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毛利率持續走低引發能源焦慮?上游鋰礦資源爭奪戰一觸即發!

2022-06-02     全球財說

原標題:比亞迪毛利率持續走低引發能源焦慮?上游鋰礦資源爭奪戰一觸即發!

作者:丁一

出品:全球財說

若說,20世紀至今全球的石油爭奪戰從未停歇,那麼21世紀對於「白色石油」的爭奪或也一觸即發。

鋰,一種白色金屬,因為特殊的化學性質,成為能源產業的重要原材料,被稱為21世紀的能源金屬,即白色石油。

曾經獲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古迪納夫,作為公認的「鋰電池之父」曾警示稱,「鋰資源的重要性不亞於石油等戰略性資源,一旦鋰資源開採出現瓶頸,可能會跟石油一樣成為戰爭的導火索」。

鋰資源在地球上非常稀少,未來或也會和石油資源一樣面臨枯竭危險。

與此同時,人類為了降低對石油的依賴且減少所帶來的環境污染,新能源汽車成為了近年飛速崛起的新興產業,動力電池作為產業核心,無論是鋰離子電池、下一代鋰固態電池,都離不開鋰元素的支撐。

面對新能源車對鋰礦需求的大幅增長,鈦酸鋰價格不斷攀高,並且各方對於礦產資源的爭奪日趨激烈。

比亞迪毛利率持續下滑 高端化路線能否挽救局面

5月31日晚間消息稱,比亞迪在非洲覓得6座鋰礦礦山,目前均已達成收購意向。

據悉,這6座鋰礦中,氧化鋰品位2.5%的礦石量達到了2500萬噸以上,折算為碳酸鋰可達100萬噸。

若按照一輛60度純電車型所需的碳酸鋰約為36kg計算,上述2500萬噸礦石若若被全部開採,將可以滿足2778萬輛60度純電車型的動力電池需求。

此前,比亞迪全面停產燃油車並將2022年新能源車銷售目標定為150萬輛,拿下這些鋰礦足夠使用十餘年。

6月1日早間,比亞迪官方回應稱,對於洽購非洲鋰礦的消息不予置評。雖然不予置評較為曖昧,不承認也不否認,但仍需理智看待。

此前年初便有消息傳出,比亞迪中標智利鋰礦開採獲8萬噸鋰產量配額,之後卻被智利法院突然叫停此項合作。

比亞迪作為國內龍頭,一直備受關注。

數據顯示,2022年一季度比亞迪的國內新能源車銷量達到28.7萬輛,僅4月份新能源車銷量為10.55萬輛,占全國新能源乘用車銷量超三分之一。

回溯至2021年,比亞迪全年汽車銷量約74萬輛,同比增長達到73%。然而即便這樣,上市公司業績卻不盡人意。

2021年,比亞迪實現營業收入2161.42億元,同比增長38.02%;實現歸屬凈利潤30.45億元,同比下降28.08%;實現扣非凈利潤12.55億元,同比下降57.53%。

增收不增利的情況主要源於成本上漲,同時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導致毛利率再度下挫,2021年比亞迪的整體毛利率僅為13.02%,較2020年同期的19.38%下降6.36個百分點,凈利率低至1.84%。

其中,汽車、汽車相關產品及其他產品毛利率為17.39%,同比下降7.81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至2022年一季度比亞迪整體毛利率進一步下滑至12.40%,凈利率也進一步下滑。

不過反觀特斯拉,一季度全球共交付31萬輛新車,營收同比增長81%至187.56億美元。汽車業務毛利率更是高達到32.9%,超過預期的28.4%,且較2021年同期上漲6.4個百分點,這與提高售價及加大交付量均有關係。

對於特斯拉而言,沒售出一輛新車賺超1萬美金,這樣逆天的賺錢能力與其品牌效應有關,雖然如此來講性價比不高,但是依舊有很多人願意拋開性價比去買單,一定程度上買得就是品牌溢價,也與眾多奢侈品道理相當。

而比亞迪作為國產品牌龍頭,售價多在10萬-20萬元之間,遠低於特斯拉,疊加原材料成本上漲、產能不足、研發費用攀高等諸多原因,毛利率驟降、利潤稀薄已成為了必然。

有消息顯示,比亞迪高端品牌或將於8月發布,首款車型將是對標奔馳G級的高端越野SUV,售價或將80萬元起步,高配達到15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雖為國內頂級車企,但旗下車型最貴車型定價也未能超過40萬元。前不久比亞迪與梅賽德斯奔馳共同設立的合資企業曾推出MPV車型騰勢D9,最高售價達到66萬元,銷售情況如何尚不得而知。

畢竟,2021年以騰勢銷量最好的騰勢X為例,2021年騰勢X的累計銷量僅為4783輛。

一直以來,以「售價親民、性價比高」作為品牌標籤的比亞迪,如何邁出高端化第一步?還是值得持續關注。同時,究竟有多少消費者會為此買單,目前還是個疑問。

能源焦慮被拉至頂點 沾「鋰」起飛,上下游均鎖定目標

數據顯示,2020年末碳酸鋰價格約為5萬元/噸,而隨著新能源車銷量大漲、上游供應趨緊等諸多原因,碳酸鋰價格在2022年3月突破50萬元/噸。

雖然,受國內鹽湖4月開始季節性產量增加的影響,自4月中旬價格開始回落,目前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回落至42萬元/噸上下,整體價格企穩,呈現抗跌狀態。

由於鋰礦價格上漲,2022年起諸多新能源車企上調售價,並表示出對於原材料上漲的無奈,不過在面對電池原材料緊缺的情況下,諸多車企紛紛下場進入上游搶奪資源,也成為行業新動向。

2021年,為了爭奪電池原材料,五十家日企成立了「電池供應鏈協會」,以確保動力電池供給網絡通暢。

其中,豐田集團旗下的豐田通商取得了阿根廷鋰生產約25%的採購權,並與澳大利亞的鋰礦資源開發公司合作。

而軟銀集團早在2018年便以約80億日元,取得了內瑪斯卡鋰業9.9%的股權。

特斯拉CEO馬斯克近日也表示,正在建設鋰礦提煉工廠,並已拿下美國內華達州一處鋰礦的開採權。

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鋰產品主要集中在美國雅保、智利SQM、中國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美國Livent五家企業,產能約占全球總設計產能的50%左右,產量約占全球總供給的75%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天齊鋰業先後收購SQM股權並成為第二大股東。回溯2018年5月,天齊鋰業以約合256億元高價收購SQM的23.77%股權,也曾造成了上市公司投資收益巨幅下降,一定程度上影響業績情況,並導致短期債務嚴重攀高且流動性風險加大。

不過,進入2022年擁有鋰礦資源的上市公司就像開了掛一般,受益於價格上漲,業績也飛速增加。

2021年,贛鋒鋰業實現歸屬凈利潤52.28億元,同比增長410.26%,創下歷史最高水平;並且2022年一季度實現歸屬凈利潤35.25億元,同比增長640.41%。

天齊鋰業也不甘示弱,2021年一舉扭轉連續兩年巨額虧損局面,實現歸屬凈利潤20.79億元;2022年一季度的歸屬凈利潤更是達到33.28億元,僅單季度便遠遠超過歷年全年業績水平。

也正是源於沾「鋰」便起飛,,不論是從戰略資源層面亦或是商業化發展需求,全球對於鋰礦資源的爭奪日趨白熱化。

此前5月中旬,一場公司股權的拍賣會備受關注,歷時5天,經過3448次出價,共有近百萬人圍觀。

該場拍賣標的是,成都興能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斯諾威礦業54.2857%股權,起拍價為335萬元。

拍賣自5月16日10時開始,一直持續至5月21日近8時,最終的落錘成交價為20.002億元,買受人最大一次加價幅度達到9980萬元。

斯諾威礦業股權究竟有何魔力?主要源於其持有德扯弄巴鋰礦的探礦權,該礦位於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城東北部,目前仍未開始建設。

機構數據顯示,德扯弄巴鋰礦的項目評估範圍內保有工業礦+低品位礦礦石量2492.4萬噸,氧化鋰資源量29.32萬噸,屬於特大型鋰礦,生產規模100萬噸/年,露天開採選礦廠日處理原礦5000噸,達產後年產30萬噸鋰精礦。

也正是這場拍賣,將國內市場的能源焦慮拉至頂點,隨著鋰資源成為限制全球電動車普及的根本要素,每一家車企均是趨之若鶩。

當全產業鏈都將目光轉至上游,未來的情況爭奪勢必更加激烈。

不久前A股上市公司中礦資源發布公告稱,擬定增募集資金不超過30億元,用於年產3.5萬噸高純鋰鹽項目、辛巴威Bikita鋰礦200萬t/a建設工程、辛巴威Bikita鋰礦120萬t/a改擴建工程和補充流動資金。

對於此次用於建鋰礦的定向募資,一周時間便有153家機構進行調研,沾「鋰」起飛!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最終誰會獲勝?鋰礦炙手可熱,但作為能源型產品仍存在一定的周期性,焦慮的同時還需理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90e390bcece699da37860d574c13b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