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李艾媽媽產房外痛哭#話題,上了熱搜。
在一檔綜藝節目《新生日記》中,主持人李艾生產的畫面曝光。前一秒還在淡定的關心女兒,問開了幾指的媽媽。後一秒,就在產房外淚奔了。
一個頭髮已經花白的老母親,一生堅強,卻在女兒的產房外,忍不住的哭了起來。
就連李艾看到這樣的畫面都很驚訝,她說,我媽媽原來是這樣子的啊。
媽媽從來不在別人面前哭,就連爸爸葬禮時,媽媽都沒有哭。
從來不以軟弱示人的媽媽,第一次當眾崩潰是女兒生孩子時。
看到這個畫面,所有的人的鼻子都酸酸的。想到自己,想到自己年邁的母親。
40歲生孩子的李艾,成了一名全網羨慕的新手媽媽。
不僅是媽媽,就連婆婆都心疼無比,她坦言:希望生的不是女兒。
這不是什麼重男輕女的願望,而是自己經歷過那種疼痛,所以不希望自己的至親,再去體驗那種生不如死。
婆婆和媽媽,對她真心疼愛,老公的陪伴更是教科書級別的。
在產前老公張徐寧就做了最細緻的準備,連生產時住的酒店,從酒店到醫院的路線,到了醫院先做什麼再做什麼,都彩排了無數次。
生產當天,他全方位陪伴。懂得很多緩解疼痛的方法,深蹲、擁抱、輕輕搖晃……
整個生產過程看的人淚奔,也真的令人羨慕。
我們羨慕,不是羨慕她有多麼高級的產房,而是羨慕身邊每一個人,都是真心幫助她,陪伴她的。
這種陪伴,不是單純的守著,等著,而是一種高質量的,有效的,心靈的陪伴。
一個產婦最重要的,未必是豐富的物質,而是心理的慰藉。
02
生過孩子的媽媽都知道,產前準備工作就和結婚之前的準備一樣,不到真正開始那一刻,永遠準備不完。
可我們忙裡忙外的準備時,到底在準備什麼?
準備孕期吃穿、準備待產包、準備產後護理常識、準備產前入住醫院……
仿佛一切都準備妥當了,可是生完孩子,還是有巨大的落差和諸多的問題。
生孩子最重要的,是面對開骨縫的疼痛嗎?
不是,更可怕的是心理的悲涼。
你問一個生完孩子兩年以上的女性,還記得生孩子有多疼嗎?
大多數的回應都會是,嗨,就疼那麼十幾個小時,忍忍就過去了。
但是你如果問一個生完孩子十年以上的女性,還記得當時老公、婆婆怎麼對你的嗎?
她們一定會回答,一輩子都忘不了。
身體上的疼痛,會隨著時間的沉澱,慢慢淡忘。
心理上的疼痛,會隨著時間的累積,日益加深。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大部分的中國人,都停留在口欲期。
我們關心一個人,習慣關心她的吃喝拉撒,關心她的物質生活。
其實一個人最需要的,不是這些,而是心理的呵護。
我們可以不吃雞蛋,可以不喝紅糖水,但是不可以沒有關心。
我們不需要親友看望時帶的禮品,我們需要的是家人的關愛。
在這個物質豐盈的年代,很少聽說哪家的孕婦缺衣少穿的,卻經常在新聞上看到由於產後抑鬱輕生的。
女人永遠是感覺動物,需要的永遠是安全感。
關愛女性,就要關愛她們的心理。
03
現在提到生孩子,很多人是恐懼的。
那麼到底在怕什麼?其實主要是對未知的恐懼。
雖然現代的醫療技術已經進步了很多,但生孩子,還是過一道鬼門關,誰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會面對著什麼?
人類的疼痛級別,最高是十級,而生孩子順產到最後的疼痛級別,就是十級。
十二記得,我自己生第一胎的預產期前,看了不少順產順不下來又轉剖的帖子,嚇到我好幾晚失眠睡不著。
當我忐忑的跟先生講這個恐懼的時候,他沒有敷衍的說:女人生孩子都是這樣啊,怎麼就你這麼矯情。
而是很認真的說:「我們去諮詢一下醫生,有什麼可以準備的,如果你實在怕痛,那我們就選擇剖腹產好了。「
我們最後選擇了無痛順產,他也尊重我的選擇,預定了我們能力內可選的最好的產房。
生孩子這件事情,絕對是夫妻感情的一個分水嶺。
很多女人對老公的冷漠,都是從生孩子以後開始的。不是因為有了孩子之後,轉移了熱情,而是從懷孕到生孩子,沒有深切感受到來自老公的貼心、關心和支持。
李艾生孩子,他老公的做法應該值得每個男人去學習。
生孩子是一個突如其來的過程,產程隨時都會發動,自己和家人做的有意識的安排越充分,痛苦和恐懼就少些。
心理準備的越充分,面對各種情況都會越從容。
生完之後,心情也會更容易平復。
我們也可以在生產之前,心平氣和的告訴老公,來,我帶你認識待產包,避免一團亂的時候你還不認識什麼是隔尿墊;
告訴老公,你要幫助我做拉瑪澤呼吸法,幫我按摩髖骨,緩解疼痛;
告訴老公,我現在心情很不好,你能不能跟我聊聊,能不能抱抱我?
對於女人來說,如果全家人都眾星捧月的期待著你的肚子,即使每日山珍海味,也都是食之無味。
我們需要的是被看見,是有個人真正的關心你:
你害怕嗎?你疼嗎?
是有個人能全然的接納你:
即使此刻是你最胖最丑的樣子,但在我心裡,你是一個偉大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