩子做,對於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動手能力、探究習慣非常有用。
此外還有一些用遊戲學數學的方法,比如小一點的孩子搭積木,從中可以了解三角形、長方形、圓、半圓等圖形概念和紅、綠、黃等顏色概念,還能養成觀察、記憶、想像、合作等習慣;大一點的孩子可以用撲克牌算24點,等等
08
鼓勵自學+討論
我主張學生自己有問題就去找老師、同學或家長問,而不是固定一個時間讓孩子補課。這就是自主學習和被動學習的差別。
我也提倡同伴之間的討論互助。自己學會的東西,教別人一遍,自己領會得更深,而且討論可以產生新思路新方法。所以,討論的結果是雙贏的,孩子的溝通能力、合作意識也能得到培養。
09
坐在孩子身邊看會兒書吧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三條途徑:自我學習,同伴合作,專家引領。自我學習和同伴合作剛才已經談到了,「專家引領」的這個「專家」對小朋友來說,不僅包括老師,還包括家長。
最好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不是跑去看電視、打麻將、跳舞,也不是站在門口看孩子是否在寫作業,而是坐在孩子身邊一起看書學習。
現在流行一句話:一流的家長做榜樣,二流的家長做教練,三流的家長做保姆。
我發現學生當中凡是發展的比較全面的,有自己想法的,都是家庭比較民主平等的,家長和孩子應該是討論式的,啟發式的,不是灌輸式的,壓制式的。家長有什麼事情要會和孩子討論,家長陪伴孩子成長,是良師益友。這種家庭氛圍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
(本文選自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原校長謝應平在「家長幫」社區的一次分享,版權歸原創作者謝應平所有)
延伸閱讀:
史丹福教育學院院長:6條黃金學習法則,提升孩子學習驅動力
真正的專注力培養,秘訣恰恰在於「間斷式學習」
李希貴:讓孩子回歸內動力,必須讓學習「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
如何激發孩子內在學習動力?復旦附中原校長謝應平給出9大忠告!
徐加勝:高考結果的背後,我們更應關注孩子「是否有持續的學習動力」
康紅舒:培植孩子人生的兩個支點——學習動力和興趣愛好
如何才能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呢?家長可從這幾個方面嘗試
家長收藏細看:首屆「家長學校開學周」主題教育活動專輯(視頻全集)
太齊全了!81個偏旁部首寫法圖解示意,假期孩子練字用起來
中小學全科上下冊空中課堂、微課+200多部名著有聲讀物!
小學 • 初中 • 高中 • 全科目教學視頻匯總
1-9年級全學科微課資源匯總(點開即看)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第一時間獲取教育行業最新資訊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師卓越發展智慧」與「學生健康成長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投稿郵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聯繫我們加QQ:2636915649
閱讀原文」,進入「查看歷史消息」輕鬆閱讀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