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濕疹,如何規範使用激素?

2020-04-08     醫學界兒科頻道

兒童通常不需要強效-超強效激素。

引言和概述

特應性皮炎(AD)亦稱特應性濕疹,在嬰兒期常等同於嬰兒濕疹。這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瘙癢性、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兒童,亦可累及成人。

圖1. 特應性皮炎(圖源:https://www.mdedge.com/)

AD病理生理機制複雜,是一種異質性疾病。其發病機制由多種易感基因、宿主環境、感染因子、皮膚屏障功能缺陷和免疫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調控。由於病情反覆且有明顯瘙癢,疾病負擔重,常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標準、規範治療是有效管理疾病的重點。在此結合國際研究進展,重點討論AD患者外用糖皮質激素的規範使用。

局部治療概述

AD治療的目的是減輕瘙癢和皮損,控制疾病發作,防止病情加重並將治療風險降至最低。

治療重點包括防護、保濕和外用藥物。防護包括留意和避免加重因素、恢復皮膚屏障功能及患者教育。外用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及新型藥物(表1)等。對於重症患者,則可能需要光療和/或系統治療。

表1. 特應性皮炎新興局部治療

激素仍為AD的首選藥物

外用糖皮質激素的療效已由百餘個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證實,國內外指南均推薦外用糖皮質激素作為AD的一線藥物治療。

實際上,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外用糖皮質激素與保濕劑聯合應用一直是治療輕中度AD的主要方法,並作為系統治療重症AD的有效補充。

AD的嚴重程度可參考下表(表2,引自英國國家衛生與保健評價研究院)。

表2. 肉眼評估特應性皮炎的嚴重程度

外用糖皮質激素有多種作用機制,包括抗炎、抗增殖和免疫抑制作用。具體來說,激素可抑制許多炎性細胞和細胞因子的數量和活性,包括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朗格漢斯細胞、IL-1α、IL-1β、IL-2、TNF和粒細胞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警惕「激素恐懼症」

即便醫學界已經將外用糖皮質激素作為AD的一線藥物,但實際臨床工作中,還是有部分患者、家屬或者醫生對此類藥物過度擔憂和謹慎,出現「激素恐懼症」。對於AD,據報道疾病平均持續時間為6.1年,部分患者甚至一直活躍至成年,因此會經常擔心外用糖皮質激素的長期負面影響。

恐懼和拒絕使用激素、擔心 「成癮」或 「依賴」是治療依從性差的重要原因。「外用激素依賴」是個尚不明確的概念,可能見於面部和生殖器長期使用中強效糖皮質激素的成年人群,但在兒科群體尚存爭議。

「激素恐懼症」可能導致治療不當,其他藥物或產品使用增加,如外用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他克莫司和吡美莫司)。然而,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與燒灼感和瘙癢的發生率增加相關,且成本較高、不適合2歲以內兒童使用,與外用糖皮質激素相比,長期治療可能沒有額外的安全性或有效性。

在我國更為突出的一個問題是不願意規範使用糖皮質激素,轉而濫用無藥物批號、違規添加藥物的各種「皮膚神藥」。這反而極大妨礙正確的疾病控制,增加了治療不良風險,得不償失。

對於外用糖皮質激素,如果使用得當,仍然是治療AD安全有效的一線選擇。

糖皮質激素的選擇需要細化

儘管大多數國家將糖皮質激素根據強度歸為四種等級,即弱效、中效、強效和超強效。但美國的分類考慮到藥物濃度和劑型,進而細分為7個組別,詳見下表(表3),供參考。

表3. 外用糖皮質激素製劑的抗炎效價分組

* 根據美國分類系統按效價分類:第1組效價最強,第7組效價最弱

糖皮質激素的選擇應基於患者年齡、身體受累區域及皮膚炎症的程度等因素。

患者年齡:兒童通常不需要強效-超強效藥物。

受累區域:面部、頸部和皮膚皺褶建議儘量選擇弱效激素,或至少初始治療選擇此類藥物,必要時可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代替。

疾病嚴重程度:輕度患者,建議選擇弱效糖皮質激素每日1~2次,同時聯用保濕劑。中度患者,建議使用中至強效糖皮質激素。急性發作患者,可外用強效或超強效糖皮質激素(主要針對2歲以上人群),控制後改為較弱效製劑直至皮損消退。

此外,對於急性發作和中重度病例,亦可考慮濕敷療法聯合外用糖皮質激素(詳見下述)快速控制,對於頻繁複發者,可考慮主動維持治療(詳見下述)。

激素的賦形劑:軟膏是理論上最有效的劑型,因為封包性和耐受性良好。然而,青少年往往不喜歡油膩的感覺,如果確實如此,白天可儘量避免使用軟膏製劑,改用乳膏等劑型。

以指尖單位指導藥膏用量

對於大面積或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來說,精確控制藥膏用量尤其重要。其中對藥膏用量操作性比較強的是指尖單位(FTU)。但FTU並不代表一定就是最佳用量,因為相關證據並不充分。

圖2. 指尖單元示意圖(圖源:https://blog.mololo.org/)

以5mm直徑噴嘴管為例,擠出成人食指末端指節長度的藥膏,含量約0.5g,即為1個FTU。1個FTU足夠用成人雙手掌,約為成人體表面積的2%。

下表展示了不同年齡段、不同部位應用指尖單元的大致數量(表4)。

表4. 不同年齡段、不同部位應用指尖單元的大致數量

應用主動維持治療以減少復發

對於頻繁發作、且對局部治療有反應的中重度AD患者,建議進行主動維持治療(proactive therapy)。即對既往受累皮膚區域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每周2次,周六周日各1次,可持續用藥長達16周。多個國家和國際性治療指南均有推薦類似方案(未必完全相同)。

更進一步,Bolognia等主編的《皮膚病學》(第4版)結合主動維持治療的要點,總結了AD的控制方案(圖3)。可以看出,外用藥物的使用需要結合病情波動情況而定,病情明顯復發、發作時需要連續用藥進行控制,待病情控制住後進行主動維持治療。

圖3. 特應性皮炎控制方案

主動維持治療可減少AD患者對外用糖皮質激素的總需求量,總體安全性更高。一項系統回顧表明,恰當的維持治療幾乎無風險。

此外,有學者建議外用中效至強效糖皮質激素(參考表3的第3~5組)而非外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同時每日使用保濕劑,不過最佳藥物種類尚存有爭議。

難治性AD或急性發作可用濕裹療法

濕敷療法(wet-wrap therapy)可用於嚴重、頑固性AD和/或疾病發作,在國外應用很多,療效顯著(圖4)。

圖4. 濕裹療法相關用品(圖源:https://www.adrescuewear.com/)

濕裹的步驟:首先在皮膚塗抹保濕劑,必要時聯合外用藥,如外用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然後用潮濕的管狀繃帶或紗布覆蓋,最後再用乾燥的繃帶包裹在皮膚外部。為了更方便地使用,可以使用合身的棉質睡衣代替管狀繃帶。

儘管主觀感受不舒服,但濕敷療法可增加藥物滲透,提供物理屏障,有效防止抓撓,並增加皮膚水合作用、減少經表皮失水。

臨床試驗顯示,濕裹療法時加用外用糖皮質激素比只用保濕霜更有效。比較適合的是較弱效的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稀釋液。

指南建議根據患者的耐受性,可以一次佩戴數小時,最多24小時。指南建議加用激素後的濕裹療法應限制在7~14日以內。目前尚不清楚濕敷療法是否會增加皮膚感染的風險。

客觀看待外用糖皮質激素的不良反應

外用糖皮質激素可能出現多種不良反應,取決於激素的效價、使用時間、皮膚炎症程度/範圍和患者年齡。

不良反應風險與藥物效價直接相關,超強效激素抗炎效價是最弱效激素的1800倍,強效和超強效激素風險最大。

面部、頸部及皮膚皺褶處是使用糖皮質激素後發生萎縮的風險較高,故應避免外用強效糖皮質激素,或者必要時短期(5~7日)外用強效糖皮質激素後改為較弱效製劑。有時亦可考慮使用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等藥。

患者應該在有效的情況下,使用最弱效的外用糖皮質激素進行治療以減少相關副作用的風險。不過美國指南有建議短期使用中強效激素治療嚴重的疾病發作,即便是兒童。

一般來說,中效外用糖皮質激素對中重度AD兒童安全有效(弱效激素更是如此)。兒童患者應避免長期使用強效外用糖皮質激素。

外用糖皮質激素出現皮膚副作用的風險相對較高,如毛細血管擴張、皮膚萎縮、膨脹紋、局灶性多毛、痤瘡樣或玫瑰痤瘡樣皮疹,全身副作用的風險很低。但仍需警惕的是,全身大面積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特別是強效或超強效製劑)可能導致腎上腺抑制。

小結

AD作為慢性炎症性皮膚病,疾病負擔重,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規範的治療尤其迫切,這需要患者、家屬及醫生三方更新錯誤認知,了解規範、科學、全面的疾病管理措施。本文針對外用糖皮質激素激素做了較為詳細的闡述。規範外用激素,利遠大於弊。

參考文獻:

[1] Nanette B Silverberg, Carola Durán-McKinster. Special considerations for therapy of pediatric atopic dermatitis. Dermatol Clin. 2017, 35(3): 351-363.

[2] Uffe Nygaard, Mette Deleuran, Christian vestergaard. emerging treatment options in atopic dermatitis: topical therapies. Dermatol. 2017, 233(5): 333-343

[3] Aisleen Diaz, Emma Guttman-Yassky. Topical age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9, 15(4): 369-382.

[4] Evie Huang, Peck Y Ong. Severe atopic dermatitis in children. Curr Allergy Asthma Rep. 2018, 18(6): 35.

[5] Eric J Yang , Sahil Sekhon, Isabelle M Sanchez,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s in atopic dermatitis. Pediatrics. 2018, 142(4): e20181102

[6] Lindsey M LePoidevin, Dylan E Lee, Vivian Y Shi. A comparison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atopic dermatitis. Pediatr Dermatol. 2019, 36(1): 36-65.

[7] Megha M Tollefson, Anna L Bruckner. Atopic dermatitis: skin-directed management. Pediatrics. 2014, 134(6): e1735-44

[8] Stephan Weidinger, Natalija Novak. Atopic dermatitis. Lancet. 2016, 387(10023): 1109-1122.

[9]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treatment-of-atopic-dermatitis-eczema

本文來源:醫學界皮膚頻道

本文作者:唐教清

版權申明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JovYXEBrZ4kL1ViuZ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