糗了吧?你知道什麼是糗嗎?

在過去的這些年裡,沒有誰不會多多少少碰見些糗事吧?

你終於約上了心儀已久的女孩兒吃飯,一頓飯吃得很愉快,臨了掏錢埋單時,你發現自己忘記帶錢了。(飯店的刷卡機壞了,某信某寶都不能用。)

出去遊山玩水,突然內急,好容易找到個洗手間,你急著往裡沖。突然,你聽見個聲音「喂,你走錯廁所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褲子的拉鏈開了,你完全不覺的在外面走街串巷了許久;

真是「糗大了」!

但是,親,你知道糗是什麼嗎?

在「糗」這個字可以概括網絡上許多說不清的負面情緒之前,它與我們古人的關聯可是非常非常的緊密。其緊密程度,絕對不亞於今天手機與你的關係。



糗,在古代是一種食物

《周禮·籩人》說「糗餌粉飺」。這裡說了兩種食物,這兩種食物都用稻米或者黍米製成,蒸製成塊的是餌,成餅的叫飺。周禮中都有記載,可見,糗至少在幾千年前的周朝就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了。


餌塊



《國語·楚語》中有「糗一筐」的記載。這說明,糗是一種固體食物,古人們用小筐裝著,作為出門帶著的乾糧。


腦補一組古人出行的畫面,大小包袱一堆,換洗衣物鞋襪得帶上,水壺雨具得帶上,銅錢銀兩也得帶上,還必須得挎一小筐,裡面裝上一些乾糧。這行頭比左手一隻雞,右手一隻鴨回娘家的小媳婦還熱鬧。許多古人很可能終其一生,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臨村。因為出門的麻煩跟咱們現在搬一次家差不多。

打定主意出門,多麻煩的乾糧也是必須要帶的,戰國以前,交通基本靠兩條腿,住宿更是靠不住,更不要提熱飯熱菜這種奢侈的事情了。萬一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有錢也買不上吃的。不想餓死,就得提前做好準備。


明仇英繪《清明上河圖》局部



到底糗長什麼樣?作為一種乾糧,必須具備幾個特點:

首先,它得耐儲存,怎麼也得十天半月不餿不壞;

然後,它得方便攜帶,比如體積比較小的固體,你總不能出門背著一罐子雞湯吧;

它還得比較能夠飽肚子。當然,材料要常見。

糗的形象呼之欲出了,它是一種經過簡單炒制,搗碎,加一點水揉搓成形,然後再晾乾的米。有些像今天的鍋巴。



至少到戰國後期,普通百姓出遠門,糗是乾糧標配,裝在一個小圓筐里,這種圓筐也叫「簞」,所謂的「一簞食,一瓢飲」是出門在外的生動描述,餓了就吃小筐里的乾糧,渴了就用水瓢舀水喝。

糗是乾糧標配,要想要升級版,會淋上一點小水壺中準備的滷水,這樣的糗吃起來就不會那麼寡淡。再富裕一些的,有一些熟肉乾,那算是豪華版乾糧了。

唐朝墓葬壁畫中的古人外出的場景


關於糗,有個很諷刺的故事:

春秋時期,陳國有個司徒叫轅頗,轅頗在貪污方面頗有想法,他對封邑內的土地徵稅,來作為陳哀公之女出嫁之資,剩餘的用來為己鑄造鐘鼎。

東窗事發後遭到國人驅逐,逃亡鄭國。倉促之間來不及準備乾糧,又渴又餓時,他的部下轅咺奉上稻醴、粱糗、膿脯。這貪官的待遇不錯,有米酒喝,有小米鍋巴吃,還有腌肉。

轅頗很高興,吃飽喝足,也有精神扯閒篇,好奇心也上來了,他問,「我們走得那麼匆忙,你怎麼有時間準備這麼豐富的乾糧呢?」轅咺回答得更絕:「鐘鼎鑄成時,我就準備食物了。」


生活中,你做過什麼糗事呢?分享一下,大家一塊兒樂呵樂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