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啟蒙導致孩子認知混亂?事實上,「雙母語」≠「第二外語」

2019-09-02     大白的育兒經

學習語言是否真的有關鍵期

都說學外語要從娃娃抓起,有個朋友的孩子進了半托的雙語班,相比一些全托孩子的流暢聽說,他的孩子現在還在英語啟蒙階段,單詞說的磕磕絆絆不說,也讓家長產生疑問:是否給孩子報了雙語幼兒園,或者幼兒外語培訓,孩子就一定能做好雙語啟蒙?對孩子來說,是不是真的有語言學習關鍵期,要越小開始越好?

1920年,人們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見到一種「神秘的生物」尾隨在狼的身邊,在打死了狼後,他們在狼窩裡發現兩名被狼撫養長大的女孩。人們給她們取了名字,大的約7~8歲叫「卡瑪拉」,小的2歲左右名為「阿瑪拉」。狼孩剛被發現時,生活習性和狼一樣,不吃素食只吃肉,不會說話只會嚎叫。阿瑪拉回到人間的第11個月,就不幸離世了。而卡瑪拉經過了7年的教育,才勉強掌握45個單詞,只能開口說幾句話。

對於這兩個「狼孩」來說,人類的語言是第二門外語,狼的語言才是她們的母語。過了語言學習的關鍵期,她們無論如何也學不會人類的語言了。「關鍵期」這個概念最開始是Lenneberg在《語言的生物學基礎》一書中提出,他是神經生物學家。他認為青春期12-13歲之前是學習語言的最佳年齡,過了青春期的孩子對語言能力已經開始固化,也就是著名的「關鍵期假說」。

但是「關鍵期假說」一直是個假說,雖然數據可以在人群中測得,但是卻沒有實驗或者物質證據去證實。而且,還有很多反例顯示有些人可以在12-13歲之後學習語言,也依然能達到專業水平。所以大部分學者認可「關鍵期」這個現象存在,但並不認為這是一個理論。

直至2012年,另一位語言學教授做了一個研究,證實了年齡效應對語言習得是有影響的,而且這個研究有25-30個結論可以證實。有多於25個研究證實:年齡對句法和語音的習得有影響,有5個研究證實:年齡對詞彙習得有影響。

總結來說,年齡對語言習得一定是有影響的,但是對語音的影響最大。這個結論廣泛地被大家接受,因為大家對這個也有感受。在青春期後,單詞、語法只要努力可以達到很高的水平,但是發音的改進就很難。

與其說是關鍵期,還不如說是關鍵時刻, 6歲之前兒童都擁有快速地爆髮式的獲得一門語言的能力,18歲之前,所有人都有習得語言的優勢,而在18歲之後,這個優勢就逐步下降了。雖然數字代表不了一切,但關鍵期的概念告訴我們,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發音。讓孩子多以聽說為主,接觸比較正宗的發音。其他的如:語法、詞彙的學習,即使等孩子大些學習也來得及。在這個階段,應該給孩子多加強第二語言語音的訓練。

雙語啟蒙會導致孩子認知混亂嗎?

早期雙語者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在出生後,就同時接觸兩門語言,同時作為第一語言習得,我們可以把這種情況稱為「同時習得」,也就是雙母語的情況。兩種語言都是他的母語,這種情況多見於在海外國家的華人二代,中外結合的家庭,僱傭了外國保姆的家庭。

第二種類型:2-3歲以後在家中開始接觸,或者5歲後通過學校獲得。這種稱為「順序習得」,外語作為孩子的第二外語。他們的水平是基本達到母語水平,這種情況多發生於海外國際的華人二代,從小送國際學校的小孩,出生2-3歲或者5歲左右被帶到海外的孩子,父母精通第二門語言而展開家庭雙語啟蒙的家庭。

那「同時習得」和「順序習得」和何區別呢?有研究表明,當孩子順序習得第二外語時,他們在發音上幾乎聽不出和母語的區別。但是在壓力測試下,出錯的機率會比「同時習得」語言的孩子高很多,這說明他們和「雙母語」的孩子還是有區別的。

有些家長一直擔心,如果孩子同時學習兩種語言,會相互干擾導致認知混亂嗎?答案是完全否定的。實驗表明,語言的輸入量不夠,如:要讓孩子成為「雙母語」使用者,那要保證他每天每種語言的沉浸時間不低於2.2個小時,這裡的2.2小時指的是喂養、哺育、逗樂需要用到的時間總量。沒有達到每天2.2小時的輸入量,會導致語言水平不夠,從而產生干擾的狀態出現。

其次,還有可能因為自閉症、聽力障礙、智力障礙、心理問題,包括頻繁更換居住地、接觸新環境、新文化也可能是導致孩子語言學習受阻的原因。

最後,孩子的語言能力是伴隨著他的認知能力發展的,他的認知能力是在自身與外界不斷地互動中發展的。兒童通過不斷參與生活中的活動,確定他們做事情的方式,但是他們做事情的方式不一定總是奏效,會出現矛盾。所以兒童必須想出新的方式去解決這個矛盾,他們的行為是不斷地辯證地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會經歷一個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共同發展的過程。

如果孩子同時習得兩門語言,那麼前期出現混亂是正常的,雙語混亂、出現錯誤也是語言健康發展的一個標誌,說明孩子在試錯,在試錯中尋求發展。不要一出錯父母就慌了。在雙語環境中,雙語寶寶需要伴隨兩種認知發展,語言本身的差異會使本身發展中的矛盾變多。會出現暫時混亂的情況,但是他們仍然能夠通過試錯,將兩種語言區分使用。

「雙母語」的孩子在3歲左右,才知道自己說了兩種語言。他在2-3之前沒有中英文概念,對他來說所有東西的概念是混在一起的,3歲左右才對語言作為符號系統有了區別。比如:爸爸一直對他說「apple」,但是「apple」在媽媽和老師那裡卻不使用,在媽媽和老師那裡這樣東西對應的符號是「蘋果」。長大一點後他就知道,在什麼環境中使用什麼語言,並會區分英文和中文的不同。

2周歲的時候,單語寶寶能說50個詞,雙語寶寶一共只能說50個詞。「apple」和「蘋果」算兩個詞,對雙語兒童來說,兩種符號對應一個所指。雙語兒童在前期的詞彙量上表現得稍差,但是後期會趕上去。如果想要學習「apple」這個單詞,孩子見7次就能學會,那麼他見10次並不能產生更好的效果。這種機制可以保證雙語者,對一門語言的學習都不會折損另一門語言的學習。

著名的中文語言學家趙元任建議:不要出現語言替代的情況,就是說先學習了一門語言,這個語言作為了孩子的母語。然後,第一門語言完全不用了,完全被第二種語言替代。趙元任在1968年就提出過,如果一個孩子出現從一種語言強制改變為另一種語言,就會出現反應遲鈍的現象。不過如果是加上了第二門語言,第一種語言同時在使用,就沒什麼壞處。所以父母在做雙語啟蒙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忘記第一語言的繼續培養,總而言之,雙語啟蒙不會帶來認知混亂。出現認知混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父母本身外語不好,就沒有辦法教孩子的第二語言了嗎?

如果希望雙語啟蒙,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發展的基本階段:兒童是學習語言的天才,父母的作用就是提供句子、歌曲這類素材。胎兒在25-30周具備聽覺,可以辨認聲音和韻律,就是父母展開胎教的原因;1周歲的時候孩子說出第一個詞,是最熟悉或最常聽到的30-40個語音;2周歲50個詞左右;3周歲有250以上的主動詞彙,能夠說出簡單的短句;5周歲以上掌握簡單的語法,一般2-3歲會出現語言爆發期。

父母不是孩子語言知識的來源,而是孩子語言知識的引導者。父母要做的不是糾音和單詞教育,而是開發孩子學語言的機會,幫助他們推開學習語言的這扇門。比如: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把自己也當成語言的學習者,和孩子一起學語言。有一句說:「養孩子等於重新過一次童年」,那麼對於學語言,父母也可以有這樣的態度。

8個月大的嬰兒可以分清世界上所有語言的語音,而到了12個月之後,他變得只對自己的語言,也就是父母的語言更加的敏感,而更加具有針對性。所以一出生的孩子重點是培養語音和語感。動畫片,音頻都可以作為材料,父母可以利用它們,但不能完全把它們拋給孩子,一味地播放做背景音是沒有用的。

但是,如果父母能夠引導孩子那就不一樣了。比如:父母陪著孩子一起聽故事,父母會在旁邊說些自己的感悟,哪怕是說些感嘆詞「哇」「太棒了」,這些都是有社交溝通的引導。孩子受到父母的引導後,他會想這個故事在這裡會有什麼意思,基於這樣的理解,才是有用的輸入。

父母該如何引導孩子學習的興趣?

幼小的孩子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興趣,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第二語言的學習。當孩子成長到6、7歲的時候會想「我為什麼要學英語而不是看電視?」父母要讓英語成為孩子學習的動力,讓孩子覺得這個東西是有趣的。尤其是5歲之前的孩子,他不會因為這個東西有用而去學,他只會因為有趣而去學。

父母不要將學習語言做的太刻意,比如:「這個音讀的不對,再讀一遍」,更不要太強調外語作為語言這件事情,而是要把英語學習貫穿於生活中。「不刻意學習,就是最好的學習方式」。比如:睡前讀故事,可以選擇英語故事,聽歌也可以聽些英語歌謠。等孩子大些後,可以帶他去新加坡,澳大利亞這些地方旅行,讓他自己制定旅行計劃和查詢英文網站。

當孩子出現錯誤的時候,不要直接進行糾錯,這會非常打擊孩子的學習興趣。在語言學習里,有一個理論叫重鑄:意思就是說當對方出現語言錯誤時,我們不直接糾正,而是重複他的語言原句,但是使用正確的方式。這種方式不會打擊他的自信心,但又在潛移默化中對他進行了糾正。

培養孩子的興趣,是建立在真實生活交流的基礎上,讓孩子在學的過程中覺得有意思。不要讓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語言,孩子不是父母炫耀的工具,也不要把語言作為一門技能刻意去強調。最後,大量的語言輸入,就是「磨耳朵」可以讓孩子保持住語音識別能力。

「磨耳朵」的意思,是讓孩子每天堅持聽一段時間的英語,聽的用處是鍛鍊耳朵的辨音能力,包括連讀、省略、韻律、節奏,磨耳朵並不是堅持了幾個月就結束了。而是要一直堅持下去,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但是,父母要注意的是,對孩子興趣的培養,始終要建立在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社交上,語言的訓練也需要建立在人與人社交的基礎上。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成為「雙母語」人材,精心設計家庭沉浸式英文環境,讓小孩從小看英文動畫片、聽英文磁帶,用英文和孩子進行日常生活對話,大量閱讀英文原版等等。但是,在非母語的狀態下,「雙母語」的條件太苛刻,孩子很難達到那個程度。換個角度思考,如果能讓孩子流利使用外語,把外語作為第二語言也是不錯的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s_gR20BJleJMoPMCoM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