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期間,注重濕邪祛除,做好這些,能夠讓你身體輕鬆,避免生病

2022-05-21     金蘭中醫學社

原標題:小滿期間,注重濕邪祛除,做好這些,能夠讓你身體輕鬆,避免生病

「小滿」是進入夏季的第二個節氣,不過為什麼會被稱為「小滿」,相信很多人並不知曉。

其實這小滿有兩層含義,一層是這「滿」,本身就具有「盈溢」的意思,這說明這個字原本就是跟水液有關,從氣候上來說,在進入小滿之後,這降水量也就會逐漸增加,所以在民間就有了「小滿小滿,江河漸滿」的諺語。

至於第二層含義呢,就是指這農作物的生長,在進入「小滿」之後,小麥也就會開始灌漿飽滿,不過還沒有達到完全飽滿那個程度,所以就被稱為「小滿」。

都知道節氣有三候,這小滿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自然也是不例外的。

小滿「初候,苦菜秀」,在古代的時候,苦菜屬於一大類,這其中包含了茶、敗醬草、苦蕒菜等。

但是在不同的地區都被稱為苦菜,而且古人將植物生長茂盛,但是並沒有長出果實的狀態稱為「秀」,所謂「不秀不實」,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小滿的第二候,就是「靡草死」,靡草指的是葶藶一類的草,這裡主要指的是有一些喜陰的植物,這個時候在陽光照射下,慢慢開始枯萎。

小滿的第三候,「麥秋至」,這裡所說的「秋」,並不是秋季,而是成熟的季節,此時雖然還是初夏,但對於麥子來說,卻已經是秋季了。

小滿時節,氣溫相比立夏來說,持續升高,雨水相比立夏來說,持續增多,可以說這是個炎熱和潮濕雙重夾雜的時節。

而這個時候,人們的身體健康也會隨著炎熱和潮濕而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小滿時節也需要注意防護身心健康。

那麼,小滿時節,又該如何養護自身的健康呢?

首先就是疏通心經,這是夏季養生之道的重點,同時也要注意濕邪的祛除。

在進入小滿之後,由於雨水量的增加,空氣裡面的濕度也會增高,再加上為了對抗炎熱,常常會食用要一些解熱的水果和冷飲,這樣就會很容易對脾胃造成損傷,而身體裡面的脾胃一旦受損,自然就難以將水濕正常運化。

所以在這樣「內憂外患」的情況下,隨之帶來的就是腹痛、腹瀉等症狀,所以在小滿的這段時期,要特別的注意脾胃的養護,注意溫中健脾,防止各種生冷食物,對脾胃陽氣的耗損。

在《黃帝內經》裡面也有說過,身體出現腫脹、水腫,多是因為脾胃虛弱所致。從另一個側面,不難看出,在減肥的時候,不健利脾胃,相當於在白費力氣。

健利脾胃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簡單的就是降胃經,升脾經,因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在中醫裡面的眾多藥方之中,健脾益胃、祛濕利水的藥方也不在少數,但要說經典名方,就不得不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裡面的千古名方四君子湯了。

如果在這個藥方的基礎上,加入健脾祛濕的中藥,比如砂仁、豆蔻、薏苡仁、芡實、扁豆、藿香、山藥等,幫助自身的脾胃調理,改善諸多的病症。

不過身體裡面的濕氣,主要分為寒濕和濕熱,寒濕宜溫,濕熱宜利,但是無論是那種濕邪,都不能忘記肺臟的宣發肅降。

《黃帝內經》裡面也有說過,「肺者,五臟六腑之蓋也」,就連藥王孫思邈也曾說過,夏季的養生,要注重肺氣的養護。

因為在治療水濕的時候,需要藉助肺部的宣開肅降的作用,這樣身體裡面的水谷精微將會難以到達上焦,參與身體裡面的水液循環,這身體裡面的水液也就難以被重新利用。

同時肺主皮毛,肺不開則毛孔閉塞,反而會出現小便不利、濕氣沒有出路等一系列問題。

除了健脾祛濕的中藥之外,還有些食材也是祛濕的。而最常見的祛濕蔬菜就是生薑,「姜,御濕之菜也」,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

而生薑如果和紅棗配伍,不僅可以幫助脾胃的養護,同時還能起到祛濕的作用,而且生薑具有溫性,小滿時節多雨水,這生薑有助於將身體寒濕驅散,保護自身的健康。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67e187db4510283c3cb12cb878163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