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人生一生,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處理的關係,無外乎跟人的關係,跟事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歸根結底一個人的人格也是在這3方面展開的。
什麼是健康人格,紛繁複雜的心理流派各有各的說法,比如:
奧爾波特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成熟的人;羅傑斯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充分起作用的人;弗洛姆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有創造性的人。
每一位「大家」心中都有健康人格的定義,但往往這些說法或定義必須放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去理解,對於我們似乎未必那麼貼切,那今天我們就換一個角度來說,說點我們自己能清晰明辨的。
首先我們要理解人格是什麼?
人格(personality)是指個體在對人、對事、對己等方面的內部傾向性和心理特徵。
即一個人的性格、能力、需要、價值觀等心理傾向,包括氣質特徵等都涵蓋在人格的範疇。所以這裡面有先天的遺傳因素,更有後天的的環境促成。
比如人格中的氣質,此氣質非彼氣質,這裡的氣質特指人與人生來不一樣的性格特徵,比如有的孩子生來就「鬧騰」,有的就比較安靜。
那回到人格上,總結起來人格會表征在三個方面
1、對人,即人際關係方面,能否應對、處理好人際關係;2、對事,處理事情的時候,能否得心應手,能否處理妥當;3、對己,能否有一個穩定、良好的情緒系統。
從這3個方面的表現,就可以看一個人的人格健康程度。
電影《一代宗師》中有句經典台詞,人生一生,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翻譯成心理學的語言就是,人的一生要處理的關係,跟人的關係,跟事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
殊途同歸,跟我們所講的人格的體現形式正好吻合,那我們加結合起來看。
1、跟人的關係: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一個誰也逃不掉的人生「關鍵詞」,就像那句話說的,沒有人能活成一座孤島,我們必須活在關係里。
可是對於很多人來說,處理人際關係,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因為普通的人際關係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家庭之外展開的一場「博弈」。
為什麼要這樣麼說了,因為普通的人際關係里往往蘊含著較為明確的規則與邊界,考驗的是一個人合作與競爭的心理反應。
而這份合作與競爭的心理反應的基礎來自於原生家庭,來自於我們和父母構成的「三角關係」,一個人在原生家庭里能同時處理好自己和父母的關係,父母關係又和諧,那麼他走出家庭之外的人際關係,往往就很順利。
對應的,父母關係不好,孩子與母親的關係密不可分,可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位,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就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那很多人會好奇,那孩子與父親的關係好,與母親的關係不好,會怎麼樣呢?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就說過,母子關係指向家庭內部,影響一個成年之後的情感親密關係,父子關係指向向家庭外部,影響一個人成年之後的社會關係。
而我們普通的人際關係就屬於我們社會關係中最重要的體現形式,說到這裡,你大概也就能理解所謂的「媽寶男」、「媽寶女」了吧。
2、跟事的關係:處理事情的能力,應對事情的表現
我們在上面剛剛論述了,一個人在原生家庭里跟父親的關係,會影響其日後的人際關係,其實除了影響人際關係,還會影響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社會能力。
比如「媽寶男」,媽寶男為什麼能力弱呢?因為他在原生家庭里,依仗著媽媽的溺愛,沒有從父親那裡學會規則,沒有學會合作與競爭。
所以一旦走入社會就會面臨很大的打擊,有人說能力是可以學的,但是面對事情事的態度和反應,這往往很難學得來。
3、跟自己的關係:有沒有一個良好的情緒體驗
所有的一切關係,最終都要歸到自己的體驗上,這也就是跟自己的關係,不好好,只有自己的感受最清楚。
容易壓抑自己,容易討好別人,容易抑鬱和焦慮,這都是跟自己的關係,所以歸根結底,人的這一生,最重要的關係是跟自己的關係,跟自己能否處好關係,這是一個人人格健康的最大表征。
如果自己不舒服,自己的心理體驗不好,外界看來再好也沒有用,相反只要自己過得開心,自己的心理體驗很好,那麼就是最健康的人格狀態。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跟自己處好關係,擁有一個自我體驗良好的人格,那就是最健康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