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虛症—氣血為因,失眠實證—火瘀為由,虛實各5種有你嗎?

2019-10-23     大國醫說

失眠中醫稱不寐,以經常性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主要特徵,是中醫神志病中常見的一種病證。不寐病名出自《難經·第四十六難》,中醫古籍中亦有「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稱。臨證輕者入寐困難,時寐時醒,醒後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徹夜不寐。人體正常睡眠乃陰陽之氣自然而有規律地轉化結果,這種規律如果被破壞,就可導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機主要有虛實兩方面,實者為七情內傷、肝失條達、飲食失節、痰熱上擾;虛者為心腎不交、水火不濟、勞倦過度、心脾兩虛。

臨床對不寐症的辨證宜遵循三個要點。

辨輕重

不寐的病證輕重,與其病因、病程長短有關,要通過不同的臨床表現加以辨別。輕證為少眠或不眠,重者徹夜不眠;輕者數日即安,重者成年累月不解,苦於入睡困難。

辨虛實

不寐的病性有虛實之分。虛證屬陰血不足、心腦失其所養,表現為體質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多因脾失化源、肝失藏血、腎失藏精、腦海空虛所致。實證為火盛擾心、或瘀血阻滯,表現為心煩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胸悶且痛,多由心火亢盛、肝鬱化火、痰火郁滯、氣血阻滯所致。

辨受病臟腑

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腦。由於心神被擾或心神失養、神不守舍而致不寐。亦因腎精虧虛、腦海失滋、神不守持而致失眠。同時,其他臟腑如肝、膽、脾、胃、腎的陰陽氣血失調,也可擾動心腦之神而致不寐。如急躁易怒而不寐者,多為肝火內擾;入睡後易驚醒者,多為心膽虛怯;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者,多為脾虛不運,心神失養。

治療三要點

一是注重調整臟腑陰陽氣血 由於不寐主要因臟腑陰陽失調、氣血失和,以致心神不寧而不寐。因而首先應從本而治,著重調治所病臟腑及其氣血陰陽,以「補其不足、瀉其有餘、調其虛實」為總則,應用補益心脾、滋陰降火、交通心腎、疏肝養血、益氣鎮驚、化痰清熱、和胃化滯、活血通絡等法,由此使氣血和調、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恢復正常。心神守舍,則不寐可愈。

二是安神定志為其基本治法 不寐的病機關鍵在於心神不安,因而安神定志為本病的基本治法,其中主要有養血安神、清心安神、育陰安神、益氣安神、鎮肝安神、補腦安神等不同治法。

三是加強精神療法 情志不舒或精神緊張、過度焦慮等精神症狀是導致不寐的常見因素,因而消除顧慮及緊張情緒,保持精神舒暢,是治療不寐的重要方法之一,每每可取到藥物所難以達到的療效。

失眠虛症—氣血為因

胃氣失和

證候:胸悶噯氣,脘腹不適而不寐,噁心嘔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黃膩或黃燥,脈象弦滑或滑數。

治法:和胃健脾,化滯安神。主方:半夏秫米湯加減

心脾兩虛

證候: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夢多,易醒再難入睡,兼見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倦神疲,飲食無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主方:歸脾湯加減

陰虛火旺

證候:心煩不寐,心悸不安,頭暈,耳鳴,健忘,腰酸,手足心發熱,盜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心,養腦安神。主方:黃連阿膠湯加減

心膽氣虛

證候:不寐多夢,易於驚醒,膽怯心悸,遇事善驚,氣短倦怠,小便清長,舌淡,脈弦細。

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主方:安神定志丸加味

心腎不交

證候:心煩不寐,頭暈耳鳴,煩熱盜汗,咽干,精神委靡,健忘,腰膝酸軟;男子滑精陽痿,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交通心腎,補腦安神。主方:交泰丸加味

失眠實證—火瘀為由

肝鬱血虛

證候:難以入睡,即使入睡,夢多易醒,或胸脅脹滿,善嘆息,易怒急躁,舌紅苔黃,脈弦數。

治法:疏肝養心,安神鎮驚。主方:酸棗湯加減

瘀血內阻

證候:煩擾不安,頭痛如刺,心慌心跳,夜不成寐;或合目而夢,且易驚醒,甚則數日毫無睡意,神情緊張,痛苦不堪,舌多暗紫,脈多弦細而澀。

治法:理氣化瘀,通竅安神。主方:血府逐瘀湯加減

熱擾神明

證候:面紅目赤,夜難入寐,心煩意亂,身熱口渴,胸悶脹滿,頭昏頭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沉數。

治法:清熱通腑,清腦安神。主方:涼膈散加減

肝鬱化火

證候:不寐,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飲食,口渴喜飲,目赤口苦,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治法:疏肝瀉火,清腦安神。主方:龍膽瀉肝湯

痰熱內擾

證候:不寐頭重,痰多胸悶,惡食噯氣,吞酸噁心,心煩口苦,目眩,苔膩而黃,脈滑數。

治法:化痰醒腦,清熱安神。主方:清火滌痰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X-Z8-20BMH2_cNUgDAu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