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鎮西:好父母的15條標準,您有幾條?

2023-09-17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李鎮西:好父母的15條標準,您有幾條?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好父母的15條標準,您有幾條?

原創|李鎮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

來源|鎮西茶館

沒有父母會否認自己對孩子的愛。但對教育來說,僅僅是有愛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要有智慧。或者說,只有充滿智慧的愛,才是真正的愛。這裡的「智慧」,首先包括做好父母的智慧。

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如何開展家校合作共育?——家庭教育指導大綱

朱永新:家庭教育促進法對於家庭教育的具體方式方法提出了哪些明確而詳細的要求?——一本微言大義的家庭教育指導書

當校長時,我常對老師們說:「最好的教育莫過於感染,最好的管理莫過於示範。」這話同樣適合於父母。當我們成為好父母之後,兒女自然會優秀起來。

那麼,怎樣的父母才算是好父母呢?或者說,好父母都有些什麼標準呢?

我想了想,試著提出以下標準——

1.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你叫孩子別睡懶覺,你睡懶覺嗎?你讓孩子健身,你健身嗎?你讓孩子別說髒話,你說髒話嗎?你教育孩子對人要有禮貌,你對人有禮貌嗎?你讓孩子別沉迷遊戲,你沉迷麻將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你肯定不是一個好家長。孩子的品格和習慣都源於父母。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說給孩子聽,而是做給孩子看。

2. 有讀書的習慣。

你家裡有書房嗎?你有手不釋卷的習慣嗎?你經常和孩子談論謀一本書嗎?你在孩子面前是不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孩子想不熱愛閱讀都難。孩子的書卷氣,只能由家庭的書香氣薰陶。而家庭是否充滿書香氣,取決於父母是熱愛閱讀。這裡的熱愛,不是一時,而是一世;不是偶爾,而是終生。

3. 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複製品。孩子的精神世界應該得到尊重。你是畫家,則不必強迫兒子也成為徐悲鴻;你是歌唱家,也不必非要女兒成為李谷一不可。企圖迫使孩子成為第二個自己的家長是愚昧的;因為自己「小時候家裡窮,什麼藝體特長都沒學會」便強迫孩子圓自己的「夢」,這樣的父母更是愚蠢的。

4. 經常自然而然地和孩子談心。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藝術。成為孩子知心的朋友,既是教育的條件,也是教育成功的標誌。我特別主張父母每天和孩子有「一席話」(談心),「一段路」(散步),「一盞燈」(燈下共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把自己變成孩子,這樣才能贏得孩子的信任。而當孩子給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開始走向成功了。

5. 和孩子有至少一項共同愛好。

教育就是陪伴,就是傾聽,就是不知不覺走進心靈。多一項和孩子的共同愛好,就多了一條通往孩子心靈的道路;相反,如果你從不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從不和孩子一起上網,從不和孩子一起踢球,從不和孩子同追一部電視劇,從不和孩子一起做一件彼此都感到有趣的事……對不起,你就失去了和孩子溝通的有效渠道。當然,也失去了為人父為人母的樂趣。

6. 真誠給孩子認錯道歉。

沒有人不犯錯誤,做父母的也不例外。關鍵是,犯了錯誤後怎麼辦?知道自己錯了之後你的態度,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因為孩子正看著你呢!如果你百般掩飾,找藉口為自己辯解,你就在教育孩子文過飾非;如果你惱羞成怒,反而斥責指出你錯誤的孩子,你就在教育孩子強詞奪理。唯一正確的態度是:「孩子,爸爸(媽媽)的確錯了,請原諒!」

7. 不把大人的仇恨播進孩子的心靈。

夫妻之間的親密感情不應僅僅被看成是兩個人之間的愛,其實這種愛同時也是一種無聲而有效的家庭情感教育。當然,夫妻之間難免也會鬧彆扭甚至發生衝突,問題是雙方都不要去爭搶孩子的感情世界,逼著孩子「選邊站隊」,更不應該給孩子灌輸仇恨。我看見有些夫妻離婚了,可依然以朋友身份保持著友誼,這是一種非常可貴的愛的教育。

8. 關心孩子的身體勝過其學習成績。

孩子的睡眠時間比學習時間重要,孩子多吃一個雞蛋比多做一道習題重要。孩子成績優,身體棒,當然最好不過,但有時候不可得兼,非要你二選一,你選什麼?難道你放棄孩子的健康,而選擇分數?孩子不顧一切考了個第一名,可身體搞差了,這個「第一名」拿來何用?我常說:「幸福比優秀更重要!」但幸福的載體只能是健康的身體。

9. 不施暴力和冷暴力。

所謂不施「暴力」就是不打孩子,這點恐怕很多父母難以做到。但衝動中打孩子而且事後很懊悔,與打孩子打得理直氣壯,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儘量做到不打孩子,因為在拳頭下長大的孩子只能崇尚暴力。不過,某些時候「冷暴力」勝過體罰,損害孩子自尊心的斥責——尤其是大庭廣眾之下的斥責,有甚於打孩子,因為這傷害的是心靈。

10. 要求孩子做家務事。

有的孩子在學校是三好生,但在家裡可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因為現在的孩子普遍不做家務。愛是一種責任,對孩子的愛就是對孩子的責任;同樣,愛的教育就是責任感的教育,而責任感的培養始於做家務。許多父母以孩子學習忙為由不許孩子做家務,但如果孩子不會家務,缺乏對他人的責任感,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完整的人。

11. 沒有不良嗜好。

曾在孩子中搞過一個問卷調查:「你最希望你的爸爸媽媽克服的缺點是什麼?」答案有:「吸煙」「說髒話」「酗酒」「賭博」「沉迷網遊」……凡此種種,應該是父母最不希望孩子染上的嗜好,但有的父母們已經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了。很難想像,這樣家庭里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文明人。讓孩子成為一個純正的人,請從自己做起。

12. 允許孩子不出類拔萃。

同事的孩子上了清華,便擔心自己的孩子是否能夠上北大。因為攀比,便有了憂慮、糾結、焦灼,而這一切便轉化為對孩子的苛求;更要命的是,這種情緒會不知不覺傳染給孩子,於是孩子也憂慮、糾結、焦灼起來,便失去了天真無邪的快樂。任何時代,傑出人物總是寥若晨星,為什麼不允許孩子做一個普通而幸福的人呢?

13.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如果孩子考差了,你會對孩子說「祝賀你,因為你檢測出了自己學習上的問題」嗎?如果孩子考好了,你會說「孩子,爸爸媽媽允許你下次考試失敗」嗎?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過於完美,近乎於聖人,孩子因此很累。問題是,任何孩子都不可能完美,不完美才是常態。如果你非要讓孩子完美,請你用對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你能夠完美嗎?

14. 尊重孩子的隱私。

父母對孩子許多心靈侵犯,往往都是打著「我是為你好」的旗號,比如未經允許看孩子的日記,翻孩子的書包,偷聽孩子的電話,查看孩子的微信聊天……其實孩子未必真有什麼不得了的「秘密」,只不過是漸漸長大的他們想獨享一份心靈自由罷了。如果父母發自內心地尊重孩子,孩子也許會把你當作朋友而主動向你敞開心扉。

15. 和孩子一道成長。

我們的心智比孩子成熟,但我們的心靈不如孩子純潔;孩子們比成人更富想像力和「初生牛犢」的勇氣,但他們往往幼稚而脆弱。雙方都需要成長,彼此都可以為師。最好的父母並非沒有缺點,但他們一直都在學習,包括向孩子學習。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和孩子心靈的互相感染、互相影響、互相欣賞……最後達到親子的共同成長。

好父母的標準肯定不只上述15條,但至少包括了這些。

需要說明的是,上面諸條均未涉及「智力開發」「學習輔導」等等,因為從根本上說,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傳授知識,而是培養人品。好父母和文憑沒有必然聯繫。許多大山里不識字的農民,培養的孩子個個有出息,因為父母自身的善良和勤勞,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感染;而一些雙博士的兒女,不成器者大有人在。當然,這話不反過來說,文化水平越低,家庭教育越好。我只是想強調,善良最美,做人第一。

對照這15條,我也不敢說自己就做得很好。不過,學無止境,我願意和大家共勉。

文章來源:鎮西茶館、守望新教育。本文為作者在「全國家庭關係教育研討會」上的演講。

新教育實驗的家庭教育——教育始於家庭,與孩子一起成長

高子陽:給馬上讀 1-6 年級的學生家長建議

家校共育:對照這份「好家長的19項量規」,你達標了嗎?

萬瑋:變局之下,家長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

我們需要怎樣的「現代」家庭教育?——孩子的品質,藏著父母的素質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6a7402083d3762e63600c5a717495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