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化決策的權力結構是這樣設計的,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2019-09-26     權謀網

自古以來,皇帝離開政治中心,後方有心思的人就會發動政變,因為一再發生這樣的事情,搞得皇帝都不輕易走出皇城。但是作為領導如何保證自己離開組織,而組織能夠繼續保持既有的軌道不變,權且力穩定呢?這就需要安排好留守的權力結構,北魏孝文帝這點就做的非常好:

【出處】《資治通鑑》第138卷 齊紀4

【原文】魏主使錄尚書事廣陵王羽持節安撫六鎮,發其突騎。丁亥,魏主辭永固陵;已丑,發平城,南伐,步騎三十餘萬;使太尉丕與廣陵王羽留守平城,並加使持節。羽曰:「太尉宜專節度,臣正可為副。」魏主曰:「老者之智,少者之決,汝無辭也。」以河南王斡為車騎大將軍、都督關右諸軍事,又以司空穆亮、安南將軍盧淵、平南將軍薛胤皆為斡副,眾合七萬出子午谷。胤,辯之曾孫也。

【譯文】孝文帝派錄尚書事、廣陵王拓跋羽,手持皇帝的符節前去安撫六鎮,並徵調六鎮的突擊騎兵。丁亥(初九),孝文帝叩別永固陵。已丑(十一日),孝文帝親自率領三十多萬步、騎兵,從平城出發,大規模向南征伐。命令太尉拓跋丕和廣陵王拓跋羽留在平城鎮守,並加授使持節。拓跋羽說:「太尉最好全權負責管理,臣可以做他的副手。」孝文帝說:「年紀大的人有經驗,能深謀遠慮,年紀輕的人有氣魄,遇事堅決果斷,所以,你不要推辭了。」任命河南王拓跋干為車騎大將軍、都督關右諸軍事,司空穆亮、安南將軍盧淵、平南將軍薛胤三人都擔任拓跋乾的副手,率領各路人馬共七萬人,從子午谷南下。薛胤是薛辯的曾孫。

【解析】

1、政治決策

孝文帝必須給留守的團隊權力,他認為「老者之智,少者之決。」年齡大的人有經驗,能夠深謀遠慮,但是容易保守,而年輕人能夠果斷的做出決策,保持組織的銳氣,謀斷的分立,更大層次的優化決策機制,從互補角度,根本上保證決策的正確性。

2、權力安全

上述的決策,其實還只是一個表面的藉口,一個有著威望和勢力的太尉拓跋丕,如果讓他做一把手,而且讓拓跋羽做副手的話,基本上,拓跋丕就沒有制衡的力量,隨時能夠控制首都平城。而讓年輕的拓跋羽做一把手,一個沒有多大根基的他,很難有什麼風浪。

3、梯隊建設

組織內部的人才必須新老更替,必須給年輕人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以及試錯的機會,不能貪圖便捷,只用老員工,新人得不到訓練,組織就會逐步的老化,而出現各種危機。而孝文帝,完全信任拓跋羽,其目的也是在利用這些機會,訓練他,讓他安撫六鎮,讓他掌管留守事務。

經過上述的分析,我們能看出來,孝文帝對於自己的把有實力造反的各路將軍放在身邊,帶走了,而且把主力軍團控制在自己手裡,而且讓後方有了制衡。最大程度的保證了自己權力的安全。這樣一箭三雕的做法,值得大家揣摩學習。本文源自「權謀智慧」微 信 公 眾 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BgUcG0BJleJMoPMFfJ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