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預告片捕獲百萬觀眾,從《長月燼明》看國劇服化道進化史

2023-04-13     深度文娛

原標題:一支預告片捕獲百萬觀眾,從《長月燼明》看國劇服化道進化史

「終於等到了,《長月燼明》的妝造太美了吧。」

4月3日,仙俠劇《長月燼明》宣布定檔並釋出預告片,「敦煌風」「妝造」等相關話題立刻成為社交場域的討論熱點。這部劇集,僅靠一支2分多鐘的預告片,便在24小時之內吸引了五百萬觀眾預約播放。

此外,小紅書、微博等平台,也有大量網友在討論這部劇集。這幾年仙俠劇熱度出現下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僅憑一部預告片就能引發如此多討論的盛況,與其他劇集項目相比,《長月燼明》的原著IP,在網文屆並不算知名,它在社交場域的破圈,與這部劇的服化道有著直接關係。

從演員陣容來看,白鹿在90小花中尚屬待爆,與真正具備扛劇能力的「仙俠一姐」楊紫還有很大差距;羅雲熙雖曾靠「小魚仙倌」走紅網絡,但後續劇集很少有再達到《香蜜》那般高度的;陳都靈、鄧為等其他演員的影響力,也多局限在小圈層。

換言之,僅憑粉絲的力量,很難在各個平台引發如此熱烈的討論。真正讓這部劇破圈的,就是它從定妝照開始,呈現出的不同於當下其他仙俠劇的獨特「賣相」。

不妨以這部劇作為一個節點,回看國產古裝劇服化道的進化史,以及在當下年輕人對於古代服飾、形制等有知識儲備的情況下,服化道如何在契合故事與尊重歷史中找到平衡點。

當「喪葬風」變為「敦煌風」

這不是《長月燼明》第一次靠著服化道破圈,早在該劇釋出演員定妝照時,就靠著「敦煌風」引起過一波討論。

根據微博「考古」,深度文娛(ID:shenduwenyu)發現,在該項目啟動之際,製作方曾發微博表示困擾於要如何把劇中人物造型做出新意,評論區則有網友建議,去看看敦煌風格。這或許就是這部劇的服化道一改仙俠劇以往的白色簡約風格,轉走華麗精緻路線的原因。

從嚴謹的角度出發,必須指出《長月燼明》的「敦煌風」並非對敦煌石窟造像的絕對復刻與還原,而是借鑑了其配色、服飾形制等為己所用。「敦煌風」,只是對其服化道風格的一種泛稱。

為什麼從定妝照開始,《長月燼明》就被大眾所關注及討論?是因為這幾年的仙俠劇,走入了過於「清湯寡水」的怪圈。

提到「仙俠」,大多數人腦海中反饋的第一個詞就是:飄逸。妝造團隊也是這樣想的,因此仙俠劇的造型多以白色或近乎於白的淺色為主,營造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除了衣服顏色淺淡以外,仙俠劇的服飾大多層層疊疊,且質地輕飄,以此塑造角色仙氣飄飄的形象。

這種造型,在吊威亞、吹風的時候,確實看起來很有幾分「我欲乘風」的飄逸。但電視劇是視覺消費產品,當畫面中所有人物都以淺色為主時,畫面自然不會好看,觀眾稱其為「喪葬風」也不算刻薄。

除了服裝走淺色路線以外,仙俠劇的造型,特別是妝發也開始走上「清湯寡水」之路。女性角色的頭型,以半丸子頭為主流。所謂半丸子頭就是半披髮,比起繁複的盤發,半披髮能營造一定的頭包臉效果,也確實更有楚楚可憐的少女感。

但令觀眾不滿的是,這些年的半丸子頭造型越來越偷懶,「就插幾個珠釵完事,哪裡有神仙的感覺」。特別是在漢服普及度越來越高的現在,當觀眾看到演員的妝造還不如自己平時出街時華麗,又怎會感到滿意。

而仙俠劇的寡淡,尚且還可以說與劇中人物設定需要絕情斷恨,達到太上忘情境界有關。但當這些年「喪葬風」從仙俠劇刮到了古偶劇,觀眾的不滿情緒也就到達了臨界點。

就是在這樣的情緒與背景下,《長月燼明》釋出了定妝照,讓苦「喪葬風」久矣的觀眾眼前一亮。

以引起討論度最高的「十二神」為例,這是一段劇中劇的情節。包括羅雲熙在內的12位神明,造型不再是白色或淺色,而是借用敦煌壁畫中的形象配色,大膽使用高飽和度進行撞色,配合海報手繪的紋飾,確實很有神明的感覺。

其餘角色,如女主白鹿釋出的幾套造型,也不再是一味地淺色系,也包括橘色、紅色、青綠色等較為明艷的顏色。女主在劇中設定為鳳凰,頭飾則以金色居多,而非仙俠劇最愛的銀色。

在大眾對仙俠劇熱情已經出現下滑的現在,《長月燼明》的未播先火再度證明了,服化道對一部劇集的重要性。

「喪葬風」是如何出現的

別看如今觀眾提起清湯寡水的「喪葬風」恨不得令其徹底在劇集中消失,在「喪葬風」剛出現的時候,它也被贊為令人眼前一亮的存在。

這就不得不從國產古裝劇的造型歷史說起了。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第一部國產古裝劇《武松》投入拍攝,這也是國產古裝劇服化道部門摸索前進的開始。那時候的古裝劇拍攝周期很長,比如紅樓夢前後拍了好幾年,專家有大量時間去鑽研服化道的呈現,以及如何用較小的成本營造出華貴真實的效果。此外早期國產古裝劇的服化道,也向戲曲取了不少經。

且不說《西遊記》《紅樓夢》這兩部人盡皆知的經典,以三世輪迴為看點的《法門寺猜想》,劇中女演員的造型就呈現出一方面符合歷史真實,一方面又有戲曲造型誇張的特點。

90年代末影視劇市場進入快速擴張階段,像80年代那樣幾年磨一劍的情況越來越少,「服化道」的重要性被後置,讓渡於影視內容。

現在有不少被稱為「寶藏劇集」的電視劇,仔細回看服化道,已經不止是不考究的問題,而是寫意或者說隨意。比如周易影視出品的一系列古裝奇幻劇,劇中角色的服飾半古半今,造型也很難在歷史上找到相關的出處,但靠著內容本身還是俘獲了不少觀眾。

但必須指出的是,當年已經有媒體對於影視劇特別是古裝劇服化道「混搭亂搭」提出了批評,認為這類劇集有不尊重歷史、不尊重傳統的嫌疑。

即使是現在頗受好評的《大明宮詞》等歷史劇,劇中部分人物造型也有亂搭之嫌,比如周迅飾演的小太平那一身白羽裝。只是時代的濾鏡,讓這些東西在當下被忽略掉了而已。

2005年,游改劇《仙劍奇俠傳》播出,開啟了國產游改劇的先河。此後《仙劍奇俠傳3》《軒轅劍天之痕》等知名遊戲,均被改編為影視劇與觀眾見面。

這類劇集因有遊戲IP為基礎,劇中人物造型也多參考了遊戲中同名人物立繪及服飾,這使得在服化道方面呈現出一種二次元化、動漫化的感覺。而這種妝造風格,又在同時影響著同期其他古裝劇。

而「喪葬風」,或者說這種以淺色、簡約為主的古風造型出現時,觀眾正苦於古裝劇中各類高飽和度配色及複雜到有些怪異的妝造。淺色系造型,恰如一股清新之風吹入觀眾心裡。

從時間上來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應該是這類飄逸空靈風格的集大成者。在這部劇之前,偶有其他劇集也走過類似路線,但破圈程度不及它。也正是因為《三生三世》的熱播,使得後續一大批仙俠劇都在模仿它的服化道風格。

而在批量生產同質劇集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流水線作業的情況。加上仙俠劇熱的加持,就算是服化道雷同也有人買單。導致市面上不走心的「喪葬風」作品越來越多,觀眾的不滿情緒也越來越高。

出圈只是第一步

其實在《長月燼明》播出之前,不少古裝劇就已經開始從寡淡轉向華麗。

比如2020年播出的孟子義、李藝彤擔雙女主的古言《浮世雙嬌傳》,服化道就以華麗明艷為主;正在拍攝中的,楊冪主演的《狐妖小紅娘》,從部分流出的物料來看,也不再是半丸子頭和淺色系,楊冪飾演的塗山紅紅,衣飾也紅色居多,且有不少盤發造型。

由此可見,從寡淡轉向華麗,已經是影視劇服化道風格的大勢所趨。但出圈,僅僅只是個開始,特別是在當今年輕人對於古代服飾的知識儲備量不亞於部分從業者的情況下,如何在尊重歷史與符合審美中做好取捨,才是關鍵。

即使是備受好評的《長月燼明》,也被部分古代服飾愛好者指出,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敦煌風。但其實從過去許多例子不難看出,一板一眼地還原古代服飾並不能照顧到大眾審美,比如翠眉、口黑、啼妝、半面妝等。所以以藝術家畫作風格,作為劇中服化道的審美來源,反倒是一種折中的選擇。

還有服飾的形制問題,許多劇組在置裝時,只注重審美而忽視其他,追求美無可厚非,但不要一味追求造型好看,而忽略了其他,電視劇是一種大眾文娛產品,正因為它的傳播性廣,才更要注重對其中細節,特別是是否符合歷史的核實。

另一個問題,是國劇經常出現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問題。即,當簡約風流行時,所有劇組無論適不適合都在走簡約風,導致觀眾審美疲勞。這就很令人擔心,這股華麗風的妝造,會不會因為不加節制地濫觴,很快被觀眾所厭棄。

無論華麗也好,簡約也罷,最終還是要根據劇中人物性格來決定,而不是因為當下市場流行什麼就要一味地走什麼風格。80年代的那些經典劇集,如《紅樓夢》以服化道來豐富、強調人物及其性格的做法,至今仍是有實際指導意義的。

值得指出的是,《長月燼明》雖然是靠著「敦煌風」「華麗感」出圈,但「寡淡風」也沒被劇組完全拋棄。

以陳都靈為例,她在劇中分別飾演凡人葉冰裳、神女天歡和魔族妺女。葉冰裳的造型,就是以淡色居多,而陳都靈自己在採訪中表示,她飾演的角色衣服顏色深淺與人物性格有關,「衣服越淺,人就越壞」。

陳都靈最出圈的一組圖,則是神女天歡的定妝照。那同樣是一組白色為主體的造型,但通過臂環、頭飾以及結手印等方式,營造出了神女凜然不可侵犯的神聖感。由此可見,「寡淡」用好了,也是可以做出華貴的效果。

當然,比起女性角色來說,男性角色的服化道設計如果能突破黑色、紅色這種傳統配色色系的桎梏,說不定會讓觀眾有驚喜感。

目前劇集正在熱播,對於內容本身大眾反饋褒貶不一,但從妝造出圈這點來看,必須承認《長月燼明》確實做到了靠好妝造為劇集做了一波紮實宣傳。希望未來更多影視劇項目能重視起服化道,根據劇集需要而不是潮流走向來做造型,讓觀眾看到百花齊放的熒幕造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b0a0753456365d6bbb35b5fb70a69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