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里的他當年我們讀不懂,如今再看,句句在理

坊間流傳學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樹人,三怕寫作文。可見當年「全文背誦」給學生們帶來的恐懼。「晦澀難懂」是年少無慮的我們對魯迅常有的一個感觸。



「今天寫點什麼給他們背呢?」

這並不奇怪,今天的年輕人生活的時代,中國人天生就站著,年輕人很難對魯迅先生生活的年代、國人之精神麻木有所共鳴。

在日本學醫的時候,魯迅接觸到了幾部日本人戰勝俄國人的片子,他看到國人圍觀日本人殺害同胞,卻是一副麻不不仁甚至幸災樂禍的樣子時,他認為中國人的的問題出在精神上,於是棄醫從文。

1918年5月15日,魯迅在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代表作《狂人日記》,這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白話文作品,在藝術上運用了現實主義和象徵主義相結合的手法,深刻揭露了封建主義「吃人」的本質。

自那以後,魯迅先生的許多作品中,都在盡全力尋找同胞迷失的靈魂,終此一生用筆墨發出震耳的吶喊!今天是魯迅先生誕辰138周年紀念日,讓如今已經有了一些人生閱歷的我們再來看看魯迅先生的幾條金句。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這是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中的一句話,學生運動的領袖為革命選擇爆發,卻被軍閥殘忍殺害,獻出了年僅22歲的生命。



魯迅先生為了為喚醒民眾,用這句話告訴所有有志青年「沉默」的兩種前途,一種是爆發,一種是滅亡,表達了自己的憤慨之情。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這句話出自魯迅的論文《摩羅詩力說》,原文是「衷悲所以哀其不幸,疾視所以怒其不爭」。這是魯迅對英國詩人拜倫對他不覺悟的同胞的態度的一種總結,既對他們的遭遇感到失望,更對他們的不抗爭感到不幸。



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此同時,他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這話常被人們錯認為是魯迅先生對孔乙己的態度,不過孔乙己這樣的形象,確實也是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對象,更多的是借這句話,想要點醒當時的國人。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同樣出自《記念劉和珍君》。只要退一步就能生存下去,便可以依然麻木的過活。慘澹的人生和他人的悲劇,只有真正的猛士才能勇敢面對。

從來如此,便對麼?

這是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里的一句名言。自古以來、約定成俗就一定對嗎?對當時的一些腐朽傳統和封建糟粕,大多數人不敢提出質疑,沒理由沒勇氣反抗。更有甚者說「古時候就是這樣」,讓魯迅哭笑不得。



西方的科學研究、中國的革舊迎新,不都是否定過去一些過時的結論,才能面向更好的未來嗎?引人思考的就是,一直以來如此做,那麼它就是對的嗎?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出自《故鄉》。行動高於一切空談,要敢為天下先,為後人走出一條路。即便走的路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也不要害怕,走著走著,路出來了,自然會有人跟上。你願意做開路的人還是願意做躊躇的人?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自嘲》中的詩句,表達的意思是:對敵人決不屈服,對人民大眾甘心象牛一樣俯首聽命。

魯迅先生的這些名言,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感悟真實的寫照。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描述的都是小人物,鮮有達官貴人。

正是通過這些小人物入木三分的刻畫,魯迅的作品也愈加更加真實、生動,並在現代文學史上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