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福林媽咪
很多寶媽會發現,自從生完孩子,莫名地焦慮起來。因為身邊很多親戚都會對寶媽的育兒方式評頭論足的。
一些公婆和七大姑、八大姨們經常會說:
「養個小孩,沒那麼費勁」
「不用緊張,老一輩的不都這麼一代代地過來了嘛,你太講究了,就矯情了。」
這些話,很多時候,讓人聽了會覺得很難受,因為這些話背後的潛台詞似乎是:
養孩子很簡單,你要是喊累的話,就是因為太矯情了。
還有網上的育兒專家,每一個人都在強調:
「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孩子是複印件件,父母是原件,要想解決問題,得先改原件。」
雖然這些話也很有道理,但是寶媽們的壓力會格外大。
到底應該怎麼養孩子,好像找不到標準答案,誰也不能為你提供一個可靠的建議,並且為這個建議負責,這件事只能你自己做主。
其實如果當爸媽真的是一種職業的話,那麼養孩子算是世界上最艱難的工作了。
本來就是一個哇哇亂叫的肉團,突然被交給新手爸媽們,他們怎麼會不手忙腳亂呢?
很多寶媽在看了一些所謂的教育指南後,無形中更是多了很多憂慮。
比如:我朋友的女兒很內向, 不愛說話,性格也很敏感,她查閱了很多書之後就認為是孩子安全感不夠,於是整天擔憂:「這孩子到底是什麼心理陰影,是我造成的嗎?」
還有的,因為一時的暴脾氣,沒控制住打了孩子兩下,成天的後悔,自責。
種種現象說明,我們往往對父母不夠寬容,而高標準、嚴要求的育兒理論,已經讓很多父母不堪重負。
但事實上是,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過度的自責沒有任何意義,應該想著要如何去解決才是關鍵。
把孩子的問題一味地歸咎於父母,是一種簡單不負責任的邏輯。
因為每個孩子天生就有自我成長的動力,即使父母的某些行為確實給孩子造成了影響,也並不是無法挽回的罪過。
每個孩子來到世上,都有自己需要成長的功課,父母不可能替孩子代辦所有事情。
父母是人,不是神,每個人都會犯錯,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作為一個母嬰育兒博主,偶爾我也會在教育孩子上面焦慮。
常常會在看到一些好的教育案例之後,就去反思自己,在這一點上有沒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如果發現自己沒想到,或者是以前的認知是錯的,就會忍不住自責懊惱一番。
做了父母后,重點不是過度苛責自己,而是與孩子一起互相陪伴和成長。允許自己犯錯, 也允許孩子犯錯。
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必須要怎樣的,做父母的千萬不要陷入必須的死胡同里。
比如,無條件的愛孩子是方向, 不是必須。
無條件的愛,已經成為了一種主流的共識,但是父母也要時刻覺察,對自己是否也做到了呢,因為無條件的愛是父母內在的愛豐盈後,自然流淌出來的。
內省很好, 內疚就是一種自我攻擊了。
對待孩子的方式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做父母的能否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真實地看待自己的孩子,而不是活在自己的頭腦里喋喋不休的走不出來。
很多媽媽對孩子言語或者行為欠妥後,十分的自責,然後經常內省, 但是往往他們分不清內省和內疚的區別。
內省是不帶評判的自我觀察和覺知,看到自己的舊有模式,及時做出新的選擇;
而內疚則是一種自責,容易讓人陷入懊悔中。
所有的媽媽們,一定要明白,你們當初所做出的所有選擇,都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可能有人會後悔為什麼不再堅持下呢?
可是當時你是真的沒辦法再堅持了呀,否則你一定會堅持的。
所以你要相信,你已經盡力給到孩子最大的愛和關照了。
如果哪個專家的育兒理論,讓你產生了恐懼和焦慮,那麼請你自己學會思考、辨別,不要被某一種言論嚇住了自己。
我們可能會有失誤,但是失誤絕對不是犯罪。
千萬不要給自己貼上負面的標籤。
指責過去沒有任何意義,重點是現在想如何選擇, 將來要去往何方。
我們無法讓過去重來, 但是至少可以在下一次中努力做得最好。
我們一定要深信,每個孩子內在都有強大的成長動力和完善的能力,放下我們的焦慮,把注意力放在後續建設性的成長上, 而不是自我內耗中。
努力做好自己, 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引領。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談話節目中,把父母分成幾類,一種是父母自己做人就很不錯,心裡是有譜的,那麼孩子也不會太差;一種是父母自己做人不行的,那麼在他們的教育下,不管是棍棒教育,還是溺愛寵愛,孩子的成長都容易出現問題。
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
我們不知道孩子將來會有怎樣的人生,但是我們平時表現出來的,自尊、自愛等,以及樂於助人,不輕言放棄的一系列優秀品質,都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
這些身教,會成為孩子健康成長的養料,滋養著孩子。
孩子既然選擇了你,就是為了引領你成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