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糧食安全
昨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
本期《學習筆記》特邀專家學者與代表委員、幹部群眾一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學習金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真正落實到位。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
·在糧食安全這個問題上不能有絲毫麻痹大意,不能認為進入工業化,吃飯問題就可有可無,也不要指望依靠國際市場來解決。要未雨綢繆,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始終堅持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
·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要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基。農田就是農田,只能用來發展種植業特別是糧食生產,要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用途管制,規範占補平衡,強化土地流轉用途監管,推進撂荒地利用,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
·解決吃飯問題,根本出路在科技。種源安全關係到國家安全,必須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
·要樹立大食物觀,從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缺了哪樣也不行。
·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同時要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開發豐富多樣的食物品種,實現各類食物供求平衡,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
——2022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發表重要講話
堅決守好糧食安全這個重大戰略底線
輔導員張立群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中國糧食已經連續多年增產,對此大家容易產生麻痹思想,認為不必在保障糧食產量和生產能力上過度投入,這種麻痹思想需要特別警惕。我們正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城鄉結構、工農結構仍然有較快變化,仍處於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化進程當中,切記不能夠在抓各項重大工作之時,忽視糧食生產這個重要任務。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穩增長等重大戰略任務時,要始終堅守好糧食安全這個重大的戰略底線。
中國是人口大國,吃飯是頭等大事,而此頭等大事的保障,取決於糧食的生產能力。只有切實保障好全國人民吃飯的需要,才能有各類其他產業的發展。在城鄉一體化現代化大格局中,鄉村振興最核心的是要把糧食生產能力建設好,把農業現代化實現好。
正因此,我們要守住管好天下糧倉,加快推動「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我國的現代城鎮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布局正在加快形成的過程中,需要一定的土地資源予以支持,城鎮包括非農產業對土地的利用比較集約,單位土地的產值比農業要高很多,城市單位面積承載的人口也比農村高很多。但是,在這個轉變過程中,要規範「占補平衡」。也就是說,耕地保護必須和城鄉一體化現代化進程動態結合起來,不能因城鎮化現代化進程而減少耕地資源,損害糧食的生產能力。同時,也不應因片面追求耕地保護而影響或制約城市發展、產業發展,要從國土資源全局合理利用層面,切實做好耕地的占補平衡。其中,加強高標準農田的建設工程尤為重要。要加快打好農業現代化的硬體設施基礎。要把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現代化水利體系建設整體通盤考慮,不僅要穩住耕地總量,而且要讓耕地的生產能力再上一個新台階,支持農業現代化的全面實現。要讓中國人民吃飽吃好,端牢「中國飯碗」有更為堅實、更高水平的基礎。還必須大力抓好農業科技研發。通過農業科技創新提高單產,提高糧食品質,這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戰略支撐。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謝綺珊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推進鄉村振興
輔導員康達華 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糧食安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從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走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們要因時而進、因勢而變,把握鄉村振興新的歷史方位,適應鄉村振興工作主要矛盾變化,奮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一是要始終繃緊糧食安全這根弦。中國是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糧食安全任何時候都是「國之大者」,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國際形勢風起雲湧,地緣政治衝突加劇,不斷增加全世界糧食安全的風險。解決好吃飯問題,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上,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直接體現。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持未雨綢繆,做強做優做大中國農業,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
二是要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大勢做到藏糧於技。要加大農業及其上下游產業鏈的資金、人才投入,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農業科技成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要提升數字賦能,推廣設施農業,推動鄉村、農業及其上下游產業向工程化、數字化、智慧化加快邁進。
三是要適應需求端變化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從吃得「飽不飽」到吃得「好不好」,在個性化品質化消費轉型升級的潮流下,老百姓對農產品提出了更高質量的需求。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延伸農業產業鏈,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
四是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推動共同富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多措並舉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增收。要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投入力度,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以加強黨的領導作為保障,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深化村民自治實踐,通過「鄉賢」返鄉、「鄉村頭雁」領航,實現鄉村自主式共同發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張冬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彭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