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雲物聯的20年科研積累,形成數字農業「6+1」服務模式

2022-05-05     35斗

原標題:烽雲物聯的20年科研積累,形成數字農業「6+1」服務模式

本文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孟星。

當前農業面臨供需不匹配、勞動力斷層、農產品質量差等問題,數字農業的眾多從業者希望通過標準化、信息化來解決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化和質量問題,從而讓農民和消費市場達到雙贏。

「烽雲物聯」即為眾多數字農業創新者中的一員,近期,35斗採訪了「烽雲物聯」創始人劉志剛,他為我們解析了「烽雲物聯」「6+1」數字農業服務模式,並分析了當下數字農業行業面臨主要痛難點問及發展思路。

一、自主研發生產6大硬體產品,助力農業信息化

「烽雲物聯」位於西安市高新區,公司依託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研成果和教授專家技術實力,目前是中科院、中國電子工業ITSS中心、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國電科集團、阿里巴巴、華為技術、海康威視、陝西果業集團、中國水肥一體化產業聯盟等的戰略合作夥伴。

「烽雲物聯」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陝西省科技廳重點研發項目科研單位,目前擁有1個物聯網產品生產基地、2個研發中心(物聯網產品研發中心、物聯網集成軟體研發中心)、3個市場運營服務體系(智慧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工業物聯網信息化服務體系、物聯網信息化平台運營服務體系)。

圖:「烽雲物聯」「6+1」的產品組合

「烽雲物聯」自主研發生產了6大硬體產品,包括氣象墒情監測站、智控捕蟲燈、環境集中調控設備、蟲情測報站、水肥一體機、環境識別監測站,這些硬體上的數據最終被集成到豐雲遠程智控終端上,這一產品模式被劉志剛概括為「6+1」模式。

圖:「烽雲物聯」硬體產品實地應用

劉志剛認為,當前農業發展存在資源分配、人才斷層、銷售阻滯等問題。當前農業採取的小農經營的模式,政府近年來正在進行試點推廣大農場模式或企業化運作模式。對於企業來講,要解決的問題是農業的數字化,有了數字化才能解決標準化問題,有了標準化才能解決規模化問題,有了規模化才能解決產品的優品優價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農業勞動力不足問題,目前從事農業的一線人員太少,過不了幾年就會出現人才斷檔的情況,國家層面正在進行農民職業培訓,部署鄉村振興戰略,目的就是把農民留在農村。而企業能做的就是提升數字化能力,降低人力成本,保證農民的增產增收。

第三個問題是銷售環節的問題,標準化環節的缺失,導致農產品價格高、農殘多、質量差,常面臨銷售困難。

劉志剛認為,一個好的農業信息化團隊必須擁有三方面的能力:硬體技術、軟體開發、農業產業化背景,缺乏對農業面臨的具體問題的體認,是做不好農業的。

二、依託西農20年科研成果積累,形成4大模型庫

創始人劉志剛本科就讀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系,現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導師、農業信息化評審專家、鄉村振興數字委員會主任。2001 年開始從事基於窄帶通信的物聯網研究工作,帶領科研團隊先後開發了自主產權的烽雲系列軟硬體產品和服務平台,於2014年聯合西農科研團隊創立「烽雲物聯」。

圖:烽雲物聯創始人劉志剛

目前,「烽雲物聯」劃分了三個市場服務團隊:設計規劃團隊負責項目前期可行性調研、智慧農業信息化團隊負責物聯網、大數據產品研發、水肥一體化團隊負責項目的落地和實施。

「烽雲物聯」依靠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多年的科研成果積累,建立了4大模型庫。植物生長模型庫、病蟲害防禦模型庫、水肥一體化模型、環境調控模型等,通過病蟲害防禦庫對植物的病害蟲進行精準識別並及時處理,通過水肥一體化設備測算土壤的微量元素、精準補充營養,通過環境調控模型對溫光水氣實時進行監測並及時調控。整套設備每3-5秒進行1次數據採集,使得其數據採集的精確度較高。

已經服務過的品類包括蘋果、獼猴桃、馬鈴薯、食用菌產業、中藥材、糧食作物等。在品類和服務區域的不斷擴張中,「烽雲物聯」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模型庫的建立。為什麼建立模型庫重要?劉志剛認為,模型庫代表的是一系列的標準,是推動數字農業的基礎,

目前「烽雲物聯」尚處於科研成果轉化階段,因此在市場資源拓展方面面臨一些挑戰,未來將引入專業的合作夥伴拓展渠道。

關於數字農業,劉志剛認為,數字農業包括數據採集、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等方面,而智慧農業是數字農業的高級階段。

談及未來規劃,「烽雲物聯」有兩個方面的打算:積累資源,搭建企業對接平台,連結全產業鏈上各方資源以及金融、交通運輸等行業資源,形成類似滴滴、餓了麼等服務模式;引入資金,建立模型庫,推廣數字化平台。

目前服務區域已經擴展到陝西以外的11個省份,海外市場已經擴展到俄羅斯、烏茲別克等國,未來希望經過幾年時間沉澱形成遍布全國的渠道商網。

圖源:受訪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27db60875cd0524c21fe0f86babf2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