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應該是這樣學的:生薑的傳奇

2020-04-25     崆峒養生匯

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兩句諺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上床蘿蔔下床姜,不用醫生開藥方」。這兩句話都提到了吃蘿蔔和吃薑,身體健康,不用找醫生開藥方,同時規定了吃蘿蔔和姜的季節和每天的時辰。可是我們經常有這樣的疑問,夏天很熱,怎麼還需要吃辛溫的姜呢?為什麼又要在早上起床時吃薑,在晚餐時吃蘿蔔呢?這兩句諺語其實蘊含了很深邃的中醫養生思想。這節課我們就通過認識生薑,來解開疑問。

生薑既是烹飪調料,而在中藥里,生薑也是一味至關重要的常備中藥,它辛溫燥烈的藥性,常常能讓醫生筆下的處方畫龍點睛,引領諸藥直達病所,讓疾病無處遁形。所以我們又常說,「家備小姜,小病不慌」。

自古以來中醫就有「生薑治百病」的說法。而且生薑的來源和功效都可以說是傳奇的存在。

食用姜的歷史非常悠久,最早的記載出現在《神農本草經》。相傳神農嘗百草,以辨藥性,誤食毒蘑菇昏迷,甦醒後發現躺臥之處有一叢青草。神農順手一拔,把它的塊根放在嘴裡嚼。過了不久,肚子裡咕嚕咕嚕地響,泄瀉過後,身體全好了。神農姓姜,他就把這尖葉草取名「生薑」。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讓自己起死回生。雖然這個傳說無從考證,但是說明了生薑的一個重要功效,就是解毒。

《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飯,他都要吃薑,但是每頓都不多吃。

生薑是姜科植物姜的乾燥根莖,生薑這味藥,性溫熱,力辛散,就像一團走竄的火.因此生薑雖然主入脾胃,但並不會安分的待在裡面,而是向外向上發散,進入肺與肌表,所以把生薑的性味歸經,總結為入脾、胃、肺。


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毒的功效,臨床上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肺寒咳嗽、胃寒嘔逆及魚蟹中毒之症,素有「嘔家聖藥」的美譽。


生薑的功效


一、解表散寒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體驗,若受涼感冒,不用著急吃藥,在初期鼻塞流清涕時,切上五片姜,兩段蔥白,煮水喝下去,就足以驅除風寒。這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生薑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有些《中藥學》的教科書上,說生薑的第一個功效是發汗解表,其實生薑發汗解表的作用不明顯,發散風寒還準確一些。

生薑的解表作用一般,因此,薑湯,或者加一點蔥白,或者加一點紅糖,也可以和紫蘇葉配伍,用來治療外感風寒輕證。因此,生薑常常在發散風寒的方子中作為輔助藥,輔助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這些藥物,增強發散風寒的效果。

二、溫中止嘔

我們剛才講生薑的解表作用一般,但在很多解表的方子中都用到生薑,一個是因為生薑輔助解表發汗的藥物,增強療效,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對於外感風寒,並且中焦也受了寒邪,出現噁心嘔吐症狀,方子中用生薑溫中止嘔的作用,就是其他中藥替代不了的了。

我們現在來回答,為什麼中醫倡導「冬吃蘿蔔夏吃薑」,而且還說「上床蘿蔔下床姜」呢?

在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有這樣論述:「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大體意思就是,以五月為代表的夏季,陽光蒸蒸,向上向外散發,故天氣表現的十分炎熱,但與此同時,在里的陽熱反而血少,因而容易生冷生寒,故地下表現得相當陰冷。相應於人就是「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心煩口渴,卻容易腹瀉。

冬季情況正好相反,冬天的情況正好相反,陽氣向里向內,處於收藏狀態,在外的陽氣虛少,在里的陽氣積多,因而表現為天寒地熱,對應於人,則為「陽氣在里,胃中煩熱」。簡而言之,夏季陽氣在表,胃中虛冷,吃生薑可以溫胃健脾;冬季陽氣在里,胃中煩熱,吃蘿蔔可以清解積熱。

那麼為什麼又要「上床蘿蔔下床姜」,就會「不用醫生開藥方」呢?道理是同樣的。這句話的意思是清早下床時吃點生薑,晚上上床時吃點蘿蔔,強身健體,不生病。這種吃法也是這是由蘿蔔和生薑的性質決定的。

由於蘿蔔性涼,降火清熱,下氣消食,勞累一天,吃點蘿蔔,潤喉消食,清虛燥之熱,有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因此,可晚上吃點蘿蔔以助睡眠。

由於姜味辛性溫,能鼓舞陽氣的生髮,人們在清晨之時,胃中之氣有待升發,吃點姜可以健脾溫胃,鼓舞陽氣升騰。到夜間,人身之氣應該是陽氣收斂、陰氣外盛,這時吃薑就違犯生理規律,影響睡眠。因此,晚上吃薑過多常常會導致失眠,不宜吃薑。

由於胃氣不和,還容易發生嘔吐。《金匱要略》曰:「半夏、生薑汁均善止嘔,合用益佳;並有開胃和中之功。用於胃氣不和,嘔噦不安。」孫思邈把生薑稱為「止嘔的聖藥」。


生薑有直接的止嘔功效,胃寒嘔吐用它,很合適,並且胃熱導致的嘔吐,用它也沒問題,只要配足夠的竹茹之類涼藥,抵消姜的熱性就可以。

不單是這兩種情況,生薑還可用於痰濕嘔吐,治暈車暈船,可以用生薑片貼敷肚臍或手臂前內側的內關穴,預防乘車船時頭暈、噁心嘔吐等暈動病的發生。對於早期的孕婦嘔吐反應也可以用少量生薑止嘔。

三、溫肺止咳

生薑浮入肺中之後,既以辛溫散風寒,又以辛散除肺中痰。肺寒咳嗽,不管是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或者是里寒證,寒邪犯肺,一些老年人的慢性咳嗽痰多,大多屬於單獨的肺寒咳嗽,沒有表證,生薑都可以使用。

很多時候我們家裡的廚房就是一個藥房,比如肺寒咳嗽,我們可以用蘿蔔1根,蔥白6根,生薑15克,用水三碗先將蘿蔔煮熟,再放蔥白、姜,煮成一碗湯,連渣一次服。治風寒咳嗽,痰多泡沫又怕冷效果很好。

四、解毒

生薑具有解魚、蝦、禽肉中毒的功效。這一點海邊的人或者經常吃海鮮的人可能體會更多,吃螃蟹的時候,會蘸薑汁和醋,能預防寒涼的螃蟹吃多了,肚子難受。另外一個能解魚蟹毒的中藥是紫蘇,也是一個發散風寒藥。

生薑還可以解藥毒,可以解生半夏、生南星、生烏頭,而出現的舌麻、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中毒症狀。生薑和這些有毒中藥的關係就是相殺。

尤其是解生半夏的藥毒,歷史上的記載很多,比如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徐文伯自幼師從其父,醫術精湛,被宋明帝稱為當時天下第一名醫。宋明帝登基六年(公元470年)春,明帝喉中長了個瘡,疼痛不已,膿血不止,到後來,連水都咽不下去了。朝臣經過商議,決定請徐文伯來醫治。

徐文伯經望聞問切後,囑使臣速送生薑3斤,告訴宋明帝:「您每天吃3次生薑,每次吃5兩(16兩為1斤)」使臣忙用清水洗凈生薑用刀切成小片,明帝強咽生薑。生薑又辣又硬,吃生薑搞得明帝嗓子眼鑽心地痛,淚流不止。明帝說:「徐文伯,你是想置朕於死地呀?還是純心想看朕的笑話?」徐文伯說:「冤枉之極,末醫豈敢和皇帝開玩笑?」吃完2斤生薑之後,明帝喉中膿血越來越少,當3斤生薑吃完,喉疾竟然全好,吃什麼飯都無礙了。明帝問徐文伯生薑為什麼有這般神效?

徐文伯解釋道:「皇帝平時十分喜愛進食竹雞(一種鳥,生活在江南叢林之中),而竹雞最喜歡吃半夏,生半夏是有毒中藥。這種雞身上有半夏之毒,陛下吃下去,那半夏之毒必然留在食道、咽喉。服生薑正是解半夏之毒。」宋明帝聽後甚喜,命使臣將祖傳鴛鴦劍賜於徐文伯。據說,這把千年難得的古劍在戰亂年代散落於民間,至今不知下落。

半夏這個藥,生嚼「戟喉」,就是說直接吃未經炮製的生半夏,會有嚴重的副作用。這副作用就是,生半夏嚼在嘴裡,會令人口中刺痛、水腫,要是吞下去,更是喉中燒灼疼痛,噁心嘔吐,嚴重的會出人命。

按說這灼痛、腫脹的表現,似乎是半夏辛熱之性燒灼所致,該用點涼潤藥解毒,可為什麼偏偏選同樣辛溫的生薑呢?現代藥理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半夏的戟喉,是因為它含有大量草酸鈣形成的針晶,這成千上萬的針晶會深深地刺進皮膚和粘膜,所以導致了疼痛、水腫等炎性反應。

生薑雖然不能破壞這些草酸鈣針晶,但卻能抑制針晶刺傷的炎症,也就能進一步防止炎症導致的眩暈、死亡等。


姜的外用


姜還是個天然的「止痛高手」,外用很有效。

一、隔姜灸

隔姜灸最早記載於明代,是調理虛寒性疾症的利器,明醫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用隔姜灸治療痔瘡:「單用生薑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於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痔瘡的形成,就是因為寒冷、潮濕,隔姜灸能調理痔瘡,可見它針對虛寒,濕冷性根源的疾病效果顯著。把薑片直接放在痔瘡患處施灸,灸量為三壯,基本上痔瘡就會消失。

隔姜灸的原理並不複雜,它是在艾絨的基礎上配合生薑的藥性。而生薑歸肺脾胃經,本身就是散寒的利器,對祛除脾胃肺臟內的寒氣極為有效。所以隔姜灸最顯著的效果,就是它的祛寒能力。這與三伏灸的特點不謀而合,三伏灸最厲害的也是彌補陽氣,驅散陰濕寒邪。

所以說,當三伏加上隔姜灸,祛寒效果獨一無二,各種陽氣不足引起的虛寒證,如寒性嘔吐、腹痛、泄瀉、早泄、不孕、痛經,風濕,包括皮膚冷痛、凍瘡、各種皮炎等,通過三伏隔姜灸,會大大減少冬季復發的可能。

1、隔姜灸方法

選取新鮮老薑一塊,沿著生薑纖維縱向切成薑片,然後在薑片上刺幾個孔,便於灸火透過姜孔順暢地進入人體,施灸時,薑片置於所選穴位上,艾條溫灸或直接放艾絨施灸。

每次放2~3個薑片,灸2~3個穴道,灸妥後另換新穴。施灸過程中,可不時拿起薑片看看顏色,移動薑片,以免施灸過度,發生水泡,隔姜灸的程度以局部大片紅暈汗濕,病人覺熱為度。

2、隔姜灸的應用舉例

(1)老鼻炎,隔姜灸斷根


鼻炎是現代社會很讓人頭疼的事,很多人小小年紀就患上了鼻炎,且極難根治,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頑固。尤其是那些十多年的老鼻炎,吃藥基本上已經沒用了,一發作鼻子就停不下來,讓人深受折磨。

三伏隔姜灸,或許是眾多鼻炎患者的福音,驅寒溫陽方面,隔姜灸比單純的溫和灸更為猛烈。隔姜灸時起作用的不僅有艾葉的藥效、燃燒的熱量,還有額外的生薑散寒效果,讓艾灸的溫陽驅寒特性更高一籌。

多年老鼻炎採用隔姜灸是很有效果的,堅持調理甚至可以根治。下面分享給大家用隔姜灸調理老鼻炎的方法,有需要的灸友不妨嘗試:

把老薑切成片,橫截面儘量切大一點,每片厚度0.3厘米至0.6厘米,每片姜中心刺上幾個小孔;


把薑片放在迎香,印堂穴位上,點燃艾條施灸,每穴10~30分鐘。感覺燙時可以把薑片稍微移開一會,免得發生燙傷或灸瘡,薑片視情況更換。


(2)女性隔姜灸祛寒,告別粗腰大肚子


我們已經知道,隔姜灸最大的好處是給身體除寒,將經絡臟腑,組織關節深處淤積的寒氣趕出來。寒氣出來了,溫暖的陽氣才能填補進去,不斷壯大,當陽氣慢慢變得密集,無處不在,人也很難生病了。

女性可以說是祛寒的主要目標,經常會有手腳寒冷,背寒,腹寒,關節膝蓋寒涼等現象,很適合隔姜灸。比如腹部寒冷,藉助隔姜灸,祛寒能力疊加,不光祛除腹寒,溫暖子宮,改善虛寒體質,甚至還可以減肥,特別是粗腰和大肚子。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很多女性發胖,最開始都是從肚子開始,而肚子之所以肥胖,與腹部寒冷密切相關。當腹部寒冷時,女人整個腰腹區域,包括子宮區域因為熱量不足,為了維護自身的生理機能,腹部會囤積脂肪,鞏固熱量,隨著時間推移,脂肪越來越多,肚子和腰也就越來越粗,並且會向著周身四肢不斷蔓延。

所以女性減肥,節食和吃減肥藥是沒太大用處的,因為它們無法改善你體內寒冷的現實,甚至還會犧牲健康,使寒邪再一次乘虛而入,加重腹部寒冷,反彈之後肥胖更加嚴重。如果真希望減肥,不妨在這個嘗試隔姜灸,不需要節食,反而可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祛寒瘦身取穴:大腸俞、天樞、神闕、關元、殷門、承山6個穴位。這六個穴位如何取穴,可以參考「享泰極社群」中醫基礎會員課中的《經絡腧穴》課。


艾灸方法:放上薑片之後,艾條即可溫灸,隔姜灸時艾條可置於近處,增強火力,以無燙傷感為基準,胸腹部30-40分鐘,背部四肢25分鐘,一周休息1-3天,循序漸進。

3、隔姜灸注意事項

(1)選用新鮮的老薑(與陳艾是一個道理),現切現用,乾薑或嫩薑均不適合。

(2)薑片的厚度,根椐施灸部位和病證而定。面部等敏感的部位,薑片可厚些,急性或疼痛性病證,薑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過程中若不慎灼傷皮膚,致皮膚起透明發亮的水泡,須注意防止感染。

(4)隔姜灸後,暫避風吹,以衣物或干毛巾覆之,輕輕按揉,使穴孔閉合,以利恢復。


二、生薑泡腳

有些人對生薑辛辣的口感適應不了,如果要用生薑解表散寒,溫中和胃的話,用生薑泡腳也是個不錯選擇。

在中醫看來,泡腳本來就是一個很好的養生方式。宋代文豪蘇東坡對足底護理有益身心就大力讚賞,稱「其效不甚覺,但積累至百餘日,功用不可量,若信而行之,必有大益。」

將生薑拍扁加水入鍋內燒開,將燒開的姜水放入腳盆中待溫度下降到腳可適應的溫度時泡腳。如果你覺得這樣還比較麻煩,推薦一款老薑泡腳丸。適合手腳冰涼、易發冷汗、小腹發涼的人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AvLr3EBiuFnsJQVe4V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