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HIFI時代的「集成化」播放器典範:山靈H7

2023-02-16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後HIFI時代的「集成化」播放器典範:山靈H7

解碼耳放某種意義上的完全體形態?

山靈H7這樣的機器其實告訴大家,想用更少的錢獲得一個準·頂級播放器的聲音其實很簡單,當然我不僅僅是在夸H7,而是包括飛傲Q7、iFi菠蘿系列的各種產品在內。H7相比之下最大的優勢在於擁有插卡功能,並且支持手機操控,同時把過去自家UP系列積累下來的部分實用功能都做了集成化,而且增加了RCA物理輸出去適配部分台機用戶和音箱用戶。如果說以上這些功能你都在別的產品上見過,那麼H7它僅4XXX的售價,是不是就更有殺傷力了?

我過去在推薦山靈的產品時,往往會去在聲音層面歸類一下,相信很多人也在不同的場合看過我的這些結論。山靈的一個「傳統調音」是屬於潤澤HUFI向、能量感相對保守的那類,或者說即便是素質到位了,也依然有很濃郁的調音傾向,比如M9、M8、M6 21、M6、M6U、UA3等;而山靈的「現代調音」則是比較傾向於盡可能發揮出動態、線條感、解析力方面的優勢,比如M6Pro、M6Pro21、M7、UA5等。而H7不同的點在於,我認為不同用戶對於H7聲音的解讀和歸類可能會產生分歧,而如果只考慮機內讀取TF卡的聲音而言,我認為H7總體還是略偏向現代聲一些,如果是常用藍牙來聽,那麼H7又明顯暖了很多、帶了點HUFI感。USB DAC模式下,考慮到用戶可以通過線材來調味,這個模式下的聲音可塑性其實很高。

外在方面,H7體積還是不小的,比山靈自家的M7略大一些、厚度相仿,加上皮套以後會更接近M8那個體積,但好在350g左右的重量並不過分,至少冬天的時候放在上衣口袋裡不會有過重的負擔。旋鈕的那側有一個小顯示屏,能夠像UA5一樣顯示音量、歌曲碼率、藍牙編碼等信息,而且部分功能可以直接通過兩個旋鈕的點按和旋轉來配合操作,對於不愛額外裝APP的人來說是完全夠滿足基礎功能使用的。

在旋鈕一側,除了3.5和4.4外還配備了一個6.35接口,官方刻意強調使用的是紐崔克母座,不難看出官方對於H7的定位是適用大耳機的,而H7驅動大耳的表現也會是我重點關注的部分。另一側的接口則包括2個USB-C,分別針對充電和USB DAC,以及TF卡槽和1個同軸輸入口,包裝內附贈了一根同軸轉3.5的轉接線來方便進行外部數字輸入。

H7在包裝內附贈了一根無氧銅的USB-C雙頭線材,Lightning版本需要另購。前陣子我在小尾巴合輯中還推薦過山靈自家的L3萬隆銀箔絲數字USB線,可以有效加強聲音的中高頻清晰度、延展度,音色上也會稍稍更加明亮有光澤一些,也很適合作為H7的附件來選購。

H7的解碼結構是來自於AKM的AK4491EQ+AK4499EX模組,官方標出來的功率數據也相當大。模擬部分的調教一直是山靈的強項,這也是為什麼他們能用一堆五花八門的DAC去做出接近的音色,相關的硬體信息我就不在這裡解讀了,感興趣的可以移步官方詳情頁。

平衡

單端

單端和平衡的2個負載數據如上圖,因為信噪比測試中出現了「噪聲門」現象,所以對於聲音純凈度的指標大家參考動態範圍即可。帶負載下的動態範圍可以達到120dB,極限的空載動態確實是和官方標的123dB相符,只是漏了截圖了。輸出功率方面,我依然是嚴格按照THD+N<0.1%去取值,平衡口下的2個低負載的功率還是挺誇張的,均能達到1W以上,單埠的表現也完全足以應付不少頭戴產品的驅動需求。

順帶測了下平衡口在300歐負載下的功率,也能達到250mW左右。

如果大家關注過山靈前陣子推出的2個播放器和對應上市的耳塞,應該不難發現他們在「官方西裝」方面是下了功夫的。MG600是一個非常溫潤細膩度單動圈塞子,同期上市的播放器M7則是一個中型乾淨的聲底;MG800是一個高素質、動態凌厲的大開大合型耳塞,一起誕生的還有M6Ultra這種溫婉寬鬆的機器。而H7和ME900,二者則並沒有過於突出的個性,都是屬於單獨拿出來都非常強、而且不那麼挑搭配的產品,H7中性至於保持了山靈家潤Fi的底子,比M7的線條稍稍柔和一些,而ME900則具備非常高的綜合素質、確實是一副非常有水準的塞子,二者的組合呈現出的是古典流行通吃、男女聲也沒有明顯傾向的聲底。如果從搭配性上而言,我是傾向於使用藍牙模式來驅動ME900,因為H7的藍牙模式聲音明顯更暖、聲場更近,同時適度貼耳的人聲距離和稍稍壓制過的高頻,讓整個的流行氛圍與耐聽度都相當棒。

在操作層面上,遺憾的一點在於直到發文,APP內置的播放軟體還是沒能更新版本來適配封面的讀取,已經諮詢過官方,他們表示這個方案正在優化中,而且可能會給出本地讀取+聯網讀取兩種方式來實現封面顯示。關於Eddict Player APP以及SyncLink這個功能好不好用,我的結論是,有一定上手門檻,但是只要學會了以後,整個的易用性非常OK。為什麼說有門檻,我指的是如果你不看說明書,想搗鼓到讓手機操控H7去聽歌,是過程可能略顯艱辛,比如你需要選對工作模式、打開側邊欄的SyncLink、選擇控制端、連接設備、然後再進入「本地播放」,就會看到TF卡的文件夾內容。而如果你已經熟悉這套流程了,那麼我覺得H7的本地播放是一個易用性還不錯的、我願意長期使用的功能,就好像在讀取數播設備的本地文件一樣。

H7在USB模式和機內讀取模式下的聲音基本是一致的,也是一種讓山靈過去兩個大方向的聲音有所融合的聲音取向,其實我個人希望以後山靈的機器都能夠往這個方向去發展、並且一步步完善和升華自己的審美體系性。同類型的產品里,H7可能會被拿來和iFi家的2個菠蘿、以及來比較,如果以灰菠蘿為參照都話,H7的聲音素質屬於同一檔、但音色表現更細膩,它最大的優勢就是既能夠幾乎推開我們常見的耳塞、驅動頭戴的上限又足夠高,雖然不能像大菠蘿那樣輕鬆把HD800推出一個不錯的底子,但H7即便是推頭戴也能夠把潤澤的中頻和良好的氛圍感給保持住,不會有那種差口氣卻非要往上頂的感覺,尤其是在6.35口下,會比3.5的音色更為細膩。

H7的體積和厚度擺在這裡,出來的聲音比山靈絕大部分的同價位、甚至更高價位的播放器在聲音框架和動態的表現上都要更好,如果單論驅動耳塞的聲音密度和規模感,可能還是比M9遜色一些,而且也沒有M9那麼綿密的結像質感。論驅動頭戴,不論是物理層面的功率儲備、還是實際呈現出來的聲音推力表現,H7都可以應付許多常見的頭戴式產品,包括常見的HD600、HD580這種森海經典老型號,以及和聲力G200、HIFIMAN SundaraC這種相對易推型的平板。在隨身產品里,H7驅動頭戴的優勢不僅僅是推力,而是它的結像線條感硬而不銳、中頻有很好的潤感與厚度,所以它如果是應付一些本身偏線條感的頭戴,比如森海HD800、Timsok1024、拜雅DT880這種型號,它也許不能把素質發揮得多出色、卻至少是個好聽且耐聽的搭配,能夠讓人長期聽下去的聲音。

單純從聲價比的角度來說,H7對於驅動耳機這種事情而言幾乎就是一個一勞永逸的、還不貴的解決方案,而且RCA的配備還很方便去接駁有源音箱使用,而藍牙模式下的聲音更暖、聲場和人聲距離都更近、再結合USB線的可換搭配,H7能夠帶來很多的聲音可能性、搭配的上下限都很高,它可能不是同價位綜合素質最高的東西,但它卻是一個我很敢去大範圍推薦的型號,也是集合了山靈近幾年調音精華、在素質和聽感上、操作和實用性上結合的最為大眾化的一款播放器+解碼耳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2e1739ed4dce24c5b9149acddf0aa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