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濤: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2023-11-02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李政濤: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注守望新教育,一起守望真善美】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作者|李政濤

來源|優教育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這句話來自於葉瀾,她在一次面向華東師大本科生的講座中,以此作為講座的標題,很快流傳開來,變成許多人的口頭禪。後來有校長請人把這句話變成了書法作品,掛在我的牆壁上。

「教天地人事」,說的是教育的內容,教給學生有關天地萬物的真理知識和人間之事背後的規範和道理;「育生命自覺」,闡明了教育的目的。

李政濤:新時代教師應錘鍊的六個新基本功

葉瀾:教師如何對他人產生積極影響?教育和教師的魅力何在?

既然教育是促進人的生命生長的實踐,那麼培育什麼樣的生命,就成為教育者必須回答的問題。在中國,每年七八月份,是畢業生升學就業的高峰,每到此時,校長和教師都能清楚地說出從自己學校走出的學生有多少人、考了多少分、考到哪所學校、在哪裡高就等。但恐怕很少有人能夠講得清楚:通過多年的教育,這些學生走出校門的時候,他們成為了什麼樣的人?在他們踏進校門的時候,我原本希望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培育有生命自覺的人,就是一種教育的理想和標杆。一個有「生命自覺」的人,具備三大特徵。

1

第一大特徵:

明自我,即對自我的生命自覺

孔子在《論語》中描述了人生的基本歷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他實際上是在告誡我們,人在一生的不同階段都要學會「明自我」。

「三十而立。」不僅是說人到30歲要成家立業了,更是說,人到了這個歲數需要「立志」:自己這一生到底要追求什麼、有什麼人生信念。老師、家長和長輩可以幫他,但不能替他立起來,到了30歲,一個人可以而且應該自主、自覺地立起來了。曾經有人提出「教育就是立人」,這是一條流傳甚久的教育常識,但還沒有完全觸及教育的真諦。「立人」中的「立」者是教育者,「人」是受教育者,是「受立者」和「被立者」,這樣的教育很可能淪為替代和被動的教育。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立人」,而是「人立」,使我們所欲「立」的孩子或學生,能夠自主自覺確立自己此生的人生目標和信念。

教育可以從「立人」開始,但必須以「人立」結束,使每一個孩子長大成人之後,都能自主自覺地站立於宇宙、自然和社會之間,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自立」。

「四十不惑。」進入這個年齡階段,被諸多困惑、疑慮等重重迷霧包裹的人生,開始有了雲開霧散的感覺,那些困擾生命的或重大或微小的問題逐漸得以清晰。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人究竟為什麼而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到底何在?」這樣一些似乎空洞但卻時常折磨我們的問題,開始有了些許答案。在我快要進入40歲的時候,我送給自己的每個學生一本書《世界因你而不同》,我想藉此書展現我的「不惑」,同時也表達對學生的期望。

對於教師而言,這個世界是學生的生命世界,我們都需要以自己的教育實踐回答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的孩子或學生的生命世界,有沒有因為你這樣一個教育者的存在而有所不同?如果有所不同,而且是促進生命健康生長意義上的不同,你的教育生涯就有了價值,你的人生就有了意義。

我相信,每個人降生在此世,必有他的使命和價值,不管使命的大小,但都屬於這個人的命運,都是這個獨一無二的宇宙的核心要義,只要履行了此生的使命,人生就有了價值,生命就有了意義,世界就因為有了你這樣一個生命曾經存在過,而有了這樣或那樣的不同。

2011年,天才喬布斯去世當天,我寫了一條簡訊評論並轉發給每個學生:「喬布斯走了,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自己的方式改變了世界,此生無憾。」

「五十知天命。」50歲之後的人生,應有兩個重大改變:一是知道此生的獨特。明確了什麼是我這個生命在宇宙中的獨一無二,什麼使我與芸芸眾生區別開來並因此成為我安身立命的根基?二是明了自己的限度。每個人的生命,無論是長度、寬度、深度,還是高度,都是有限度的。限度就是一個人一生的路程或者射程。人與人之間命運的差異,不僅在於所走之路方向上的差異,也在於路程或射程距離上的差異,有人能射一萬米,有的人只能射數千米甚至幾百米。明了生命的限度,就可以不再做超出射程之外的事情,否則就是勞而無功,適得其反。50歲之後的生命,可以不需要別人來算命,自己可以知曉此生的命運了。

「六十而耳順。」除眼睛之外,耳朵是人最重要的獲取外界信息的感官。特別是獲取他人的聲音,包括對自我的評價。60歲的人,一切可以風淡雲輕,但不能因此變得糊塗不堪,生理意義上的傾聽能力可能會下降,但精神意義上的傾聽能力卻在上升,至少對別人說的話,是好話,還是壞話;是坦誠的真話,還是虛與委蛇的假話,都能聽清晰、聽明白並有準確的判斷。如果把壞話當好話,把假話當真話,這就不是「耳順」,而是「耳背」了,此前60年的人生就白活了。

一個能夠「明自我」的人,必然知曉自己的優勢、劣勢和潛勢,必然會有清晰的自我規劃,並因此而變得坦然、從容和有氣度。一個光明磊落的人,首先是要對自己的人生有光明磊落的判斷和呈現。最可怕的無知,是對自我的懵懂無知;最恐懼的黑暗,是對自我的無知而導致的黑暗混沌。

2

第二大特徵:

明他人,即對他人的生命自覺

「明他人」的要義是對他人的生命有敏感、尊重和敬畏。為什麼要把「敏感」放在尊重和敬畏之前?因為沒有敏感,就沒有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在中國說相聲的加拿大人「大山」,娶了個中國太太,生了個孩子。有一天太太在家中喂奶,突然有記者來家中採訪大山,看到記者進屋,太太趕緊跑到裡屋,找到一條寬大的圍巾把自己身體蓋住,同時帶著歉意對記者說:「您別介意,這是他們加拿大人的習慣,有客人來訪,做媽媽的喂奶,總得找個東西遮蓋一下,這樣做,既是尊重你們客人,也是尊重我們自己。」

我曾經給山東某地骨幹教師培訓班上課。當地教育局長也來聽課,坐在前排。當我坐到講台邊,有教師熱情地為我送上一瓶礦泉水。局長看見後立刻把她叫過來,耳語了一番,很快我的礦泉水被撤下,換上一杯熱茶,而且是紅茶。這是一個異常敏感的人。他看見了我的「瘦」,馬上聯想到瘦人往往胃不好,不能多喝涼水,可以喝熱茶,但儘量要少喝綠茶,綠茶傷胃,所以給我換上的是紅茶。這個局長對我這個獨特生命的敏感,讓我終身難忘。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家園被毀的災民排隊去公共澡堂洗澡,大多急急洗完,匆匆出來,為的是讓後面的人也有洗澡的機會,因為當時的熱水是稀缺資源,這同樣是一種對他人生命的敏感。做任何事情都想到自己在做的事情,可能會給周圍的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如何才能給別人以方便,而不是給別人添麻煩。這種行為,起初是出於敏感,後來變成了一種習慣,並成為一個公民素養的具體表現。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這樣的敏感和素養。我在北京教育學院工作時,曾經參加過一次教師體檢,其中有一項是內科檢查。在一個空蕩蕩的大教室中間放了一張台子,每個人躺在上面,掀開衣服,接受醫生的檢查。這是一張沒有任何遮擋的開放式平台,以它為核心,構成了一幅並不鮮見的畫面:每個人都需要在眾目睽睽之下敞開自己的肚皮,旁邊是一個長長的隊伍,主要任務就是觀摩。大多數人似乎對此熟視無睹,安之若素。只有站在我前面排隊的詩人王家新產生了「強烈反應」,詩人的敏感使他的臉漲得通紅,忍不住大加抱怨:這簡直是侵犯人權嘛!隨後拂袖而去。

還有比這更糟糕的事情。我有一次坐在上海火車站候車室,準備乘車出差。隨後到來的人在我面前排起了長隊。一位中年婦女碰巧站在了我的對面,她不幸感冒了,不停地咳嗽、打噴嚏,顯得十分難受。這本來是一件值得同情的事情,但很快我就發現值得同情的變成了我自己。她的咳嗽和噴嚏都十分「坦蕩光明」,從不捂嘴巴,唾沫、鼻涕等各種排泄物不斷噴到我臉上。連噴了幾次之後,我忍無可忍,但又不便發脾氣,只好表演了一番:假裝咳嗽、打噴嚏,隨後捂住嘴巴,眼睛直直地盯著她,意思很明顯:請像我一樣捂嘴巴吧。很遺憾,我的表演失敗了,她無所察覺或者是無所顧忌地繼續向我噴。

這不是對他人生命的敏感,而是真正的遲鈍。一個對他人生命存在和生命需求遲鈍不堪的人,如何指望他有對別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這本是一條人之為人的基本常識,但違背常識的現象何以會在日常生活中成為常態?

3

第三大特徵:

明環境,即對環境的生命自覺

人的生命生長過程,總是處在各種環境之中,從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到所在的鄉村、社區和城市環境等。在人的生命生長與發展歷程中,環境具有重大影響。什麼樣的環境最有利於受教育者生命的健康生長?是否有這種問題意識且能有自己明確判斷,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具有教育眼光和學生立場的基本標準。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典型地反映了作為教育者的孟母對環境的敏感,她很清楚什麼樣的環境最有利於孟子的健康生長。孟母雖然沒有多少文化,但卻可能和孔子一樣,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真正「懂教育」的人。

明環境的人,一定是敏感的人。這裡的敏感不只是對環境本身的敏感,而是對環境與人的關係有敏感。原上海建平中學校長馮恩洪有一年去廣州出差,聽說廣州某五星級酒店很不錯,就跑過去觀摩一番,果然整體建築外形很有風格,他想走進大門,到裡面看一看。進去之前,他不由自主做了幾個動作:把因天熱而挽起的褲腳放下去,把被風吹亂的頭髮捋平。正當他抬腳邁入大門之前,猛然一個問題湧現:我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在進去之前把自己修飾一下?他停下來,看看周圍,發現不少人做了類似的行為,都進行了這樣或那樣的自我修飾。為何如此?帶著這樣的問題,馮恩洪踏進酒店,很快又發現了更有意思的現象:剛才在外面還高聲喧嚷,粗俗不堪的人,到了裡面,變得溫文爾雅輕聲細語;方才在外面隨地吐痰的人,到了裡面就閉緊了嘴巴,而且旁邊並無保安監督罰款。這又是為什麼?原來酒店內部的環境整潔優雅,地板光潔得跟一面鏡子似的,任何人處在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里,都會不由自主約束自己的行為,避免做出與這樣的環境不適應的行為。

馮校長由此聯想到自己管理的學校,他早已「三令五申」要求學生愛護學校環境,不要隨地丟紙屑,但效果不佳。原來是因為學校環境還不夠整潔優雅,學生無所謂。帶著這樣的感悟,回到學校後的馮恩洪,啟動學校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就是大力改變學校的環境。馮恩洪的所感、所思、所行,說明他很早就意識到了一個當下被宣講的一條教育常識:環境即課程,環境具有影響人、改變人的教育價值。

有環境自覺的人,對所處環境中有利於自我和他人的生命生長與發展的有利資源,會主動挖掘、充分利用;對阻礙或限制生命生長的不利資源,則會主動規避和化解,概言之,就是主動對環境及其資源「趨利避害」。

如果一個人,既能明自我,還能明他人,更能明環境,就是具有生命自覺之人。我們的時代,需要這樣的人:在這樣一個已經從跑馬圈地轉為拳擊手,再走向角鬥士的時代,生存競爭日益慘烈,誰越主動,越自覺,誰擁有的生長發展的機會和空間就越大。

我們的學校,需要為社會培養這樣的人,這是學校的使命,也是教育者的使命。這一使命是對教育內涵的再詮釋,用原芝加哥大學校長赫欽斯的話來說,教育就是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思考,作出獨立的判斷,並作為一個負責的公民參加工作;用葉瀾的話來說,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作者 | 李政濤。來源 | 《教育常識》。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中國教育報:「新教育實驗」給教師帶來了什麼?——給教師有跡可循的成長路徑,讓教師的成長清晰可見!

如何營造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程介明:從朱永新「新教育」看到的——創造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長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繼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33616e1dc9280369f11e2284ae4699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