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突然死亡,都指向一個真相

2023-07-14     視覺志

原標題:他們的突然死亡,都指向一個真相

視覺志旅遊直播專場來了!

雲南貴州三亞超值行程

雙人出行,一人免單!

快來點擊預約直播間

最近的天氣,開始讓人懷疑人生。

高溫、熱浪,接二連三湧來,這一周是十萬年來最熱的一周,7月6日更是地球上最熱的一天。

全球已經有多國氣溫打破歷史記錄,北京多日溫度已突破40°C,前幾天北京一導遊中暑後身亡。

去年的高溫還沒讓人遺忘,今年的熱浪已經又出人命。

而往後的夏天,可能會越來越熱。

極端高溫,熱到「變形」

大家一定不會忘記去年夏天的炙烤。

先是極端高溫。

電動車的座椅,90.8°C,注意,是攝氏度。

市民網購的「活珠子」,還沒來得及吃,已經孵出了小雞。

圖源:四川觀察

好端端穿著皮鞋走路的人,沒走幾步就發現鞋底化了。

然後是限電。

去年的四川省,同時面臨著歷史同期最高極端溫度、最少降水量和最高電力負荷,嚴峻形勢之下,官方只好推出限電政策。

公共場所里,能不開的燈就不開。

居民住宅分時限電,寫字樓里的打工人放冰塊降溫。

如果說,這些新聞還有一些「賽博」色彩,或是苦中作樂的幽默感,那下面的新聞,大概只會讓人沉默。

持續高溫下,空調、電扇的連軸轉使得電氣火災事故頻發。

空調外機起火、電扇自燃等現象,罕見地在去年集中發生。

圖源:搜狐新聞

人,也在用生命抵擋高溫帶來的影響。

以往不被人知曉的「熱射病」,卻頻頻出現在去年的新聞中。

去年6月,在開封某洗碗廠工作的女工確診熱射病,導致多器官衰竭死亡。

圖源:澎湃新聞

湖北某農民工在40多攝氏度高溫下從事體力勞動,因昏倒送醫,後確診熱射病,搶救無效死亡。

工人生前工作的工地,圖源搜狐新聞

四川簡陽某醫院,一天就接診了13位熱射病患者。

可怕的是,今年的情況恐怕只會更加嚴峻。

還沒到6月時,雲南和四川的氣溫就已經突破40°C。

武漢某戶外演唱會上,多人中暑,由120緊急送醫。

深圳,從5月27日到6月2日,僅一周時間,就有57人因中暑撥打120急救電話。

圖源:第一現場

5月中旬,東莞便出現了今年第一例熱射病病例,患者在連續戶外作業8小時後出現頭暈、大汗、呼吸急促等症狀,儘管經搶救後脫險,但也算是在鬼門關走了一遭。

圖源:東莞身邊事

這些新聞的依次出現,讓我產生了一種感覺,或者說,預判:

去年,我們只是從新聞中感受他人的苦難。

但隨著時間推移,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逃脫極端高溫帶來的影響。

全球共此「涼熱」

不只是國內,國外也在被高溫影響。

你可能還記得「記者在北極穿短袖」的新聞,視頻中的科學家們甚至穿著短袖、短褲,組成隊伍,在冰上打起了排球。

倫敦議會廣場,草地成了空地,土地大面積乾裂,呈現出一片頹勢。

圖源:正點財經

由於天氣太熱,英國南部某條鐵軌上發生了火災,盧頓機場內部跑道也被烤壞,部分人的交通出行一度停擺。

圖源:央視財經

炎熱、乾燥,並非極端高溫造成的唯一後果。

在溫度的攀升下,乾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生態破壞等惡劣後果,已經在全球各地顯現。

2022年,索馬利亞遭遇了有史以來時間最長的乾旱,據央視報道數據,估計有4.3萬人超額死亡,其中,一半是5歲以下的兒童。

圖源:第一時間

而今年,索馬利亞的乾旱情況仍在持續,報道預測,每天可能有135人死於乾旱。

地理書上存在感最強的島嶼——格陵蘭島,每天融化的冰川重量超過60億噸。

60億噸是什麼概念?

它們融化的水,足以淹沒我國的寧夏。

科學家估計,如果格陵蘭島上的冰川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直接上升7.2米。

地球已經開始承受海平面上升帶來的後果了。

棲息地被破壞後,北極熊的捕食期日漸縮短,只好和同伴爭搶人類留下的塑料垃圾。

無「家」可歸的北極熊,甚至開始進入社區攻擊人類,致使阿拉斯加某社區一對母子死亡。

沿海地區的災害性風潮,則愈演愈烈。

2018年,印尼巽他海峽附近的萬丹省遭遇海嘯襲擊,浪高四五米,災害致使超20000人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

儘管有專家表示,這次海嘯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火山活動,但另一邊,也有科學家直接指出,海平面上升,會增加「毀滅性海嘯」的發生機率。

洪澇災害,更是難以避免。

超高溫為何出現?極端氣候為何頻發?

說來說去,還是我們最熟知的四個字:全球變暖。

全球變暖會導致很多災難性後果,颶風、熱浪、野火、乾旱、洪水和降水,都在此列。

此前轟動全球的2019年澳洲林火,已經是大自然對人類的警告。

綠色的青山,頃刻便成了紅色的火焰山。

房屋一舉被毀,動物四處奔逃。

據澳大利亞皇家委員會統計,叢林大火或已致30億動物死亡。

觸目驚心。

而這場大火,也進一步加劇了全球變暖和臭氧層空洞。

災難總是環環相扣,全球都在承受極端氣候帶來的後果。

沒有例外。

寧要痛苦,不要麻木

地球,好像分成了兩個世界。

一邊是在災難中苦苦掙扎的生命——屁股著火的考拉倉促逃跑、缺水的兒童絕望死去。

另一邊,則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人類。

工廠巨大的煙囪,每天都在大肆排放有害氣體。

廢水排放入河流,水面鋪滿死魚,空氣充滿臭味。

大面積樹木被砍伐,植被減少、山頂變禿,難以抵擋風沙與洪水。

圖源:網易新聞

如果你認為以上這些場景是「不日常的偶發情況」,那麼,以下這些呢?

城市絢爛的街景圖背後,是無數輛正在排放二氧化碳的汽車。

圖源:圖蟲網

水、電等資源的浪費,就發生在你日常按下遙控和開關的瞬間。

有人說,全球變暖與人類活動毫無關係,畢竟,遠古時期也有洪水、海嘯,也有極端高溫。

但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早在2021年就發布報告,說明了這一事實:

「人類的影響已經使大氣、海洋和陸地變暖,這是確定無疑的。」

「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已經在全球各個地區的許多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中產生影響。」

報告一出,意味著我們再也沒有任何藉口、任何理由,去否認自己的「罪惡」。

可惜,在嚴峻的現實問題前,我們對環保的態度仍然是麻木的,甚至,有些弔詭。

儘管我們從小就接受環保教育,但對大多數人而言,它的意義僅限於學習任務。

我們會背誦政治書上的環保口訣,但鮮少有人真正去實踐。

這種感覺,就像你能把語文課本最後的唐詩倒背如流,但從未理解過它的真正內涵一樣。

說一個或許不恰當的比喻吧,環保意識是我們腦海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有人對「低碳生活」「節約用水」等概念再熟悉不過,只是到了生活中,該浪費還是浪費。

有人知道「限塑令」,也聽說過「可持續發展」,只是仍然會把塑料扔向空地、毫不顧忌地踩上一片翡綠的草坪。

螢幕前的你,或多或少做過類似的事,也包括我自己。

在大部分時候,環保,成了人群中的一句空談。

何至於此?

著名學者、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李河曾說:

「普通狀態下,人會更加趨於個體利益的自保,而非群體利益的保護,如果環境對我們自己造成了傷害,我們會很敏感,勇於維權,大聲呼籲,但如果一個行為的傷害性並不直接地指向某個具體的人,那往往就會被忽視。」

簡單來說,就是「棍子沒打到自己身上時,人是不知道疼的。」

但是,這根大棒,已經悄然揮下了。

圖源:新浪新聞

與其將極端高溫理解為對人類的警示,不如將其看成一種宣告,災難正在通知你:

一切,都要開始了。

現在,你已經看到了觸目驚心的後果。

圖源:天下財經

你感受到了太陽直射皮膚的灼燒感,腳踩在地面上時鑽心的熱流。

你看到了限電時的城市,頹唐、黯然、不堪一擊。

你為新聞里的熱射病共情,悄悄擔心,這樣下去會不會輪到自己。

我想,我們的確不能再等了。

不能再等待下一個具體的、被傷害的瞬間,因為,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

普通人,究竟能為環保做些什麼?

其實,還是那句口號:

踐行節約,節能減排。

具體來看,是減少外賣、少用一次性餐具;減少衣服和不必要化妝品的購買;在家儘量節水節電;用公共運輸代替燃油車出行……

不過短短兩行字,要堅持踐行,卻實非易事。

或許你會覺得這一切都「老生常談」,但,捫心自問,你真的重視過環保嗎?

或許比起痛苦,更可怕的是麻木。

究竟是要盡情享受當下、迎接滿目瘡痍的未來,還是從小事做起,儘量可持續、健康地維護好自己的生活空間?

我想,這不應該成為一道選擇題。

點擊 「在看」,希望有更多人將環保當成日常生活中必然踐行的小事。

唯有如此,才能自救。

文中圖片除標註外,其餘均源自網絡。

參考資料:

1、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觀中國 | 從「可能」到「確定無疑」:人類活動影響氣候變化「實錘」了。

14 / Jul / 2023

策劃:視覺志

編輯:林曉風

微博:視覺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14a32417799662e0d27dc41010783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