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低情商引發的悲劇。
漢朝從來都是個故事性被高度低估的朝代,人們喜歡講漢高祖劉邦及其周邊,喜歡演繹漢武帝劉徹的愛恨情仇,但介於劉邦去世與劉徹執政之間的50多年歷史,人們很少提及。
這50年間,經歷了呂后、漢文帝、漢景帝三個時期,故事很精彩,情節很混亂。
能夠把這50年間大事記都串聯起來的人物,當屬竇嬰,那麼,我們的故事,就以他為中心好了。
竇嬰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漢朝第二股外戚勢力,涉黑不涉黃。漢朝的第一大外戚集團,是呂后家族。
說起來,這竇氏外戚算是呂氏外戚無心插柳培養起來的。
竇家最大的保護傘,竇氏太后,平民出身,早期是呂后身邊端茶倒水的小宮女,在這個崗位上,竇氏成績平平。
竇氏少女時代沒有獲得呂后賞識,而是被當做禮物,賞賜給了劉邦的第四個兒子代王劉恆。在長安吃慣了肉夾饃的竇氏,朝夕之間,就混到了大同附近,吃起了刀削麵,人生的境遇,總是瞬息萬變。
想來竇氏算得上有姿色,到了劉恆身邊,力壓代王妃,生了兩子一女,且成功耗死了正牌王妃,成了最終陪伴劉恆撿來皇位的女人。
竇氏運氣好,丈夫劉恆做了漢文帝,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自己的身價也水漲船高起來,坐上了皇后的寶座。
本來孤身一人入宮為婢,註定了要做孤魂野鬼,沒想到一朝發跡,失散多年的窮親戚們居然聞風而來,個個眼淚汪汪,哭爹喊娘。
本著兄弟多了好辦事的原則,竇皇后接納了自己失散多年、甚至素未謀面的哥哥弟弟們,竇氏一門,忽然人丁興旺起來。
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但沒有知識肯定不行。竇家兄弟前半生專注務農,二十四節氣摸的門兒清,搞農業生產一流,但對先秦諸子百家的學問就一問三不知了。
文帝給竇皇后的哥哥弟弟們找了品行端正的知識分子,沒事就圍著竇家轉,終於薰陶出了竇長君和竇少君兩位侯爺。
可惜這兩位侯爺除了憨厚老實,沒別的特長,竇氏家族要權傾朝野,只能從娃娃抓起了。
竇嬰,就是背負著這樣的家族使命誕生的。
竇嬰是竇皇后的表外甥,表姑憑一己之力,帶旺了門楣,表外甥欽佩有加,並立志延續家族的榮光。
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表姑竇皇后忽然瞎了眼,表姑父順理成章的移情別戀,竇氏的興盛即將瞎菜的時刻,表姑父漢文帝一命嗚呼,表兄弟劉啟登上了帝位。
竇嬰從皇帝的表外甥,升級為皇帝的表兄弟,雖然都叫表親,但前任皇帝跟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現任皇帝卻是如假包換的血親啊。
表兄弟劉啟成為漢景帝初期,對竇嬰也算照顧有加,為他的仕途精心籌謀了一番。
竇嬰的資歷,要直接進入漢朝中央官吏體系,只能從基層做起,太費時了,於是漢景帝把竇嬰下派到諸侯國,做了吳國的丞相。
本來這一招曲線救國路線,天衣無縫,只要竇嬰肯下功夫,在吳國搞出點大動靜,漢景帝就能借勢把他拉進中央系統。
即便竇嬰懶政,做不出什麼政績,留在吳國當個閒散丞相,生活水準也能打敗漢朝99%的臣民。
可惜竇嬰的智商教育很到位,情商教育很糟糕,屬於先天加後天的頭腦小兒麻痹症,通俗的說,就是他有性格缺陷,不招人喜歡。
在吳國沒待幾年,就跟吳王劉濞(bì)鬧僵了,這位吳王人如其名,是個狠角色,後面還會cue他。
竇嬰跟上司不合,上司看不慣他,但也干不掉他,只好孤立他,這讓竇嬰十分不爽,於是怒辭,隻身回到長安,跟自己的表兄皇帝一頓牢騷。
漢景帝能怎麼辦,他也很無奈啊,只好給竇嬰安排了個虛職詹士。
這個職位有點意思,日常負責皇室成員的起居出行,類似大戶人家的管家,一般都是由宦官擔任。但竇嬰是竇太后的侄子,妥妥的自家人,信得過,所以能夠帶雞上崗。
官職不大,但職責吃重,干好了也不愁升遷。
很遺憾,低情商雖然不是病,但犯起來還真要命。
勵志雞湯常說,當一個人跌到最低谷時,意味著觸底反彈的時刻到來了。竇嬰則用實際行動打臉雞湯。
從侯國丞相,出溜到皇宮管家,竇嬰還不滿足,誓要把谷底坐穿。
漢景帝劉啟、竇太后和梁王劉武母子三人吃家常飯,竇嬰陪吃,挺日常的一天。
劉武是竇太后的小兒子,也是被偏心的對象,皇帝哥哥對劉武也非常親厚,哥倆好的穿一條褲子不嫌擠。
一家三口吃吃喝喝,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漢景帝突然神來一筆,說將來要把帝位傳給劉武。竇太后眼睛瞎了,耳朵格外靈,聽大兒子這麼說,跑偏的心臟馬上悸動起來,笑成了一朵花。
母慈子孝的場景剛剛熱絡起來,竇嬰在一邊坐不住了,兜頭一盆冷水澆到母子三人身上,義正言辭的表示:表哥死了把帝位傳給小表哥哪兒成啊,高祖劉邦都傳給兒子,你們敢跟高祖對著干?
場面瞬間尷尬起來,劉啟心說我沒事哄哄我媽高興不行啊,我媽這大歲數了,早晚死我前頭,等她死了,管我傳位給誰呢。
劉武心裡五味雜陳:我哥哥的東西愛給誰給誰,你算哪顆蔥,橫豎輪不到你繼承皇位,你插的哪門子話?!
竇太后白內障差點氣掉了:我自己腸子裡爬出來的兒子們相親相愛,干你屁事,怎麼哪都有你?
於是竇嬰連管家都做不成了,一擼到底,直接成了社會閒散人員,甚至被拉進了皇宮黑名單,日常想進宮串串親戚都不行了。
所以說,谷底只是個相對概念,只要你想,總有更深的谷底等著你。竇嬰很絕望,沒有官職的人不傷心。
其實漢景帝是個明白人兒,知道竇嬰是為自己好,而且他跟竇嬰一樣,信奉儒家學說,信仰父死子繼,不太能接受竇太后的黃老之道,沒事養養生還行,非要用老子的理論治國就不太行了。
所以漢景帝心裡一直惦記著竇嬰,也想給他立功贖罪的機會,沒有機會,就盡力創造機會。
劉邦建立漢朝後,為了鞏固劉氏江山,大封異姓王,把疆土割成一塊一塊的,賜給自己的兄弟子侄,指望著自家兄弟能替自己守好江山。
皇帝強勢的話,能壓得住底下這些宗室王,那麼大家相安無事,各自美麗。
但人性終歸是貪婪的,諸侯王坐久了怕得頸椎病,難免想站起來活動活動筋骨,這時候皇帝就很難安坐了。
歷朝歷代的守成之君,能不能開疆拓土不重要,把爺爺們圈好的地守住才是好樣的。
漢景帝是個好爺爺,看諸侯王一天天強大,不希望未來孫子們的守成工作太難搞,於是在削藩的邊緣來回試探了幾次,期間還搭上了諍臣晁錯的小命兒。
終於,漢景帝下定了決心,削藩!
一下捅了馬蜂窩,諸侯王奮起反抗,其中竇嬰的前上司吳王劉濞最NB,領銜叛亂,掀起了「七王之亂」。
漢景帝組隊迎戰,上單中單打野位置都安排妥當,再來一個皇室成員打打輔助,王者陣容妥妥的。
對手是劉家皇親,按照對仗工整原則,非得有竇家國戚相剋才行,於是,竇嬰這個無業游民,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巨大轉機。
漢景帝誠招竇嬰入朝,加入豪華團戰陣容,一起平息叛亂,一起建功立業。
換做別人,簡直不要太高興,估計馬屁盔甲都自費準備了,而竇嬰,畢竟是個情商黑洞,一出手就雷翻眾人。
漢景帝第一次徵召,竇嬰白眼一翻:哎呦,最近羊肉吃多了,上火的厲害,流半個月鼻血了,會不會得了白血病啊,這身體怎麼打仗啊,您找個火力壯的小伙子吧,我不成!
漢景帝碰了一鼻子灰,竇太后聽說後,也表示慚愧,畢竟是她帶頭跟侄子決裂的,現在她得出來收拾殘局,就在侄子和兒子之間斡旋了一番。
漢景帝第二次徵召,竇嬰接著翻白眼:哎呦,鼻子是不流血了,怎麼牙又開始疼了,不是長智齒啊,是不是晚期牙癌啊,這哪兒成啊,現在養牙是我的第一要務啊!
漢景帝血壓馬上飆到180,心一橫,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直接封竇嬰做了大將軍,還一次性支付了千兩黃金作為年終獎。
竇嬰倒好,得了便宜非要賣乖,大將軍的職位卻之不恭了,千兩黃金我可看不上,你漢景帝想用錢收買我,做夢吧!
於是,竇嬰把黃金陳列在家門外,下屬將士們隨走隨拿,漢景帝的賞賜被竇嬰棄之如敝履,皇帝生氣,但大局為重,只好壓下怒火,心裡盤算著:竇嬰你等著,不nèng死你,我就不是劉邦親孫子!
結果當然是朝廷正牌軍幹掉了七國叛亂軍,這一戰,捧紅了大將周亞夫,也成就了國戚竇嬰,兩人都被封侯,竇嬰被封魏其侯,徹底實現了為竇家光耀門楣的理想。
一時間,竇家門檻都被抱大腿的人踩平了,彼時沒有科舉制,能人異士想入朝為官,就得抱住權貴的大腿,由權貴舉薦上位。
當時的小外戚田蚡(fén)還不成氣候,自家姐姐王娡只是皇帝身邊的小小美人一枚,生的皇子劉徹非嫡非長,王家這股小小的外戚勢力,風一吹,就會化作煙消散,依附竇氏外戚,謀求政治前途,是唯一的選擇。
竇嬰的榮耀,如烈火烹油,好事接踵而至,公元前153年,漢景帝立劉榮為太子,讓竇嬰任太子太傅,教導太子,
不幸的是,劉榮的生母栗美人夫妻運不佳,沒有獲得漢景帝長久的愛,劉榮這個太子位,還沒坐穩當,就被廢了,竇嬰這好為人師的特質還沒發揮出來,學生就被拉下馬了。
竇嬰不服,幾次三番找漢景帝battle,都被pass了,一氣之下,竇嬰玩起了老套路,表示自己流鼻血加牙疼,請假回家養病。
漢景帝絲毫不為所動,甚至有點竊喜,但竇嬰手下的門客們可坐不住了,分批分次的上門勸竇嬰,最後一個叫高遂的哥們兒,說大人你再不上班,皇帝抽風了開除你公職、牽連你全家就不好辦了。
竇嬰這時候也鬧夠了,看見這個台階不陡,也就順勢走了下去,漢景帝早朝見竇嬰沒事人一樣回來了,看竇太后的面子,也不好發作,就把這波不快一筆勾銷了。
竇太后看見兒子和侄子恢復常態,老懷大慰,覺得可以封侄子做個丞相試試,但漢景帝嚴詞拒絕了,理由是:媽您不覺得我這表兄弟缺心眼麼,分不清里外里,總把好心當成驢肝肺!
竇太后無話可說,表示就當我沒提過,都聽兒子你的。
因為信奉黃老之說,竇太后保養有方,熬死了丈夫,又熬走了兒子,此時最心愛的小兒子劉武,也在三年前病死了,皇位順利由漢景帝的兒子劉徹繼承。
大家最熟悉的漢武帝登場了,前面提過,漢武帝的母親王娡早年是個小角色,王娡的弟弟田蚡更是個mini角色,直到外甥登上皇位,王家外戚總算鹹魚翻身了。
姐姐姓王,弟弟姓田,這不是筆誤,因為這姐弟倆同母異父,是的,漢朝就是這麼開放,女性離婚喪偶再嫁都稀鬆平常。
田蚡的姐姐一朝成為太后,自己也抖起來了,無奈竇氏太皇太后身體倍兒棒,壓陣後宮,竇氏外戚怎麼算都得高王氏外戚一頭。
所以謀臣給田蚡獻計,說一定要把丞相的位置讓給竇嬰,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田蚡從善如流,主動把丞相之位讓給了竇嬰,自己做了太尉,竇嬰輝煌慣了,覺得自己當丞相實至名歸,現在皇帝從表兄弟變成了表侄子,自己地位更穩固了,可喜可賀!
竇嬰和田蚡強強合作,把大漢職場打理的井井有條,兩人還都推崇儒學,這也符合漢武帝的預期,君臣三個攜手向前,誓要把儒學推上主流。
竇太皇太后拜了一輩子老子,丈夫和兒子都不反對自己,現在孫子當道,居然敢公開叫板?新晉的儒臣反對女性干政,唆使漢武帝架空太皇太后。
竇氏歷經三朝,資歷深厚,竇嬰和田蚡這種咖位 ,在竇太皇太后看來,不過是小魚小蝦,一道旨意,就免了兩人的官,只能回家當閒散侯爺。
竇嬰最大的靠山就是竇太皇太后,現在表姑對自己亮劍了,靠山成了敵人,就意味著自己的政治生涯徹底終結了。
而田蚡呢,姐姐王太后正值盛年,且信賴弟弟,重回高位,只是時間問題。
折騰了一輩子的竇嬰,如果此時收手,安心過富貴日子,也算善始善終,加上竇太皇太后終於歸天了,漢武帝雖然不喜歡這位表叔,但也能保他一世無虞。
但竇嬰偏要反其道而行,結識了灌夫,一個把腦子忘在母胎里的蠢貨!
灌夫是個日常喝酒瘋狂耍酒瘋的類型,喝多暴揍了竇太后的族弟,在長安混不下去,被派去燕國做了宰相,但仍不知悔改,繼續喝酒鬧事,被免了官職,成了盲流,流竄回長安。
這麼一個惹事精,大家都繞著走,竇嬰偏偏當成座上賓,任由灌夫喝酒惹事坑自己。
竇太皇太后死後,田蚡靠著姐姐王太后扶持,終於當上了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閒著沒事就想找之前的大腿、現在的破落戶竇嬰麻煩。
兩人又是互相內涵、又是搶地風波,幾個回合下來,竇嬰倒也沒吃大虧,可是好兄弟灌夫就嫌竇嬰自己作不死自己,非要在走向死亡的道路上助竇嬰一臂之力。
田蚡迎娶燕王女兒的婚宴上,灌夫幾杯黃湯下肚,酒壯慫人膽,開啟了得誰罵誰模式,竇嬰攔都攔不住。
侮辱朝廷命官,必須接受懲罰,灌夫被抓了起來,竇嬰義氣上涌,不聽家人勸阻,非要攪混水。
漢武帝真心不想把自己的表叔往死里整,就駁回了竇嬰的上書,結果竇嬰居然聲稱自己有漢景帝的遺詔。
漢武帝一看錶叔搬出了自己的死去的爹,只好又召見了竇嬰,沒想到竇嬰手裡拿的遺詔怎麼看都是低配山寨版,這性質就惡劣,偽造先帝遺詔,誆騙現任皇帝,沒辦法,表叔,您自己要往死路作,外甥我就成全你吧!
公元前131年冬天,灌夫和他全家全部被處決了。
同年12月,竇嬰也被斬首棄市。
這位捧著金飯碗出生的顯貴外戚,憑著超低的情商,活出了不忍直視的人生,連死,都死的讓人拍案叫絕。
而他的死對頭田蚡,也在竇嬰死後第二年憑藉自己的實力,花式奔赴了黃泉之路。
不知在另外的世界裡,兩人最終會握手言和,還是繼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