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廢又作還碧池,這個有毒的女人,為啥全村都愛看?

2019-08-20     Neets電影

​《倫敦生活》第二季出了才不到一個月,豆瓣上已經有5萬人標記,評分9.5,高到嚇人,這分數什麼概念呢,在豆瓣上,評分在它之前的喜劇類英劇,是《是,大臣》《是,首相》和BBC的糟糕系列這類神劇。

當然第一季的成績也已經足夠優秀了,豆瓣7萬多人標記,評分8.7。

在爛番茄上,兩季的新鮮度都是100%,觀眾平均好評度(3.5星以上)95%,可以說整個地球村的人都愛看《倫敦生活》了。

只要你開始看了,就沒有理由棄劇。

除非你的道德感真的強到能夠征服宇宙,因為如果一定要這部劇說有什麼缺點(雖然我覺得其實是優點),就是人設極其不討喜,又毒又喪又不正確,喪的程度甚至超過《馬男波傑克》,因為馬男至少還有錢,但是《倫敦生活》的女主是個窮鬼,連金錢正義都沾不上。

但是!這劇真他媽好看啊!

《倫敦生活》

Fleabag

最重要的是,三觀雖然不正確,心窩子卻一紮一個準,好笑的時候又讓你滿地打滾,一口氣刷六集(也就三個小時),簡直愛恨交織,讓你欲罷不能。

好了,那麼我們就從第一季開始上車,啊不,上船,額也不對,算了,就這樣吧。

第一季才開頭,就是船戲,然而對方只是ONS的對象,女主通過對著鏡頭突破次元壁的獨白告訴我們,這過程中有一些不可描述、也不可能通過鏡頭來表達的dirty小秘密(如果拍出來,我們百分百看不到這劇了)。

至於女主意識到了什麼,請自行發現哈哈哈

三分鐘後,女主在公交車上勾搭到了一個陌生男人。

再看下去,我們會發現,除了滿腦子啪啪啪和屎尿屁、臉上隨時掛著假笑,她還開了一家瀕臨破產的咖啡館,蹭網蹭電的客戶比買咖啡的多,有一個連件舊毛衣都不願意給自己的親姐姐、還有一個和自己亡妻的學生同居的父親(這位阿姨同時也是姐妹倆的教母),她的生活里唯一美好和正常的存在,可能是她的前男友,但是她幾乎只把他當成保潔工人和炮友使用。

她甚至連名字都沒有,除了一個充滿隱喻的外號fleabag,這個詞的字面意思是「邋遢鬼」,由flea(跳蚤)+bag(口袋)組成,令人聯想到一隻爬滿虱子的口袋,相比張愛玲那句被用爛的「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這個畫面更令人菊緊,和悲傷。

事實上,女主的生活差不多就是那麼糟糕,但她不是唯一糟糕的那個。

她的姐姐,事業有成,美麗有品,卻嫁給了一個一事無成的醉鬼,會在自己老婆的生日宴上借酒勁親小姨子,事發後還反咬一口,渣男無疑,另一方面,他的妻子也並不愛他,只是害怕自己看似完美的生活被打破,因此不論工作還是家庭,都在努力維持「完美」。

而女主的父親,對自己的女兒並沒有什麼情分,有天凌晨,發現女主喝醉了,站在他家門口帶著哭腔自我懺悔。

這番肺腑之言,即便是看著女主天天胡搞瞎混的觀眾,也很難忍住不動容,作為親生父親,卻只說了一句:「你這是隨你媽。」非常厲害,一罵罵一雙。

發現女兒被自己的同居女兒打了耳光之後,父親假裝沒看見,還不無諷刺地把這稱為「派對」。

一股絕望之感撲面而來。

至親之人尚且如此,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值得仰賴的情感嗎?

曾經是有過的。在前五集不斷出現的閃回中,我們會看到一個溫柔善良的女生,簡直是女主一坨屎的人生中唯一的光明和慰藉。

這個女生,在聽到一個熊孩子用鉛筆爆豚鼠菊花被懲罰的時候,不會像我們大多數人那樣拍手稱好,說熊孩子活該被罰,而是詫異地問,為什麼人們要懲罰他,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不然為什麼鉛筆上要裝個橡皮呢?

橡皮是我們重新開始的機會。簡直會心一擊。

但是生活並沒有安橡皮頭,我們不可能改寫過去,正如女主也無法挽回自己閨蜜的生命,看到第一季的結尾,我們會發現,這個在閃回中不斷出現的可愛閨蜜的意外死亡,女主難辭其咎,這也是她始終無法過去的一個坎。

看到這裡,我們會明白,這是一個黑色喜劇的梗包起來的悲傷故事,是一個關於創傷的故事,性也好,惡作劇也好,只不過是創傷在外的表現,是一道道的傷疤,而女主並沒有直接把傷疤露給我們看,而是把它們紋成了漫畫。

但是總有那麼一些時刻,在所有沒心沒肺的放縱和滿不在乎的假笑背後,我們看到了落寞、孤獨,甚至是恐懼,這些細小的裂縫,讓溫情都能變成一把劍,直接刺入我們的心臟。

在某一集裡,女主蹲在馬桶上,再次透過鏡頭獨白自己關於性的看法,她說自己並沒有性癮,只是希望意識到「有人渴望自己的身體」,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渴求被關注被愛,這種情感的需求,根源還是在於強烈的孤獨感。

當她說「I hate myself」的時候,我相信她是認真的。

她越是拚命想要從性和自我放逐中釋放自己的壓力和恐懼,越是會讓自己在其中陷得更深,就像是一個黑洞連著另一個,生活變成連續不斷的圈套。

劇中這些直擊人心的台詞和又痛又好笑的黑色喜劇梗,全都要歸功於編劇兼主演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

她對人的鋒銳洞察力和機敏自然的表演,不僅讓她拿到了2017年英國電視學院獎BAFTA TV Awards 的視後,也讓她憑藉《殺死伊芙》的第一季拿到了去年艾美獎的最佳編劇提名。

菲比的現實好友、同時也參與了部分《倫敦生活》的編劇工作的 Vicky Jones 評價她說,「她在逗你發笑的時候,也在暗中觀察每個人。」

菲比和Vicky Jones(右)

除了過硬的劇本和表演,以及劇集最大的特點「打破第四面牆」,也就是開頭提過的,女主對著鏡頭獨白,製造一種類似戲劇中的和觀眾互動的形式,這部劇的鏡頭設計也很值得玩味,在其中一集表現女主姨媽痛的場景中,用了一段痛苦的地鐵乘客舞蹈來表現,酷到不行。

奈飛前段時間剛出的由《魅影縫匠》導演 Paul Thomas Anderson 和電台司令主唱 Thom Yorke 合作的音樂短片《Anima》中,也用了類似的表現手法,開頭就是昏昏欲睡的乘客在地鐵上的一段舞蹈。

這種表現手法,真的酷勁十足。但是《Anima》是電影,製作水準和《倫敦生活》不能拿來平行比較。就創意層面來說,《倫敦生活》已經超出了電視劇的平均水平,直追電影。

最後,我想說一句,第二季加倍好看,快去刷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WX3VrmwBvvf6VcSZNEu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