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發現:37℃不再是人體標準體溫!體溫降低對人類有何影響

2023-01-08     胖福的小木屋

1851年,德國有位叫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的醫生首次計算出人體平均體溫正常值為37℃。不論是住在北極冰天雪 地的因紐特人、棲身於非洲伊圖里森 林的俾格米人,或是北京故宮裡面的 工作人員,把溫度計放在他們的舌頭下,人的體溫都是37℃左右。



此外,我們的體溫還有個性質,就 是維持基本恆定。任憑你的肌肉發達 或萎縮、牙齒正在生長或已經掉落,感 受壓力而心跳加倍、呼吸急促而胸口 起伏,不自主的發抖、或汗如雨下,但是體溫仍然可以保持不變。體溫只要 比正常值有0.5℃的變化,就會讓你感 到不舒服。呼吸、流汗、排泄以及其他 身體的功能都會有節奏地波動,主要 的目的就是要維持體溫恆定。



所以,體溫一直作為在臨床上用於判斷健康狀況的關鍵生命體徵。

當然,37℃只是一個概念數字,不同時間段人體各個不同的部位,甚至是男女的體溫都存在差異。

正常狀態下,人的口腔溫度為36.3℃~37.2℃,直腸溫度比口腔溫度高0.3℃~0.5℃,夜間凌晨的體溫最低,傍晚體溫最高,女性的體溫比男性的體溫高0.3℃。

人類體溫在下降

而有證據表明,人體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溫度, 是為了保持許多器官和化學 反應的正常運轉, 並有可能防止真菌感染。但最近, 這 個相對穩定的「37 ℃標準體溫」標準在改變,許多科學 家的研究發現,人類體溫在不斷下降,37℃已經成為歷史。

然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的正常體溫在下降。

為什麼人類體溫會降低,這是一個科學界的未解難題,一些科學家認為,古近代人類長期生存在不衛生的環境下,長期暴露於各種病原體的威脅中--這些病原體包括寄生蟲,細菌和病毒,導致大部分人平時都處在各種慢性炎症和感染狀態下,免疫系統長期高負荷工作,導致當時人類體溫高於現代人。



隨著19世紀後期以來,人類醫學水平大幅提高,各種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現代社會衛生習慣的大幅改善,當代人類的健康情況是遠遠強於古近代人類的,原先基本人人都有的寄生蟲和各種慢性炎症到現代基本消失殆盡了,因此整體體溫也就下降了。

當然,一些科學家則認為,人類體溫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運動。首先,肌肉是人體內最大的發熱器官,較少的肌肉意味著較低的體溫和較低的基礎代謝;其次,無處不在的空調使人類大腦下丘腦的體溫調節中樞失去了接收刺激的機會,久而 久之,體溫調節中樞將對外界溫度不再敏感;再次, 現代人生活壓力大,導致人體處於應激狀態時產 生的「皮質醇」長期過量分泌,一邊分解肌肉,一邊儲存脂肪,基礎代謝率一降再降,體溫也就隨之降低。



不過, 就算人類的平均體溫發生了變化, 它 也不會改變醫生們對病人體溫的原有評估。比如 發燒這件事,成年人的體溫只要超過 37.7 ℃,仍 然會被認為處於低燒狀態。

那體溫降低對人類有什麼影響呢?

事實上,人類的體溫在生物界來說,是非常不尋常的,只有哺乳動物和鳥類能夠產生這樣高的體溫, 而絕大多數 物種並不能夠自己產生體溫,例如蜥蜴、蛙、昆蟲、植物、真菌和細菌等。

若要保持恆溫,需要複雜的腦子對身體進行精密控制,所以在已知的物種中,只有非常小比例的生物採取 這種進化過程。

對於我們人類而言, 我們的正常體溫也必須恰到好處, 它要足以殺死絕 大多數真菌, 又不能同時殺了我們自己, 這樣的平衡非常不容易, 實際的情況是, 這是人類的一次冒險, 因為我們的體溫已 經上升到了接近極限的邊緣。



而體溫低通常說明基礎代謝率比較低、血流放慢,白細胞工作效率相應降低,因此即便發現外來敵人(如病毒、細菌),反應也會變得遲緩。科學研究表明,人體溫每增高1℃,免疫力會增高5-6倍,而體溫下降1℃,免疫力會下降30%。

比如說,蝙蝠的體溫普遍為40℃,所以它們的免疫力是人類的數百倍,能夠與上百種病毒和諧共存,真可謂百毒不侵。

在北美,從2006年起, 一種名為「白鼻綜合徵」( white nose syndrome )的疾病令很多蝙蝠成批死去, 而原因據說就是冬眠時的蝙蝠由於體溫下降而受到了真菌的感染。這些蝙蝠一般在岩洞和礦井裡冬眠, 它們患病的時間便大致在它們冬眠的時候。

當然了,通過億萬年的進化人身體各細胞、組織及器官都已經適應的當前體溫,所以人類的身體並不能承受如此高的體溫,如果我們和蝙蝠一樣的體溫,這會導致人體細胞和組織的壞死,嚴重的甚至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體溫降低,會降低人的免疫力,但是,體溫降低後,人體便不需要花費過多的能量來產生熱量。的確,如果溫度升高,真菌和其他微生物對人體的侵襲將進一步減少,但與此同時,人體體溫的上升對身體而言未必有益,因為需要耗費更多的能量來產生熱量。

事實上,科學家認為,人類體溫降低,將有助於人類壽命的延長,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的研究人員指出,降低人的體溫確有延年益壽的作用。生活在寒帶的人比生活在熱帶中長壽10~30歲,每10萬人中百歲壽星是後者的10倍以上。低溫對生命有利,人的血液在4℃的血庫中可保存3周;離斷的肢體必須冷藏才不致壞死。

據美國《科學》雜誌報道,科學家將實驗鼠的體溫降低0.5℃後,壽命比過去增加了12%.相當於人類多活了7至8年,多數人的體溫為37℃左右,而研究發現,體溫為36.5℃的人更容易長壽。



總結

所以人類體溫降低究竟是好是壞,這需要長久的數據進行評估才能得出一個準確的結論,但是人類體溫的降低也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人類一直處於進化當中。

最後說一下,儘管人類是恆溫生物,但應注意人體溫度並非完全恆定。它的變化取決於性別、一天中的時間、年齡、體育鍛鍊、女性月經周期甚至進食。如果沒有疾病,那麼100年以內人體的平均溫度將在36.4℃至37℃的範圍內移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436b91bfc8a46fe741bea1950ad72a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