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aune奧萊爾AR5000,聊些不一樣的

2023-11-06     李凌佳琦的HIFI小鎮

原標題:關於aune奧萊爾AR5000,聊些不一樣的

在寫AR5000之前,我想說一些你們可能99%的用戶、甚至是aune奧萊爾用戶都不知道的事情。我前兩天剛在海貝Zeta的文章里說過我不喜歡寫「跨界」產品,怎麼沒幾天就又來了一篇播放器廠家的頭戴文章?其實關於這點,aune和海貝有相似之處,比如很多人都知道海貝現在有曾經的飛朵龍哥助陣,但aune這兒,則非也。

aune大家都知道有一位主理人&可愛吉祥物的存在,人送外號「小鉗子」的錢總,對這個人的評價,我就是三個詞,佛系,佛系,還是他媽的,佛系。錢總是主導aune的品牌運營和播放器類產品的研發的,但其實在aune背後,還有一位W姓的股東,而他其實是頂尖的電聲大佬,而何為電聲?你可以理解為就是開發耳機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我是怎麼知道這個事兒的呢,其實是從行業里其他的核心經銷商/曾經某個活躍的電聲技術愛好者那裡聽來的,大概在2017年前後就知道了,但因為過去aune只做前端類的產品,所以我從未提過這事兒。實際上,aune自家的動圈耳塞Jasper就是W總的作品,為此我還特地去找錢總求了個證,他也挺詫異我怎麼知道的,因為認識他有七年了,他也從未主動跟我分享過這些事兒。總之,W總不是aune唯一的電聲工程師,不論你信不信,其實aune做耳機,我認為是名正言順的、專業對口的,而AR5000項目也有團隊內其他的優秀工程師所主導。

Jasper放到現在是個什麼水平呢?就這麼說吧,不論是追求退燒向調音的古典愛好者、還是想要培養爭取聽音觀的小白、還是有專業監聽需求的從業人士,我都推薦過Jasper這個產品,在這個不缺「素質」的年代,Jasper可貴的是它足夠高級的聲音審美、以及中低端價位耳塞里為數不多的真正能夠把古典表達的既正、又好聽的的耳塞。而AR5000單純從調音審美來說,我認為不能說比Japser更高了一個台階,而是在基於擁有Jasper這樣的審美水平的基礎上做了一個更加大眾化的口味傾向、也更符合大眾向的使用需求(易推、下限高、流行表現好聽),同時最可貴的更是能夠很好地兼容隨身與台式的音色特性,獲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好聽」,這一點在頭戴式產品里非常非常難得,需要大量的實踐搭配經驗和試錯才能達成,絕對並不只是「易驅動」或者所謂「低阻高敏」就能實現的。

那麼,說到頭戴,其實很難做到一個方方面面、完全原創的東西,因為很多東西都是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實現的,但即便如此,AR5000還是做出了很多辨識度、以及在細節上做到了儘可能不讓你覺得是一個「新手所為」。

從實用性層面來講,我非常喜歡AR5000的佩戴優化,比如相當到位的整機輕量化,設計在內側的、調節檔位很多的鎖扣,足夠寬大的頭梁皮革,這個所謂的「同心圓」設計其實我覺得最大的好處就是在輕量化的基礎上做到了極其優秀的重量分布,確實是不頂頭、不夾頭,對不同的頭型能夠很好地適配。此外,蛋白皮的耳罩和開孔的處理,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在保證密封性和柔軟性的前提下具備一定的透氣性,因為我個人是很討厭會悶汗的耳罩的,尤其是在這不冷不熱的換季期。

AR5000有一個特別的設計,耳機的腔體部分是一個向內收的大傾角,這一點在頭戴式耳機里確實是不算多見的,且不說大傾角對動圈耳機帶來的設計難度與做工要求,因為在現在很多頭戴式耳機還沒有解決好頭中效應的前提下,往往向外開的傾角(最典型的就是HD800)能夠改善一些聲場的縱深和開闊度,但AR5000在這裡其實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但殊途同歸的是,不論是外傾角還是內傾角,其本質也都是對於聲場和結像的調整,比如AR5000的聲場在同價位里絕對是第一檔的存在,即便是隨身設備下的驅動,這個結論也依然成立。而我從其他工程師那邊了解到,耳罩內部接觸皮膚的「足球網」紋路和蛋白皮的材料其實對高頻的部分是有增益的,足球網紋路本身是所有的耳罩里最能夠拉高頻的一個,但蛋白皮的打孔其實會削弱一些極高頻的攻擊性帶來一個平衡,所以AR5000的高頻是那種延展度強、但又足夠舒展自然的類型。以上內容並非來自官方資料,僅是我的一家之言,並不一定具備絕對參考性。

關於動圈。

像平板、靜電這類近幾年才普及的單元,也許不是aune這種保守派路線的廠家所會考慮的、也並非他們工程師的專項所在,所以AR5000依然選擇動圈單元是再合理不過的事。這次多層分布式補償(MLD)振膜,平衡剛性和阻尼進一步減少了大尺寸動圈單元的分割振動問題。同時,考慮到AR5000所處的1699元的價位,它也理應是一個更雅俗共賞的調音,而不會像Jasper那樣略偏向古典和監聽,畢竟搭配自家的台機肯定是aune對AR5000的期許,要知道他家的台機一向是走性價比路線的,比如 X1s這種疊代了八版的拳頭級產品,就能夠把AR5000推出不錯的水準。

大家最關心的肯定還是易驅性的問題,比如自家的Yuki小尾巴是否能推好。對於「小尾巴推好大耳」的這個論題,我一向是說不的,推的再好,上一個便宜的台機那也是質的提升,無非是看這個提升幅度有多大罷了,或者說看它在隨身播放器下的「下限」究竟有多高。AR5000其實是可以用類似Yuki這種小尾巴去聽的,聲場能推的不錯、音色也較為溫和,差距主要在於低頻是無力的、結像也比較散,但相比於那種直推時緊繃、乾澀、刺耳的表現,AR5000在隨身的表現下呈現的是耐聽與柔潤,這一點比較符合我心目中相對好推的印象、也和台機驅動下的AR5000是接近的走向。

不論是什麼形態的產品,如果想要賣給更廣大的用戶,得低頻者得天下。而AR5000的低頻,是千元價位里比較罕見的表達。

量感自然是比較多的,而且結像圓潤、肉感足、你能非常直觀地感受到什麼叫打擊感,殘響表達的充沛且自然、不會影響的整體的純凈度表現,同時它和同價位的大部分競品相比最可貴的地方在於低頻的位置足夠靠聲場的下端、也就是很有「剝離感」,不會和人聲的部分貼的比較近。這個特性其實能有有很多的解讀,比如它的縱向聲場一定是拉的很開的,再比如它低頻的聲浪不會容易影響到人聲的純凈度等,而且往往只有更高階的器材才有這樣的特性,我們很少在這個價位的頭戴里同時感受到低頻的張揚感與足夠的HIFI性,這二者往往是衝突項。

當我用Hibiki SDS簽名版時鐘套裝+Allnic HPA5000XL來壓榨它的潛力時,我能感受到AR5000身上也許存在一些和前輩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它人聲的顆粒感有點老森海的意思,醇厚度與清麗感有不錯的平衡、都很有磁性和細膩度,但結像的表達又比較像拜雅,較為的乾淨利落、形體感也較為克制,不會用「血盆大口」來迎合一些低級人聲黨的口味。而透明度方面則就有意思了,我並不認為AR5000是一個極致純凈的頭戴,即便是用這樣頂級的解碼和偏乾淨的韓系膽機來推,也會有一點點毛茸茸的質感,結像紮實而不銳利,這也是為什麼我剛聽到它的時候和錢總說有一點點Sus的味道。而如果你使用的是類似X1s GT這種千元價位的機器去推,那麼AR5000的聲音會趨向於更暖、聲場也更偏包圍感一些,更適合抒情人聲、爵士、小編制的表達,而如果你有著更高階的系統,我是認為AR5000的調音修養絕非這個價位的平均水平,值得挖掘。只是又說回一句老話,我不能指望一個買千元檔頭戴的人去花我手頭六位數的系統來推它,所以對於AR5000是否越級打怪、是否有著什麼怪獸版的素質潛力,我覺得在國產頭戴也競爭很激烈的幾天,我是不再敢給出確切答案的。

一個高級的、優秀的產品,往往是有共性的,比如你看我並沒有很詳細地去八股化的分析AR5000的素質,它的結像是否靠前、縱深是否優秀、動態是否好等等,這些其實是我認為作為一個台機廠家背後的電聲技術人員所打造的頭戴的基本素質,不值得展開來去細吹。我為aune團隊里「專業對口的工程師們」感到高興,他們的第二款動圈產品、第一款頭戴式產品,依然有如此高水平的發揮;我也為aune感到高興,我認為AR5000會是一個叫好又叫座的產品,而且我作為比較早收到量產版的人,我並不覺得AR5000和我手頭那些數萬元售價的Hiend級產品有什麼「調音修養」的落差,它雖低價、但絕非低級之作,也是今年的國產HIFI產品里為數不多讓我覺得具備爆款潛質的型號。

最後說一個槽點,也許是因為把成本儘可能都花在了耳機硬體上,導致AR5000標配的是單端插頭。但這裡不針對AR5000,我個人希望每一個頭戴式廠家都能夠提供4.4選項的插頭來選購,哪怕是加個50、100塊我都能接受,而不是首發XX名送4.4升級線之類的做法,尤其是對於那些隨身用戶而言,4.4和3.5的輸出功率與實際推力表現可能是成倍的差距。希望不久的將來也許AR5000能夠增加平衡插頭的原線產品用於選購,我相信對於隨身用戶來說絕對是利好的做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519fa7260d23f3b5c485a8d21d9b0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