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的孩子叛逆起來有多難搞?含淚分享我的解決招數,親測有效

2022-06-22   福林媽咪

原標題:2歲的孩子叛逆起來有多難搞?含淚分享我的解決招數,親測有效

文丨福林媽咪

那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國外一個小女孩,看起來2歲左右的樣子,和姐姐媽媽一起出門,因為媽媽開了她本想要開的門,於是坐在地上大哭了起來,非要重來一次不可。

媽媽和姐姐大概是習慣了妹妹這個樣子,於是頭也不回地走掉了。

被留下的她明顯有些慌了,但她依舊站起來,回到門內,再親手把門打開,關山,然後才朝媽媽追過去……

這一幕簡直太典型了!

這就是讓全世界家長「聞風喪膽」的「糟糕的兩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自我意識,並且處於秩序敏感期,所以她非常喜歡說不,什麼事情都想要按照自己內心的秩序來,一旦不對,他就會立馬大哭,不管你做什麼都沒有用。

像視頻里這位媽媽一樣一走了之肯定不行,3歲前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重要階段,爸爸媽媽總是棄他而去,並且從不在意他的想法,這對孩子的成長來說不是好事。

那應該怎麼辦呢?

我有一個辦法,是我結合很多理論知識,與自己的兩次帶娃經驗總結出來的,非常簡單,卻非常有效,今天分享給你們!

書上說,注意睡前儀式的帶入,將很好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入睡習慣。其實「儀式感」可以解決孩子許多問題,它就像一道光,一道照亮孩子的光,一道照亮生活的光。

孩子對秩序感的需求,是需要一個明確的儀式感的,忽略了這一點,你就很難弄清楚,為什麼有時候你明明按照孩子說的去做了,他還是不依不饒。

果果兩歲處在一個「狗都嫌棄的年紀」的時候,和大人對著干也是她的強項。

我:該午睡了,我們睡覺吧

果果:不要。

我:那你要幹嘛?

果果:外面玩。

我:你想去玩什麼?

果果:騎木馬。

我:木馬也回家睡覺了。

果果:外面玩。

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會:

我:那我們去看看外面的木馬回家睡覺了沒有?

果果:好。

我:看完我們就睡覺哦?

果果:好。

然後我抱著撿撿到窗戶口看了一眼中午一點的太陽。

我:外面是不是沒有木馬了,木馬回家睡覺了,我們也去睡覺吧。

接著他真的就上床了,至於在床上又滾了多久才睡著,那是另一回事了。

兩歲孩子的世界就是這麼簡單,順著他的角度去化解他的問題,幫他把他當下想的事做成一個閉環。

睡覺要騎木馬去看木馬看完了睡覺。

注意在答應帶他去看木馬前要和他確認好看完木馬就睡覺,這是在孩子內心當中植入一個「錨點」,

而不是睡覺要騎木馬不行,這樣「騎木馬」這個事情沒有得到解決。

問題是:要騎木馬
怎麼解決:去窗外看一下,看完睡覺

「去看一下」就是他對於「要騎馬」這個需求結束所需要的儀式。

2歲孩子的腦袋構造很簡單,他只有一根筋,沒有得到解決的「騎木馬」可能會一直伴隨著他整個午睡,直到睡醒第一句話仍是「騎木馬」……

事情得到完整閉環,這就是他的儀式感。

前幾天我和爸爸帶著果果去商場,商場有一個人偶大熊貓,撿撿要去摸,於是爸爸就帶著他去摸了,摸完我們就走了。

走道半道,果果又說要摸大熊貓,爸爸說你剛剛不是摸過了嗎?

果果說還要摸,於是爸爸又帶他折回去摸了一次。

摸完我們又走了,走著走著,不出意外,果果又說要摸大熊貓。

這下好了,爸爸不願意了,於是果果開始反反覆復地吵著要摸大熊貓。

我問果果:你剛剛摸完大熊貓,和它拜拜了嗎?

果果:沒有。

我:那我們和大熊貓拜拜一下,然後回家好嗎?

果果:好。

於是我們回到能看到大熊貓的地方,遠遠的和大熊貓拜拜了一下,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這個案例也是同樣的道理:

摸大熊貓還要摸大熊貓和大熊貓拜拜回家

問題:解決還要摸大熊貓這個事
怎麼解決:和大熊貓拜拜。

「和大熊貓拜拜」就是他對「還要摸大熊貓」這個需求結束所需要的儀式。這件事也就閉環了。

這下大家應該明白了,我是怎麼讓2歲的叛逆小朋友「聽話」的。

劃重點:

tip1:找到問題矛盾,明確目的

tip2:怎麼解決,尋找簡單直接的辦法,設立一個儀式感,孩子的世界很簡單

tip3:解決前,強調目的

tip4:完成問題閉環,給孩子所需的儀式。

若發現新問題,循環回tip1,麻麻們需要耐心。

「儀式感」可以是睡前的一聲「寶貝晚安,媽媽要睡了,我們不說話咯」,可以是外面玩要戴口罩,可以是長大一歲的禮物,可以是每天的一句「我愛你」……

用「儀式感」去處理孩子需求的被滿足感、被重視感,是對孩子情感世界的尊重,能讓孩子對事物報以熱情,從中發現生活的樂趣。

「儀式感」也會變成孩子心裡的愛,變成幸福的味道。

我希望作為媽媽的我,做的不是依靠父母的權威去鎮壓他,告訴他你不可以干這個,不可以干那個。而是儘量以更為平等的方式去對待他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幫助他也幫助自己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