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西鄉華麗轉身背後,見證新農村變化的美好生活

2020-03-19     耒陽生活圈

走進春天的耒陽市西鄉,曾經貧瘠中的一方山水,如今被一棟棟嶄新的房屋所取代。一條條水泥馬路,一條條新修的水渠,一片片草籽花飄香的田野,一個個忙碌中勞作的農民。構成西鄉一幅春潮湧動的畫卷。耒陽西鄉的華麗轉身,紀錄著耒陽扶貧工作的堅實步伐,紀錄著勤勞肯乾的西鄉人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厚積薄發

耒陽市的西鄉,包含今天的南京、仁義、餘慶、長坪、太平圩等一些鄉鎮。是一方古老的山水,曾經也是貧瘠的代名詞,由於山多石多,加上水資源匱乏和地理位置僻壤,這片土地歷來是耒陽市最落後、最不發達的地域,沒有之一。太平圩鄉群建村一位姓賀的老農告訴記者,舊時西鄉有一首民謠,叫作:「山嶺盡石頭,田土冒一頭,過年吃紅薯,挑擔往外走。」這個民謠如果用西鄉話讀起來,那就更加形象和妥切了。西鄉人的貧困,西鄉人的苦難程度,對上了年歲的人來講,可以說是記憶深刻不堪回首。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帶領翻身農民和貧困作鬥爭,興修水利、改善土質,取得了階段性效果,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困擾西鄉人的「餓肚子」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但是,西鄉各鄉鎮和耒陽其它鄉鎮比起來,發展步伐仍然遲緩一些,貧困戶所占總人口的比例,仍是耒陽最高的。

耒陽市西鄉真正的華麗轉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扶貧工作讓西鄉人真正認識到落後兩個字的概念,也認識到脫貧兩個字的重要意義。市經信局駐太平圩鄉一位姓文的扶貧工作隊長和記者說:「以前這裡的貧困戶總有地域比較,認為生活在西鄉,就是無法和人家發達地方相比,落後一點應該。自從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貧困戶標準統一起來了,脫貧戶脫貧標準也是一致的,在我們扶貧工作隊的引導下,這些貧困再不好拿地域說事了。」太平圩鄉一位負責同志說:「千條線,萬條線,脫貧才是一條線。」西鄉脫貧攻堅,首從志氣和氣勢上,就不能輸到了起跑線。這是扶貧工作隊堅定的目標,也是鄉村幹部追求的目標。


扶貧工作,潛移默化,讓西鄉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這是比脫貧本身更讓人欣喜的事情。西鄉的華麗轉身,西鄉的脫貧攻堅,不是一朝一夕,但卻是在貧困戶思想觀念的轉變中不斷前行。長坪鄉一位李姓農民,依託種植生薑脫貧致富,他對記者說:「西鄉土質種植的作物,富含人體所需的硒,是真正綠色無污染食品,以前我們怕說自己是西鄉人,現在要打西鄉品牌,這就是我們西鄉人如今最自豪的地方。」


厚積而薄發,曾經落後的西鄉,在扶貧攻堅戰中,邁開了比其他地方更急迫、更努力、更具實效的發展步履。


傳統產業

「一方山水養一方人」西鄉厚重的歷史文化,衍生著很多傳統產業和產品。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西鄉各鄉鎮有的放矢,開發適合本地脫貧戶可以大力發展的種養殖業,讓傳統產業重新煥發活力,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支撐點。「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傳統產業的閘門一旦打開,就像長坪鄉的紅豆杉一樣,價值連城,潛力巨大。


油茶樹,是耒陽沿襲了千年歷史的經濟林,也是西鄉人賴以生存的主要作物。然而前些年,由於諸多原因,西鄉老油茶樹卻是燒的燒、砍的砍,被毀現象嚴重,已形成不了單一產業。要讓油茶樹重新成為西鄉人的「寶貝」,扶貧工作開展以來,仁義,南京、太平圩等鄉鎮,在林業部門的支持下,採取公司加農戶等多種開發辦法,將油茶產業當作扶持貧困戶走出困境的支撐產業。

疫情下的春天,在一個晴朗天氣,記者站在西鄉龍歸山巔,放眼望去,油茶林如波濤一般,綠油油一片,高高矮矮,錯落有致,一望無垠。這些油茶樹,大部分是近些年新栽的油茶林,按照三年掛果,五年收穫的規律,這一片片油茶林,就是西鄉人脫貧致富的「聚寶盆」,潛力巨大,後勁十足。餘慶街道辦事處余沖村一位姓鄧的農民告訴記者,他們村貧困戶的責任山,都種植了油茶樹,有的幾畝,有的上十畝,以後到豐產期了,一年收入幾千上萬元,且年年有收穫,這才叫後勁。

油茶樹成了西鄉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民的希望所在。在南京鎮白馬、車頭,央田等村,昔日光禿禿荊棘叢生的山嶺,如今變成了一片片油茶產業基地,扶貧產業基地。層層疊疊的山嶺,一株株油茶林,在春天陽光的照耀下,嫩芽閃亮;在舂陵江碧波浩淼映襯下,泛著翠柳般的色彩,流光溢彩,生機勃勃。一位姓歐陽去年剛剛脫貧的貧困戶,指著他「渤海堂」正廳屋對面的一片油茶山林,高興地說:「等到我這片油茶大豐收了,我就是小康人家了。」

紅薯,是西鄉人刻骨銘心的記憶,紅薯曾經是西鄉人的主食。因為山多田少,西鄉人種植紅薯就成為一種非常久遠的傳統,而黃土坡、石頭嶺,這些貧瘠土地,最適宜種植的作物,也是就是紅薯。吃紅薯當主食的歷史早已一去不復返,但西鄉人對紅薯的種植,仍然情有獨鍾。在太平圩鄉皂田村,年過六旬的老賀正趁著早春季節,利用一堆豬糞,在禾場上撫育紅薯種子。這種最原始的育苗法,是需要技術的,豬糞要發酵成不高不低的溫度,然後將紅薯種子放進去,待紅薯發芽後,再植入土中,育成紅薯苗。老賀對記者說,他現在一年要種紅薯五六畝,主要釀酒和制紅薯粉絲,他家上兩年還是貧困戶,後來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將他手工製作的紅薯粉絲銷往城裡,剩下的紅薯原料再賣給盛洋粉皮廠,一年下來,一兩萬元收入輕輕鬆鬆。類似老賀這種種植傳統紅薯產品,再精加工製成紅薯粉皮銷售後脫貧致富的群眾,在太平圩、長坪等鄉鎮還有不少人。


西鄉人傳統種植的農作物還有黃花菜、生薑、蔬菜等產品,如今在扶貧攻堅戰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餘慶街道辦事處榮創黃花菜食品有限公司,就充分利用了西鄉優質傳統的黃花菜,他們通過市場調研,改粗加工為深加工,進行綠色黃花菜食品開發。該公司老闆譚財榮介紹,他們生產經銷的產品,大部分來自長坪鄉高遠山區,屬於典型的綠色無污染產品,種植這些黃花菜的農民,大多是脫貧或正在脫貧路上的貧困戶。譚老闆說,如果遇上風調雨順年份,一般農民種植三五畝,就可以達到脫貧標準。

西鄉傳統產業在扶貧攻堅中脫穎而出,發揮著主導作用。而一些不被人熟知的產品,在扶貧工作推動下,近年來也突然走銷市場,名聲越來越響。例如仁義麵條,就是近幾年火爆的一個西鄉特色產品。其實,仁義麵條做工最久的師傅,也就四十多年,談不上祖傳產品,但是,通過這些年各個方面的不懈努力,如今仁義麵條早已在耒陽是家喻戶曉,產品供不應求。一位姓謝的師傅告訴記者,要說仁義麵條好吃的內幕,大概就是水質問題,其他地方沒有這種山泉水和面;當然,仁義麵條受歡迎不愁銷,還要感謝政府引導,是政府部門大力推廣,特別是當作扶貧產業在推廣,才有我們仁義麵條火爆的今天。


產業扶貧,才是長久扶貧。耒陽西鄉各鄉鎮正是深諳這一理念,用百倍的努力,在扶貧攻堅戰中,闖出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捷徑。陽光與風雨同在,耒陽西鄉的扶貧攻堅,何嘗不是如此。


華麗轉身

昔日僻壤的耒陽西鄉各鄉鎮,老百姓的生活環境,居住環境和交通狀況,相對其他鄉鎮來講,是滯後的。這一點,在仁義鎮年屆九旬的歐陽祖龍老人眼裡是最有發言權,他說,「路難行、吃水難,居住差,這是我們西鄉長久現狀,需然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方面都在不斷改善中,例如修建歐陽海灌區,就改變了農田灌溉問題,但那只是一個方面,要說真正全面改善我們西鄉落後面貌的,還是近些年來,特別是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老人感概地說,他活了九十年,還沒見過任何工作隊像扶貧工作隊一樣住紮鄉村,一心一意在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歐陽祖龍老人講的實際就是老百姓民生問題。而改善民生問題,一直是耒陽市扶貧工作中的一大特點。於細微處見真情。民生改善,那怕是一點一滴,一件小事,都會讓老百姓銘記於心。

仁義鎮茶豐村通往王屋村中間的一座山嶺,以前是羊腸小道,村民走路要繞過幾條路才可以到達目的地。如今,一條水泥路彎延上山,越過山腰,直達山巔。歐陽祖龍老人硬要記者開車走一趟這條路上山,體驗一下山路的險峻。他說,這樣的地方都通車了,而且修的全是水泥面路,這對他來說是做夢也沒想到。記者行走在這條盤山公路上,的確感受到了西鄉山嶺的陡峭,當然,更關鍵的是從內心深處領悟到歐陽祖龍老人對鄉村道路變遷的一種欣喜心情。


西鄉長坪鄉高山石嶺,「缺水」一直困擾著當地不少村民。在高嶺村有一個村民小組,每到夏秋季節,烈日炎炎,石嶺上的泉水就會幹涸,村民要喝水,只有到山下幾公里遠的地方去挑,很多老人為了挑一擔水,往返要耗上幾個小時,極為不便。為了節約用水,村民從山下挑來的水,要經幾次反覆使用,才捨得倒掉,常常一勺水,要通過刷牙洗臉,再用於洗菜,最後到晚上洗完腳後,才會倒進便桶了,而倒進便桶的水,第二天還要用於澆菜什麼的,真是水貴如油。水,是當地老百姓的奢望,也是最期切盼望解決的難題。為了解決用水村民曾經集資打過井,也用竹管從高處引水,還建過水池,但都事半功倍,沒有徹底解決問題。直到近年來扶貧工作隊來到該村後,在水利、衛生等部門支持下,充分利用抽水機,埋設管道,修建蓄水池,終於讓村民一年365天,天天可以喝上乾淨清潔的水。民生無小事,這種為老百姓解決難題的事情,在長坪、太平圩等鄉鎮的扶貧工作中,幾乎是常態,也是最暖民心的舉動。打井、修水塘、鋪墊水管,讓所有老百姓用上乾淨水,這一直是這些鄉鎮扶貧工作的重點。

環境改善,也是西鄉扶貧工作中的重點,不僅在改廁、垃圾處理上,嚴格按照標準要求落實到位,而且動員廣大村民,養成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意識。讓村美、山美、嶺美、石頭美的西鄉,煥發魅力,成為耒陽鄉村旅遊目的地。餘慶街道辦事處水口村,距城區50里,這裡山巒重疊,風光秀美。但是,在環境沒有改善前,這裡卻充滿著鄉村的落後面貌,到處是破破爛爛房屋,垃圾成堆,道路狹窄,一派蕭瑟風景。近年來,在扶貧工作隊的支持下,該村從村容村貌抓起,從村民環境衛生入手,養成人人愛環境的自覺意識。同時,引入資金,打造旅遊鄉村風景點,建成了叢苞公園,打造了小橋流水,拓展了流水瀑布,還修寬了進村公路,修繕了原始古宅。如今的水口村,被遊人貫上了湖南「小九寨溝」名號,吸引著一大批外地遊客。走進這裡,環境優美,風光無限,風景迷人,一派絢麗的自然風景。一位村幹部自豪地對記者說:「以前我們這裡是一年都難得見到一個外人,現在只要是雙休日,村口停車場就會車輛滿滿的,遊人如織。疫情低風險後,現在也有很多人來這裡,這都是扶貧工作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其實,類似於水口村這樣的鄉村美景,西鄉各鄉鎮還有不少,例如長坪鄉石梘村的古宅風景,譚湖村的田野風光,都各具特色,吸引著城裡來的遊人。

「潤物細無聲」。耒陽西鄉各鄉鎮的扶貧工作,從觀念改變到民生改善,從傳統產業開發到多種種養業齊頭髮展,「一枝一葉總關情」。不斷進取、不斷努力,西鄉扶貧攻堅變得一片坦途。


如今,華麗轉身的耒陽西鄉正書寫耒陽扶貧工作的新亮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rTPNHEBiuFnsJQVO0u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