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唐塑和藏書,給文學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莫高窟存唐塑670個,保存原型的約有半數。這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唐塑的作者,封建統治階級是看不起的,認為他們是「工匠」,然而流傳的佳話仍然不少。相傳「塑聖」楊惠之塑的演員留杯亭像,神情飛動通真,人們看了背部,就看得出是留杯亭像。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錄了一個雕塑家李岫,說他塑的「光明寺中鬼子母及文惠太子塑像,舉止態度如生」。
這些作品都不可復見了。幸而我們有敦煌,還有麥積山、天龍山、龍門、大足等許多地方,留下了大量的石雕、泥塑。這些作品無不優美動人,顯示唐代是我國雕塑藝術高峰的時期。然內地石窟的像,多用石頭鑿成,或是摩崖刻像,莫高窟則因石質關係,全用泥塑,所以要看唐朝的泥塑,要看從北魏直到明、清的泥塑展覽,可說只有敦煌這個寶庫。它的價值之高,即此已可想見。
敦煌的壁畫雕塑,都上起北魏。我們看北魏的塑像,佛和菩薩多少帶點印度人的氣息,而且神情威嚴,線條勁健,望之森然可畏。隋朝的作品,形象力求中國化,神態轉趨親切。唐塑在這基礎上繼續提高,達到了完美成熟的地步。
這些無名的藝術大師給一堆堆泥土茅草,揉進了生命的氣息。他們塑的是佛、著薩、羅漢、天王、力士,可是神態表情卻全是世俗的,顯示了現實主義的精神。
佛像的相貌,莊嚴慈悲,兼而有之,衣服柔和圓潤,使人一看就會想到是綢緞。菩薩袒胸露臂,肌膚豐滿,儼然是美麗善良的女性。天王力士,戴盔穿甲,剛猛威武,極勁健雄偉之致,令人想見唐代武士躍馬橫戈的神情。藝術家們又非常善於刻畫人物性格,羅漢或天真無邪,或世故深沉,都各具特色。敦煌真是一座出色的雕塑陳列館。
敦煌石室所藏的大量寫本和一小部分刻本,內容極其豐富。其中有漢、藏、印度、回鶻等文字的書籍,有戶籍、契據等珍貴的史料,有變文、小說、詞曲等文學作品,有佛經、道書以及其他珍本古籍。這些藏書和其他文物,大部分藏於倫敦、巴黎、波士頓等地。
唐代戶籍是關於均田制的頭等史料。每戶詳記成員的姓名、年齡、身份、所受水業、口分、居住園宅、已受未受畝數、地畝四至等項。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均田制是實行的,有的卷子裡有「其口分田先被官收訖」的字樣,可見是有收有授的;各戶的地畝逐塊寫明永業或口分、面積、四至,可見受授的土地分割得很零碎;各戶都沒有受足土地,很多戶的未受田超過已受田,有的竟完全未受,可見均田制實行得很不徹底,民戶受田數字比法令所定的少得多。
晚唐五代詩人韋莊的長詩《秦婦吟》,反映黃巢起義軍攻占長安事,當時頗為流行,作者至被稱為「秦婦吟秀才」。這首詩後來失傳了,不料千載之後,卻在敦煌石室里出現了。這首詩雖有攻擊汙衊農民起義軍的詞句,但對唐政府的腐敗,官軍對人民的掠奪等,有深刻的反映,可作為了解當時情況的參證。
民間文學作品是石室珍藏中的重要部分。變文民歌、曲子詞等的發現,給文學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貴的資料。
(來源:火星歷史秀 如有侵權 請聯繫我們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aKaX9m8Bgx9BqZZIXF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