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說得好,叫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去學習說話,卻要用一生來學習如何閉嘴。中國歷史上,因為禍從口出而死的人,又何止一兩個。
一、禰衡
這個名字應該很大了,他裸衣罵曹操,結果被曹操客客氣氣地禮送出境,去荊州劉表那裡討生活;在劉表那裡呆了沒幾天,又把好脾氣的劉表給惹毛了,又被送去江夏黃祖那裡;黃祖這個大老粗終於沒有曹劉那樣的好脾氣,在忍無可忍以後把禰衡給砍了。
二、許攸
許攸和曹操是老相識了,在官渡之戰之中他的反水直接導致袁紹烏巢糧倉被燒,從而一敗塗地。而他卻也從此就躺在功勞簿上不再醒來。在曹軍開進冀州的時候,他甚至還嬉笑著對曹操說:「曹阿瞞啊曹阿瞞,沒有我,這冀州你進得來嗎?」不久以後,他就被曹操找了個藉口殺了。
三、周顗
相比於禰衡和許攸,周顗還算是個正面角色,但也是吃了嘴的虧。王敦之亂的時候,王導因為擔心皇帝遷怒於自己,於是就求周顗為自己說情。周顗卻裝作根本沒搭理他,還揚言這是清除奸臣的最好時機。
結果王敦成功攻入京城,在處理大臣的時候,王導三緘其口,終於導致周顗遇害。直到後來王導清理文件的時候,才看見周顗為自己說情的奏摺。於是也留下了那句著名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四、賀若弼和史萬歲
賀若和史是隋朝名將,並列為隋初四大名將之列。然而這兩個一個因為議論楊廣奢靡被殺,另一個則是因為直接頂撞楊堅而被殺,結局都難言有多好。
實際上,在君權至上、一言可決之生死的專制時代里,因言獲罪是容易的,因為話多而掉腦袋也是家常便飯。
畢竟,狂言和真話,有時候並不容易區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