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權術研究:政治鬥爭失敗者不能殺,要留著榨取最後的價值

2020-03-09     權謀網

一般人認為政治鬥爭都是你死我活,其實這並非常態,大多數時候,政治鬥爭的失敗者,一旦失敗沒有崛起的可能,高明的政治家還是會留著這樣的人一條性命的,用來榨取最後的政治價值。孔光就是三朝元老,歷任丞相,這樣一個擁有極高威望的大儒,王莽並沒有殺了他,而是給了個皇帝老師的名義,讓其遠離了去哪裡,邊緣化了!王莽的核心用意,非常的權謀:

【出處】《資治通鑑》第35卷 漢紀27

【原文】平帝年九歲,太皇太后臨朝,大司馬莽秉政,百官總己以聽於莽。莽權日盛,孔光憂懼,不知所出,上書乞骸骨;莽白太后,帝幼少,宜置師傅,徙光為帝太傅,位四輔,給事中,領宿衛、供養,行內署門戶,省服御食物。以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

【譯文】平帝時年九歲,太皇太后臨朝聽政,大司馬王莽把持國政。百官各自負責本職,最後都聽王莽裁決。王莽的權勢日益上升,孔光憂慮恐懼,不知如何才好,上書請求退休。王莽奏報太后,認為皇帝年幼,應該為他配置師傅。於是調任孔光為皇帝的太傅,位居四輔,兼給事中,負責皇宮宿衛和皇帝的供養,兼管禁中官署門戶、察看皇帝服飾、御用、食物等。任命馬宮為大司徒,甄豐為右將軍。

【解析】

一、孔光為什麼不能殺?

1、孔光已經示弱

面對王莽的崛起並最終控盤大漢江山,歷任三朝丞相的孔光,自身的權力形同虛設,一場無聲的權力鬥爭,孔光失敗了,面對失敗,自然不能等這別人下手,於是自己主動提出回家養老,完全的交出自己的位置和權力。當眾辭職,並接受新崗位,這標誌著,孔光在王莽面前徹底認輸。

2、避免魚死網破

既然認輸了,為什麼不能夠直接殺了孔光,以免後患呢,畢竟孔光是文官,而王莽任命自己的心腹做了大司徒主管財政,拿到了財權,任命自己的鐵桿做了右將軍掌握了京城禁軍,孔光就是個沒牙的老虎,已經沒有任何威脅,而如果繼續追究,孔光會狗急跳牆,魚死網破,王莽會得不償失。

3、穩定原有勢力

尤其是高層的政治人物,因為多年的政治經營都是門生故吏一大堆,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如果一旦斬盡殺絕,必然會人人自危,繼而就可能出現無法預料的政治局面,所以,穩定住了孔光,也就穩定住了他背後勢力,王莽只需要對那些繼續對抗的人,各個擊破即可。



二、王莽留著他有何用?

1、樹立政治形象

畢竟孔光是三朝元老,和當朝大儒,這樣的人留下來和自己合作,能夠彌補王莽的政治威望不足,能夠給大眾一個眾人擁護的政治形象。有威望的人給自己襯托,王莽不能放棄這個機會。留著政治對手,還能夠展示出自己的政治胸懷,能夠讓大眾看出自己的政治包容度。

2、便於就近看管

如果同意孔光的辭職,這就讓孔光在暗處,而自己在明初,孔光在暗處,就可能做更多的破壞工作,所以,王莽留著他在身邊,做一些個虛職,能夠就近看管,明白他的動向。這可以時候是歷朝歷代都在用的權力控制手腕,把對手留在身邊,去哪帶哪,不給他脫離視線的機會。

3、利用政治餘熱

王莽讓孔光去做9歲的漢平帝的老師,不怕他控制皇帝策反嗎?其實這就是王莽的陰暗之處,如果讓自己人去教育漢平帝,如果漢平帝死了,自己就說不清楚了,但是如果讓自己的政治對手孔光去看守漢平帝,就是皇帝死了,王莽自己恰恰沒有嫌疑。沒錯,五年後,漢平帝就死了。

三、這對職場有何啟示?

1、無威脅的人不必繼續打

為什麼窮寇勿追,歸師勿遏,核心的意義也是如此,就是避免他們的狗急跳牆。一旦你不給他們留活路,他們就敢和你玩命。所以,對於沒有威脅的對手,邊緣化處理即可。在職場很多時候,沒有必要逼得別人沒有活路,那時他天天到處給你作對,你會麻煩的要死。

2、一定要把敵人放在明處

最可怕的不是有敵人,而是你不知道敵人是誰。任何時候,儘可能的讓敵人在明初,自己再暗處,這樣他不知道在你,而你卻能處處控制他,這才是高明的政治手腕。所以在職場和人鬥爭,一定要暗鬥,不能自己暴露身份,給對手打悶棍,這樣成本最低,危險最小。

3、留著異議派能彰顯形象

搞政治,很多時候是需要政治花瓶的,如果把所以有意見的都打走,表面上成了一言堂,好像權力集中,其實,這恰恰損害了自己的政治權力,一個不能夠容人的政治形象,這樣也就聽不到真話,因為人不知道那句話會得罪人,得罪權力心思,因此,人人都不敢說真話,恰恰失去了權力耳目。

經過上述權謀網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來,王莽留下了孔光,讓他繼續擔任皇帝的老師,最大程度的榨取了孔光最後的政治價值,不過,孔光也是政治老油條,看透了皇帝老師這位置是被利用的位置,乾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裝病辭職了。價值用完了,王莽也就沒有繼續留著了,如果再留著,恰恰又會逼著孔光狗急跳牆。所以,同意孔光走人了!

本文源自「權謀智慧」 微 信 公 眾 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_BW0zHABgx9BqZZIeu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