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永紅:農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

2023-12-22     35斗

原標題:梅永紅:農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

文章來自35斗微信公眾號,作者孫丹

近日,華谷研究院理事長、華大集團董事梅永紅出席中原農谷·2023國際未來農業食品百強大會,並在主論壇上作《農業的挑戰與未來》主旨報告,本文根據相關分享整理。

一、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

這些年來,我國農業取得了長足進步,能夠以相對稀缺的農業資源滿足14億人的吃穿,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大事。但作為政策研究者,我們還應該看到其背後潛藏的重要問題,歸納起來有三個方面:

第一是供給不足問題。

以穀物自給率為例,2020年美國穀物自給率123.2%,加拿大184.8%,法國209.7%,德國104.2%,俄羅斯150%,中國只有70%。從糧食進口數據來看,我國近20%的穀物來自進口,若折算為耕地,大約需要8至10億畝的耕地。

消費需求方面,所謂口糧安全的背後,是人均肉類消費量的大幅提高(從上世紀60、70年代人均3.3公斤到2019年的51.3公斤,增長了近16倍),這些動物蛋白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國外原料。如果沒有這些動物蛋白,我們還敢說口糧安全嗎?

2021年習總書記曾經說過,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各國就紛紛捂住自己的糧袋子。現在,我國糧食的供需還處於「緊平衡」的狀態。如果談國家安全,我認為糧食安全應當排在前列。

第二是農業資源稀缺問題。

我國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淡水資源只有1/4,而且分布極不均衡,南方多雨少地,北方多地少雨。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不得不對農業資源過度利用,導致耕地質量和地下水位下降。世界僅存的三大黑土帶之一的東北黑土地已消耗過半。全國高質量耕地不到30%。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劇,年施化肥6000萬噸,占全球33%;農藥175萬噸,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8%的耕地,6%的淡水,18%的人口,這就是基本國情。

第三是農業國際競爭力薄弱問題。

以中美農業的數據對比。中國農業就業人數是1.94億,占全部就業人口的25.1%;美國是242萬,占全部就業人口的1.34%。但兩者的耕地面積相差不大(23.66億畝/20.24億畝),折算下來我們的生產效率只有美國的6.4%。

從農業人均產值來看,我國人均產值5253美元,美國是82016美元,相差16倍。糧食作物的人工成本對比,玉米中國是美國的14.78倍,稻穀是4.11倍,小麥是16.33倍,大豆是8.5倍,棉花高達28.23倍,這個差距還在逐漸拉大。

農產品價格方面,國際市場玉米價格2200元,我國是2800元;國際小麥價格2500元,我國是2900元;國際大豆價格3800元,我國是5300元。

在農業收益上,我國大豆每畝收益不到100元、玉米500元、水稻400元。按照戶均耕地10畝計算,農民種糧一年到頭,基本上也只是餬口,生產的積極性從何而來?

二、中國農業的歷史變革

當前,農業正處在歷史的變革時期,我認為需要對農業重新定義,有幾個顯著的變化尤其值得關注。

要素結構的變化。過去我們理解的農業,就是老農民加一畝三分地。但在今天,有越來越多的現代生產要素(資本、技術、人才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被導入到農業體系當中。我們要知道,要素結構才是決定產業結構水平高低的關鍵。

農業產業功能的變化。三產融合、「第六產業」,農業+健康、農業+文旅、農業+環保等,越來越多的農業新業態不斷呈現,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過去只是滿足吃穿完全不同。

政策方向的變化。已從過去的生產主導,轉變為現在的消費主導。市場在哪裡,消費需求是什麼,決定著生產端的行為。

產業邊界的變化。不再是劃地為牢,米袋子、菜藍子問題交給市場,而不是交給省長、市長。不只是國內,還有國際和國內的互動,成為日益開放的體系。

生產主體的變化。大量新農人進入農業領域,許多企業和服務機構成為農業業產業鏈條中的生力軍,農業生產的主體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

科技的變化。以種業革命為例,從大航海時代的物種大遷徙,到第一次革命高稈的矮稈化,第二次革命雜交技術的應用,第三次革命分子技術的應用,包括轉基因技術、基因編輯、人工智慧育種等,種業的底層技術已經徹底變革。

再舉幾個典型的現代農業案例。美國以規模農業為主,其耕地面積占全球耕地面積13%,但糧食產量居世界第二(全球占比達16%,僅次於中國)。以色列的設施農業發達,年降雨量不足200mm,人均耕地0.64畝,卻達到了95%的糧食自給率,成為農產品出口大國。荷蘭土地、淡水資源匱乏,但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農產品凈出口國。在這些國家,完全看不到所謂的傳統農業形態,農業已成為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認為,農業是永遠的朝陽行業。當越來越多的現代生產要素導入農業後,農業將是一個持續增長的產業門類,一個可以帶來更多就業崗位的產業門類。因此,改造傳統農業,不能就農業談農業,關鍵是要從農業外部引入更多先進的生產要素。只有當越來越多的資本、技術、人才、現代生產經營管理方式進入農業,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

三、中國農業的出路

一是農業高技術化。前面已經談到,判斷一個產業水平高低,或者是否屬於高技術產業,我們不是來看它到底生產什麼,而是看它怎麼生產。當越來越多的現代生產要素進入農業之後,農業也可以成為一項高技術產業。

如生物育種,對轉基因無謂地爭論了20年,現在是打開政策大門的時候了。還有智能化技術,讓農業可以逐步減少來自於自然條件的約束,變得越來越可控和穩定。我們需要關注跨界的力量,未來真正改變中國農業的是跨界因素。

二是農業集約化。我國農民戶均耕地面積,只相當於美國的1/400,歐盟的1/40,日本的1/4。耕地的高度碎片化,不僅造成長期的小農經濟及其脆弱性,而且也導致農民逐漸失去種田的積極性。

最近我去澳洲進行農業實地考察。在北澳地區一個農業區域,70家農戶,200個農民,20個服務人員,耕地面積達140萬公頃,平均每戶2萬公頃,農民家庭年均收入50萬澳元(約200萬人民幣)。兩相對比,中國農業弱勢盡顯。

規模化、集約化,是中國農業邁向現代化必須回答的問題。其中涉及到許多制度瓶頸,比如耕地承包權能否變股權?耕地能不能大量託管、流轉?如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資本下鄉是好是壞?

最後是農業國際化。我們必須承認,僅僅依靠國內資源,遠遠滿足不了14億人口日益增長的食物消費需求,農業「走出去」是必然選擇。應當把「走出去」作為維護國家食物安全的重要戰略,把政商協同作為農業「走出去」的根本保障,把產業配套作為實現農業「走出去」的重要基礎。

農業,是屬於有情懷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d8a0adbd50259d6a21c1a39559c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