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本次疫情的遇難者中,多數都是年老體弱且有長期慢性基礎病的人,這個群體平素體質較差、容易被各種疾病「光顧」。
而絕大多數免疫力相對正常的人,即使得了新冠肺炎,康復機會也更大。
這其中除了有病毒變異的因素影響外,最值得大家關注的就是——免疫力。
免疫力為何能防感染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禦機制,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異物(病毒、細菌等),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以及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
早在《黃帝內經》一書中就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明人體健康的關鍵在於「正氣」,即自身抵禦疾病的能力。
一個人正氣強盛,就能有效地抵禦外邪,從而不容易生病,或者生病後自愈能力強,也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免疫力強。
這種人即使接觸了病毒,人體也可能會自行把病毒清除掉。
如果正氣不足以抗禦邪氣,就容易感受外邪侵襲或者機體功能失調出現疾病,這就是通俗意義上的免疫力差。
免疫力低下有預兆
以往人們對免疫力的理解比較模糊,覺得免疫力是抽象的、可有可無的,經歷了疫情才知道免疫力甚至可以決定生死。
但是,免疫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一般來說,即使是身體健康的人,在經歷過持續的疲勞和緊張後,也會出現免疫力降低。
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感冒、咳嗽、過敏...小毛病不斷,就是典型的免疫力低下的表現。
1
愛爛嘴角
「爛嘴角」在醫學上稱為口角唇炎,表現為口角部位皮膚起紅斑、水腫、滲液和結痂。
海南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梁雄安介紹,「爛嘴角」頻發,很可能是個體免疫力太差,容易受病毒侵染所致。
2
鼻子愛出汗
長春市中心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裴智梅表示,鼻子愛出汗很可能是免疫力低的表現,一般來說,這類人經常出現反覆感冒。
3
太愛乾淨
人體免疫系統需要不斷經過外界致病因素的「馴化」來逐漸增加對病原體的抵抗力,如果太愛乾淨,免疫系統就得不到鍛鍊,久而久之免疫力就會越來越差。
4
悶悶不樂
天津市安定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徐廣明表示,醫學研究證實,樂觀能有效增強免疫力。而悶悶不樂、情緒緊張、心理壓力大的人免疫力會差一些。
5
吃得太挑
長期挑食、偏食的人往往因營養攝入不全面,導致免疫力差,繼而引起許多小毛病。
6
經常熬
人的睡眠系統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這個系統一旦紊亂,人不僅不能高效率地工作,還會導致免疫力降低、疾病頻發。
7
不愛運動
經常不運動的人,身體氣血運行變慢、肌肉鬆弛無力,免疫力下降,更容易感染疾病和病毒。
8
太能吃
每頓飯吃的太飽就會出現「食積」、「食滯」。積久化熱、久積致虛,免疫力就會降低,出現反覆感冒、咳嗽等。
提升免疫力,別忘三保養
1
養脾胃
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換句話說,它是支持我們獲得良好免疫力的發動機。
只有脾胃正常運轉,才能源源不斷地提供全身所需的氣血,養護我們的正氣。
一般來說,脾胃差的人肌肉薄弱、無力,平素胃口較差,更容易生氣、發火、較真。
要改善這種情況,其實也很簡單:
其一就是要「吃好」,所謂「吃好」並不是要「吃貴」,而是要吃的舒適。
比如吃新鮮烹調的溫熱食物、不過量攝入肉蛋奶等葷食、少吃或不吃包裝食品等,都是養護脾胃的好手段。
其二,就是不要思慮過重。
很多脾胃虛弱的人都喜歡鑽「牛角尖」,其實,跳出固有的思維模式,讓手頭忙起來,既能改善生活品質還能減少焦慮情緒對脾胃的損害,一舉兩得。
2
養睡眠
睡眠關乎先天之本——腎氣,以及身體整體的收闔能力,是人體的源動力。
一般來說,深度睡眠期間,就是人體自愈力發揮最強的階段。
平時,我們可以通過如下手段促進睡眠:
- 晚上少吃;
- 睡前少看電子設備;
- 做一些緩慢的運動,比如八段錦、瑜伽等;
- 睡前適度靜坐
只有讓自己的內心靜下來,才能收穫更好的睡眠。
3
適度運動
適當的運動能增強人體脾腎功能,幫助人體獲得更強的免疫力。
不過,靠運動提高免疫力不能只靠突擊。
一般來說,每天1個小時的運動,持續運動12周,免疫細胞數目才會開始增加,免疫力才會相應增強。
在12周後仍堅持運動,才能維持免疫力不降低。
我們該選擇哪些運動項目
- 每天走路至少6000步(體力較強者可慢跑);
- 每天做30-60個下蹲(體力較弱者,可放慢速度);
- 太極、八段錦、八部金剛、瑜伽選一;
- 嘗試伏地挺身、平板支撐、啞鈴若干組,按日程、按體力逐量增加。
;
合理飲食 提高免疫力
多樣化的膳食是均衡營養的前提,而具體怎麼吃,則要講究「一多二搭三簡化」:
1
一多:充足的蛋白質
在所有營養當中,蛋白質是機體免疫防禦功能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物質基礎。因為對付細菌、病毒等外來侵略物的免疫球蛋白、白血球、白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等,它們的產生及構成最主要的原材料就是蛋白質。
但這並不是說飲食要以高蛋白為主,只要保證每日總熱量攝入的10%~35%來自蛋白質即可,因為長期過量蛋白質反而可能加重腎臟負擔,甚至引起骨質疏鬆。
健康的人可以參考「1+1、2+2 吃法」——每天適量吃主食之外,補充1袋牛奶,1個雞蛋;2兩瘦肉,2兩豆腐,不算其他食物,就能夠達到每日所需。
2
二搭:葷素搭配、粗細搭配、干稀搭配
葷素搭配
葷菜主要能提供蛋白質和脂肪,可以選擇脂肪量相對較低的瘦肉、禽類、魚等。建議成人每日攝入魚蝦、禽肉50克~100克,畜肉50克,蛋類25克~50克。
而各種新鮮蔬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有益健康。比如:維生素A是身體所有粘膜組織的「保護神」;維生素C能刺激抗體與白細胞的產生,直接殺死病原體;鋅是許多酶的活性成分,能調節免疫功能。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人每天推薦攝入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鮮水果。
粗細搭配
精細類糧食由於過度加工,裡面的B族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等有所流失,所以一天的主食中,有大約1/4~1/3的粗糧為好,也可以每周吃兩次粗糧。
薯類如紅薯、土豆等,也可以代替部分主食。
干稀搭配
主食應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干稀搭配,這樣一來增加飽感;二來有助於消化吸收。
3
三簡化:「烹調」簡單化
「烹」多選擇清蒸、白煮、涼拌的方式,以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營養,減少脾胃負擔。
「調」要少鹽、少糖、少油;蔥蒜辣要適量。
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而糖攝入量應控制在50克以下,最好不超過25克。
油的每日攝入量應在25克左右;老年人、血脂異常人群和肥胖人群,每日攝入量需降到20克。並且要注意用油多樣性,如:橄欖油涼拌,花生油煎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