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和父母關係太好的孩子,長大後難以有出息

2020-02-05     心理相先生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應該是怎麼樣的呢?每一個時代對此有不一樣的看法和做法,但是按照精神分析心理學觀點,一個孩子想要活出真實的自己,想要開創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想要獲得屬於自己的精彩,就必須要「背叛」或者「拋棄」父母的很多東西,包括父母的意志力。

而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太好,往往意味著某種程度的「共生」和「粘稠」,意味著孩子和父母之間沒有邊界,或者邊界模糊,這非常不利於雙方的自我發展,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也不會過得開心、快樂,更難以有世俗意義上的「出息」。

生命的豐富多彩,就是在一代一代的不同,和一代一代的超越中展開的,那下面我們就從這個角度進行一些論述,看看為什麼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不能「太好」。不同的觀點,希望能給你一個新的視角,引發你更多的思考。

1、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永恆主題是分離,而不是在一起

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成長經歷,從母親身體的一部分分離,從原生家庭分離,構建自己的新生家庭,當然這其中,還可以進一步細化。

比如你牙牙學語,你蹣跚學步,你依戀母親,你跟隨父親,你結交朋友,你上學外出,你工作創業,你最終有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每一步成長都伴隨著分離,可以說沒有分離,就沒有成長。

小時候的你聽媽媽的話,慢慢的你有了自己的想法,你有了自己的主意,青春期的你只想自己說了算,上了大學,畢了業,你可以自己說了算,這就是你的成長過程。

而要做到、做好這個過程,父母高質量的愛是關鍵,即如果一開始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為了讓孩子更好的離開,更好的獨立,而不是在自己身邊,做一個聽自己話的乖孩子。

2、孩子從一開始,就和父母「共生」在一起,那他就不可能過得好

「共生」在心理學上,在精神分析領域是一個很普通的心理學術語,通俗來講,所謂的共生就是「不分你我」,相互依存。

我的一個來訪者牛兵(化名)他的爸爸媽媽關係一直很不好,結婚也是父母之命,在他的記憶中爸爸很少回家,因為他在另一個地方工作,每一個月回一趟家,回家之後還和媽媽經常吵架。

他和他媽媽的關係特別好,他的媽媽經常對他說這樣的話:小兵,你一定要聽媽媽的話,你現在是我的唯一了,我活著的唯一希望就是你。

牛兵也一直很聽話,凡事都聽媽媽的,高中住校,媽媽就給他租房做飯,一起生活,他考上了大學,媽媽也和他一起去了另一個城市。

生活上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並沒有讓牛兵過得很好,相反他很壓抑,人際關係也不好,除了學習好,也沒有啥興趣愛好,生活能力都相當弱,仿佛離開了媽媽,他啥也都幹不了。最後的現狀就是媽媽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媽媽,他們母子「共生」在了一起。

3、超越父母,過得比父母好,並且不必內疚

我的一個來訪者曾經給我說他的媽媽有一次對他說,你現在做事情總是不聽我的,你越來越不孝順了,以前的你總是問我該怎麼做,現在問都不問。

那時候他剛剛有女朋友,所以媽媽就認為這是他在聽另外一個女人話的原因。然後他反駁道,我要是都聽你的,那豈不是也會過你們一樣的生活,重複你們的人生。

這位來訪者說的很在理,超越父母,就意味著要用不同於他們的生活方式來應對新的挑戰,即會表現出一定程度的「不孝」,這時候就會有內疚產生,很多時候,一些人承受不了這份內疚,就壓抑自己的活力和創造力,最終失去了超越的能力。

所以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父母可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做自己,並且父母自己把自己的生活過好,父母自己過得好,孩子才會敢於離開父母,做他自己。

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個體,就像不同的細胞,共生是不可能發展成組織,不可能發展成有機體的,靠的太近,關係太好,往往就會相互擠壓,相互消耗,給予孩子空間,給予父母自己的生活,這是最好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q3THHAB3uTiws8KnS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