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敦煌經文書畫,相信許多人都會感到惋惜,因為這些文化遺產的命運實在坎坷,被盜劫,被損毀,被販賣流失國外,如今在國內看到的敦煌遺書就是為數不多僥倖保存下來的珍貴文物。
1900年5月,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一間秘密復室,層層疊疊,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經卷文書和繡畫法器。當時一些文人聞訊後,懇請地方政府斥資將它們運到省城妥善保管,但由於缺少四五千兩銀子的運費,只好作罷。1904年3月,敦煌縣長下令責成王道士把密室封閉起來,想不到王道士並未執行,於是發生了外國探險者的盜劫行為。英人斯坦因,1907年到敦煌,利用欺騙手段賄通王道士,花七個晚上挑選了文書卷子和繪畫繡品共二十四箱,通過印度運往倫敦,現藏英國國家圖書館,總數約一萬二千卷。
法人伯希和,1908年在洞裡蹲了三個星期,「凡精品則任何代價所不惜」席捲而去。文書部分現藏巴黎國民圖書館,總數約五千卷。爾後,沙俄的奧登堡也劫去約一萬卷藏品,現藏俄羅斯科學院東方研究所聖彼得堡分所。1909年,伯希和攜帶部分精品出示端方、羅振玉和王俊仁,引起中國學者的極大關注,於是,由學部給蘭州制台拍一電報,責令不許外人購買,並不論全、殘均解京收藏,現有一萬餘卷藏於北京圖書館。在學部收取劫餘經卷時,王道士還藏匿了一部分。1911年10月,日本桔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來到敦煌,就買去了其中的三百餘卷。
敦煌遺書的幅式主要有三類:一是長卷,個別的卷尾裝一木軸,由一張張高低寬窄大致相等的紙張連接起來。最長的《金剛經注》達九十九英尺,《法華經文疏》達九十九英尺。二是蝴蝶裝的冊子,這類文書都是兩面書寫的,在對摺的中縫線上塗以糨糊,然後一張張粘貼起來,裝成冊子,有方形的,也有長方形的。三是散頁,一張一張,大多是圖案、信件、收據和契約之類。這三類樣式中長卷最多,因此人們習慣把敦煌遺書稱作卷子。
敦煌遺書的紙張多制於北方,其原料因地制宜,主要為麻、楮皮和桑皮。不同時期的用料也不盡相同,晉和六朝多是麻紙,隋唐除麻紙外,有楮皮紙和桑皮紙,五代時以麻紙居多。用紙最講究的屬隋到唐天寶年間,不僅捶搗得很光滑,而且大多還經過潢染,甚至加蠟砑光,成為硬黃紙。紙張一般長三百五十到五百五十厘米,四百五十厘米左右的最多。豎高二十五厘米左右,許多紙上打有豎線絲欄,一般約二十八行,每行寬一點五厘米。隋以前的字體有隸書特徵,偏扁,因此每行字數較多,三十字上下的很普遍,唐代的一般為二十字左右,吐蕃和北宋初期紙質最差,行數也開始增加,字寫得小而密集,多少沒有定規。
東漢時代,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敦煌為西域進入中原的第一站,「華戎所支一都會」,因此得風氣之先,佛教盛行,「村塢相望,多有寺塔」,敦煌的寺院不僅主持佛事,同時還兼辦學校。為了培養抄經人才,它們都比較重視書法教育,常用破舊卷子的反面或空白處給學生練字,據「天寶八載三月史令狐良嗣牒」後面的習字作品分析,學生每天臨寫一二百字,結束時有日期、簽名,甚至還有老師的批語,可見其認真程度。
敦煌寺院學校培養出一大批抄經人才和各類機關中的刀筆小吏,促進了書法的普及。《薩婆阿私底婆地十誦比丘戒本》書法極佳,末題云:「手拙用愧,見者但念其意,莫笑其字也,故記之。」這說明當時敦煌士民對書法很講究,如果字寫得不好就會遭人訕笑。《佛說辨易經》也是件出類拔萃的作品,卷末題記同樣自謙「手拙」云云。
來源:易閣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0npy3nYBF7MU6wDEIND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