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學音樂的你,一定要看看貝多芬的故事

2020-02-22     音樂無界

為什麼在主題中把音樂學者的教育和作曲家貝多芬關聯在一起?通過下文作曲家貝多芬少年時期的生活與學習的描述反響到現代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影響。


首先要提到的是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他是德國著名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人。


他的父親經常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和氣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長孫的音樂才使老人感到些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


善良的祖父在小貝多芬3歲時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鋼琴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


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裡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於是謊報了他的年齡。


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儘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


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


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嘆。



通過了解作曲家貝多芬的一生,我想讓音樂學者和他們的家長們知道,當音樂者在降生的那一天起,家長們是如何為孩子規劃未來的?在我學習音樂的這20多年我看到的一些教育模式是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攀比,那麼攀比什麼?


他們首先在攀比雙方家庭的孩子在降生那一天起誰能在最早的時間開始學習音樂,比如:鋼琴、聲樂、弦樂類、古箏等;那麼第二個攀比就是所謂的哪個家庭的孩子學的藝術特長多?接下來攀比之路和「競賽」之路就成了孩子們痛苦之路的開始,家長在盲目的、在沒有認真觀察與了解孩子內心世界時就以一種急躁迫切的心開始了孩子幼年時期的應試音樂藝術之路。


在孩子精神最壓迫的時間段中,盲目的家長們逼迫著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音樂等級考試、給孩子一種更大的壓力。我想說家長們,您讓孩子這樣去學習或者說這樣去讓他們把那麼美好的音樂世界就這樣一點一點、一層一層的破壞了。



音樂的美好往往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中是一種美的享受,是一種引發靈感的橋樑,也是一種在孩子傷心難過時的一種精神寄託。那麼就這樣把他們唯一能覺得是放鬆的、愉快的愛好或者喜愛的方式打破了,那他們這一生或者他們從起點開始時就會存在顧慮和壓抑。



那麼如何能讓音樂者、幼年時代的孩子們愉悅暢懷的學習音樂?如何能讓家長們通過與孩子的正確方式進行溝通、交流、引導,怎樣發掘孩子們所存在的音樂天賦和後天學習音樂的特徵?因為家長是孩子的首任教師,是孩子首先模仿的榜樣。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健康成長和學習知識的良好環境,這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


由家長的格局、高尚的品德、健康的心態和不斷進取的精神所營造的家庭氛圍是良好的心理環境,那麼能夠滿足孩子生活學習必要的物質條件和適合的場所是物理環境,因此我們可以知道作曲家貝多芬都沒有在這兩種環境被滿足,他完全是靠自己的堅持和毅力在拼搏與這種不良環境在做的鬥爭,那麼我們的家長是否知道了或者說了解了這樣的情況會由此改變一些給孩子在教育和生活中的環境呢,如果孩子在一種溫欣舒適的環境中感受美好的音樂學習,從內心喜愛音樂的一種方式去發揮他們的特長,這是在藝術與生活中多麼和諧的一種方式。家長就不會出現下了班之後與孩子在家裡做無意義的「鬥爭」、做無效的「教育」、做無效的「指責」。



家長在讚美和鼓勵是才正面教育原則的體現。卡耐基成功的教育秘訣就在於善於鼓勵人、樂於讚賞人、營造積極、樂觀的人生氛圍。人性中最深切稟質是賞識的渴望,鼓勵和讚美屬於力量,屬於生機,屬於希望。這也是西方的心理學家們所提到及贊同的教育模式。



提到西方的教育,說到音樂藝術方面。中西方人們生活在不同的區域,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受其影響,中西方音樂的表現形式也必然不同,因為音樂是特定生命形態與生活方式的產物。


音樂如同語言一樣,具有很強的民族性,民族、地域的差異,會讓音樂藝術存在差異。就像不同語言之間語法、詞彙的諸多差異,中西方音樂是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的,這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分不開的。



音樂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文化地域性差異形成的時候,音樂的差異性也就隨之產生。究其原因,中西音樂文化的差異根本在於中西方人們的宇宙觀、世界觀的差異。這些差異在音樂文化的產生與塑造成型過程中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具體來說,則是中西方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也就是哲學體系上的差異,中國的哲學體系經過以儒、釋、道為主要代表的諸多哲學派系長期作用,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


中國傳統音樂的創作思維一般是「砌磚式」,即越加越高,越加越長;然而西方傳統音樂的創作思維卻是「細胞分裂式」,即越變越多,越變越長。



我國在近現代基本採用的是國外的一些音樂教育方法和內容,並在1952年教育部頒行的教學計劃中規定音樂為中小學必修課。為了加強對藝術教育工作的領導,1989年國家教委設立了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司(後改設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這是我國第一個主管藝術教育的職能機構。1989年,國家教委制定並頒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


這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部有關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文獻,為學校藝術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學校藝術教育目標、任務、管理、教學、師資、設備和科研等各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是學校藝術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藍圖。



音樂,從廣義上來說,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來的精華的一種結晶形式。從這種意義說,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活動中積累的豐富的審美經驗。



新中國成立以後到今天,尤其是改革開放的30年里,音樂教育得到了相當的重視和長足的進步,也縮短了我國和其他國家的差距,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工作和普及全民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可以說,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變化,以及音樂社會功能在不同歷史時期所體現出的功能也在轉變。


中國的音樂教育注重的是技能學習,而國外的音樂教育注重的是悟性開發,即給被教育者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自己教育自己。



中國人強調的死記硬背,而西方人重視的是引導解決的方法,給他尋找鑰匙的方向和思路,而不是直接打開門就讓他進去。在我國音樂教育中,比如在聲樂教學中長期存在老師貫穿給學生的東西學生不能消化,而學生又不能另闢蹊徑,如果和老師的方法技巧等稍有差別,便被認為不尊師,從而使不能按照自己的條件方法訓練,不能更好地發展自己。


不得不承認,這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古國的音樂藝術,在國際樂壇中的影響力及生命力,已經遠遠不及西樂了。人們常說,國內培養「鋼琴師」,國外培養「音樂家」。這裡不是說中國的教學模式錯誤,西方如何的好,但確實有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鑑的地方,怎麼把我國音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更好的提高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應該是每一個熱愛音樂的人需要考慮的問題。


目前我們都知道也都了解國內音樂藝術之路是較為艱難的,想考取國內有名望有質量的音樂院校是要「排隊」或者說是要走何種「內部程序」總之是較為麻煩,而且不利於學生的正常心態學習,那麼家長麼也會因此感覺到精神上所帶來的壓迫。


那麼現在的時代有一些有見識、有廣泛認知的家長們會在孩子有啟蒙音樂教師的培訓與指導後到達成熟的技術,隨之將孩子們送出國外進行無「污染」無「壓力」無「競爭」的環境中去學習他們熱愛的音樂藝術,再此建議家長與孩子們在國內的優秀、有正能量的音樂老師培養教育後可以認真思考、打開內心世界的去為孩子正確的規劃他們的未來,讓他們在自由、「綠色」的環境中學習,希望和諧的家庭、幸福的家庭由此可得到更多的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VurbbnABgx9BqZZIbh1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