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中元節,陰氣成,濕氣重,這碗粥可以補氣祛濕

2019-08-14     漢道艾灸之家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即七月半祭祖節,又稱施孤、鬼節、齋孤、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等。

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由來

中元節源於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產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於農事的豐收,常寄託於神靈的庇佑。

古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祭祀,「七月半」源於民間世俗、道教、佛教三種文化,其祭祀文化流傳已久,影響地域廣泛。佛教與道教對這個節日的意義各有不同的解釋,道教強調孝道佛教則著重於為那些從陰間放出來的無主孤魂做「普渡」。

後期的「七月半」習俗,可以說是世俗、道教與佛教的融合。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並且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

中元節養生需避濕氣

《說文解字》里就提到過:「七月,陰氣成。」因為這個月進入初秋,天地之間的陰氣開始活躍。

陰氣生長的時候,對於氣虛、陽虛的人來說,會感覺身體疲乏、容易生病。

加上現在天氣還很悶熱,濕氣尤重,所以有的朋友會出現便秘腹瀉交替、腸胃型感冒、皮膚過敏等毛病。

中元節的養生:補氣祛濕、祛除身體下部的濕熱。

中元節來臨 養生有3妙招

 第1招: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濕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的病症。運動可以緩解壓力,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

第2招:避環境濕氣

我們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體內。

日常生活中應留心下列事項:

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濕氣重,容易入侵體內,造成四肢酸痛。

2、潮濕下雨天減少外出。

3、不要穿潮濕未乾的衣服,不要蓋潮濕的被子,洗完澡後要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

4、房間內的濕氣如果很重,建議多開窗透氣。如果外界濕氣也很重,還可以打開風扇、空調,藉助這些電器保持空氣的對流。

第3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不僅是家裡常用的調味料,還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我們可以嘗試在家裡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濕氣逼散出來,待到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最後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款養生粥,健脾祛濕,預防腸胃型感冒。

荷葉扁豆粥

原料:白扁豆一小把、大米適量、荷葉

做法:白扁豆用淘米水泡漲,然後跟大米一起煮粥,粥快熟的時候打開鍋蓋,把一張新鮮的荷葉倒扣在粥面,5分鐘後起鍋,如無新鮮荷葉,也可用干荷葉在快熟時同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l_qkGwBvvf6VcSZaz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