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歲攻克世界難題,32歲打造國產航母,這位80後總師為何這麼牛

2019-12-18     胖福的小木屋

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經過9次海試,2019年12月17日國產航母正式交付,取名「山東號」,這是中國具有歷史性的一刻,它和遼寧艦一起組成了,中國海軍「雙航母」時代的核心,將助力中國馳騁海洋。



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其實中國的國產航母的副總師是一位80後,國產航母的總師隊伍裡面有80後,這個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這表示中國的年輕一代人才已經具備研製設計航母的能力。而國外航母的總師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對於世界各國而言,50歲的總師其實都算很年輕)

這位副總師的名字叫做王碩威,1980年出生,他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應用電子專業,剛畢業年僅22歲的王碩威就來到武漢的701所工作,701所創建於1961年,主要承擔艦船總體研究、設計、開發的任務,尤以艦船總體系統工程見長,亦是「唯一同時承擔水面、水下艦船總體研究設計任務的核心科研單位」。



工作不久,701所接下了改建瓦良格號的任務,由朱英富院士擔任總師,他參加過多型水面艦船研究及設計工作,作為工程型號總設計師,成功主持研製了出口型飛彈護衛艦和第三代驅逐艦,實現了艦船技術跨越發展,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

航空母艦,是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的武器系統之一。航空母艦被視作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海軍實力的象徵。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在這個大航海時代,航母以它無可爭議的綜合作戰能力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執法者」。



而中國如果想要馳騁深海,就一定要擁有航空母艦,而中國此前並沒有研製航空母艦的經驗,所以就從購買回來的廢棄「瓦良格」號入手,進行研製改建,在吸收國外技術的同時發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航母技術。

因為當時瓦良格號已經廢棄很久,破損嚴重,所以雖然我們只是進行了一些修復和局部的適應性改裝,很多畢竟很多都是我們國家第一次做,所以難度並不低。比如要解決船體的材料。



而王碩威也非常榮幸加入了研製遼寧號的研發隊伍之中,因為技術水平很高,當時年僅25歲的王碩威就已經是遼寧號電磁兼容設計的主要負責人。

現代軍艦上的電子設備很多,每種電子設備都會有其電磁波的泄射,更不用說,軍艦上還有大票的雷達、無線電、衛星天線和電子戰設備,這些設備的工作原理就是向外發射電磁波,同時很多還有接收機接收電磁波以實現其功能。



軍艦上層層疊疊、工作在不同頻率的各種電子設備,如何不會互相產生干擾並且能夠有效識別這就是電磁兼容。

所以電磁兼容設計就是指通過提高產品的抗電磁干擾能力以及降低對外的電磁干擾,避免由於干擾導致的產品故障,從而提高產品的可靠性,使系統、分系統、設備在共同的電磁環境中能協調地完成各自功能的共存狀態。

解決電磁兼容設計是保障甲板作業安全的基礎,是形成航母戰鬥力的重要前提。而要解決電磁兼容問題,就要解決電磁騷擾源、耦合途徑、敏感設備這三大方面。難度可不低,而且在航母這個號稱「最為複雜的巨系統工程」的平台上,電磁狀況的複雜程度更是超乎想像,再加上當時,中國也是第一次搞航母,既無經驗也無圖紙,更沒有規範標準。



王碩威為了攻克技術瓶頸,王碩威帶領團隊查資料,搞仿真,做試驗,從全艦電磁兼容性頂層規劃論證開始,逐步摸索出了一條從頂層設計、問題預測到多層控制、分階段驗證的設計路線,開創性地提出了航母電磁兼容性1∶1陸上聯合試驗,首次形成了電磁干擾性靜態與動態等效試驗、脈衝電磁環境下彈藥安全裕度等效試驗等創新方法,有效攻克了工程研製難點,從而成功解決了關鍵電磁兼容難題。

王碩威

在「遼寧艦」航行試驗期間,為了節省試航試驗時間和保證良好試驗環境,王碩威負責的電磁兼容試驗項目,選擇在晚上10點到次日凌晨5點進行。每到夜深人靜時,王碩威就帶領團隊來到甲板上爭分奪秒地開始試驗。

冬季海灣的深夜,甲板上寒風凌厲,人只要待上半小時就渾身凍透。王碩威和團隊為了精確掌握第一手試驗數據,準確判斷試驗結論,在甲板上一干就是一整夜,天亮了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艙內進行數據分析。就這樣連續兩個月爭分奪秒的工作,王碩威和團隊取得了寶貴的全船電磁環境分布。

2012年9月25日,「遼寧艦」正式交付,在這7年的過程里,從25歲到32歲,從白紙一張到經驗豐富,王碩威查閱數千份資料文件,經過幾百次聯調試驗,可以說在很多關鍵技術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而在完成了「遼寧艦」的研製任務之後,王碩威迎來了新的任務——打造首艘國產航母。

這是我國首次完整開展航母施工設計工作,作為型號總體副總設計師的王碩威與團隊創新採用以總段為導向,以三維設計為平台,各專業協同推進的區域設計模式,極大促進了總裝廠建造與舾裝同步推進,顯著提升了航母的設計效率和設計水平。



比如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就是由一塊塊巨大的特種鋼板焊接而成,鋼板強度是普通民用船舶的幾倍,焊接難度也因此更高。建造過程中,我國突破了航母特種鋼和專門焊接等上百項關鍵技術難關,擁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在央視《央視》的「對話」欄目——中國航母走向深藍中,首次向我們揭示了航母的自主研發過程,無論是「電磁兼容系統」還是「電力系統」亦或是「航煤泵」、「阻攔索」都是全自主研發。而且,從開始塢內建造到出塢下水,我國首艘國產航母只用了不到26個月,時間比國外同類型航母建造周期縮短近一半。



王碩威可以說為確保國產航母下水出塢和啟動系泊試驗等重大節點順利完成,以及國產航母工程研製的順利推進可以說作出了重大貢獻。

國產航母「山東號」雖然和「第一梯隊」美國最新服役的「福特」級超大型航母以及成熟的「尼米茲」級大型航母相比,依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作為一款以爭奪海戰制空權和制海權為主的「正統」型艦隊航母至少可以搭載36架殲-15艦載機,相比遼寧艦,數量提升了50%。

而王碩威參與遼寧號研發的時候才年僅25歲,完成首艘國產航母的時候也才年僅37歲。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少年天才,(在科學界,50歲以下都叫青年科學家。。。)



從華中科技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畢業到參加工作十七年來,王碩威完整經歷了海軍第三代驅逐艦、我國兩艘航母的研製過程。

他自己也表示,慶幸自己趕上了一個好時代,新時代為青年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讓他與設計團隊能夠發揮高超的智慧和力量,集智創新、克難奮進,實現了"鑄大國巨艦、助圓夢藍海"的夙願!

王碩威更是先後兩次獲評「遼寧艦」工程攻堅會戰先進個人、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兩項和三等獎1項、授權專利6項,這些成果均在現代水面艦船設計中得到推廣運用。



如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研發設計建造的隊伍,而且平均年齡在36歲,將來我們國家想發展任何一型航母,憑藉著這支年輕的設計團隊,我們不僅能發展任何航母,其他任何的水面艦艇,我們都能研發設計完成。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如今我們擁有一大批的少年才俊,讓我們在祖國偉大復興的路上奮力前行,大步邁進。

讓我們向這樣一群年輕科學家們致敬!


想知道更多關於國產的消息,那就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欄輸入「國產航母」,然後就會看一系列的內容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K26F28BMH2_cNUgEa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