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檢測率、高貧困率,印度「封城」能控制住疫情嗎?

2020-04-07   法治潮陽

在印度的加爾各答,本該奔走於各家各戶做田野調查的中國留英博士婷茜,如今只能在公寓里隔離。


3月22日,印度實施「公共宵禁」。兩日後,總理莫迪宣布,從當天午夜起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為期21天的「封城」措施。


婷茜住在當地上層中產階級聚居的樓內,她和鄰居都不怎麼出門,也注意戴口罩。但在隔壁的貧民窟,早晚天氣涼快時,人們就聚在屋外聊天,即使沒有口罩。


婷茜不禁擔憂:在防護條件和思想認識差距如此大的社會中,21天的「封城」,真的能控制住印度的疫情嗎?


帶著口罩的印度民眾。


漏洞:嚴厲的防控與不足的檢測


與歐美多國動輒數萬的確診病例相比,截至4月6日,印度4000餘例的確診病例,似乎不算太多。


早在2月初,印度便採取了簽證限制措施。3月13日,更是暫停了所有外國遊客的訪印簽證。3月22日至29日,印度禁止所有國際商業客運航班入境。


「實行『公共宵禁』後,街上就有警察嚴管了,新聞里看到的出門會被打屁股是真的。」在班加羅爾的華商林美含笑著說,有華人朋友近日坐私家車出行遇到警察盤查,警察本要依法用警棍抽打其臀部,得知是外國人後留下一句「要麼被打要麼回家」,朋友才速速離去免了皮肉之苦。


在林美含創建的「班加羅爾21天封鎖互助」微信群中,在印華人正在聊印度部分地區外出會被警察打屁股的事情。(受訪者供圖)


印度民眾出行被警察打屁股驅趕。


在復旦大學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看來,印度政府對疫情發展高度重視,採取的措施十分嚴厲。「印度執政者非常清楚自己國家的特點,更了解此時該國最脆弱的地方在哪裡。」他說。


然而,人們對印度疫情的憂慮,一直存在。


比起確診病例數量,婷茜更關注印度對新冠病毒的檢測量。在個人公眾號里,她多次提到印度檢測率低的問題。


據牛津大學數據網絡出版機構——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的報告顯示,截至3月24日「封城」,印度每百萬人口中只有15人得到檢測,與許多國家相差甚遠。


用數據看世界(our world in data)統計的各國每百萬人新冠肺炎檢測量。


最初,印度規定只有與確診病例密切接觸、有高風險國家旅行史或在呼吸科工作並出現相關症狀者才有資格進行檢測。當時印度衛生部認為,加大檢測力度對印度來說「為時過早」,甚至會引起恐慌。


「前期的高檢測要求,會使很多海外歸國的無症狀感染者成為『漏網之魚』,現在印度各地有可能分布著一批沒有收治也不在檢測範圍內的感染者。」婷茜說。


如今,在跨國宗教聚會引發聚集性感染的情況下,印度政府意識到增加檢測量的重要性,將檢測條件放寬至無症狀但接觸過確診病例的醫護人員、有出國旅遊史或與確診患者有過親密接觸的所有人。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副院長葉海林表示,目前印度全國醫療床位不足70萬張,隨著檢測能力提升,印度確診病例數會不斷增加,屆時將對國內醫療資源服務能力帶來嚴峻的考驗。


在印度喀拉拉邦戈奇,從義大利返回的旅客走下救護車前往隔離所。


危機:無處可逃的貧民


4月1日,亞洲最大的貧民窟——位於印度孟買的塔拉維貧民窟,確診一例新冠肺炎病例。短短2天內,塔拉維又確診了第二、第三例。


婷茜所在的西孟加拉邦有許多輸入型病例,她認為病毒很容易從輸入型病例傳染給貧民窟居民。「輸入型病例以留學生為主,他們的家庭條件比較好,很多家裡有傭人,而傭人一般是從貧民窟來的。」她刻畫出一條清晰的傳播鏈,「輸入型病例將病毒傳染給家人和傭人,傭人再把病毒帶到貧民窟。」


人口密集、衛生狀況堪憂的貧民窟,是病毒的溫床。


塔拉維貧民窟。


以塔拉維為例。在2.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低矮破舊的棚屋和狹窄的街道連綿不絕。近100萬人住在這個侷促的區域,水、電、燃氣都十分不足,公開資料顯示,那裡平均每500人才有一個廁所。


「貧民窟都是家家戶戶挨在一起,有些一天只有20分鐘供水,居民要排隊去搶,根本不能避免接觸。」婷茜說。


塔拉維貧民窟。


「封城」後,店鋪基本關閉,許多工作也隨之停止。比起病毒,貧窮更使窮人陷入絕境。


來自海得拉巴的卡西姆表示,她家所在的公寓有一些守門人、女傭、司機等,因工作暫停而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在印度有許多貧困人口,他們如果失去工作,就沒辦法維持生計。」


國際勞工組織數據顯示,印度有超90%的勞動力在非正規部門工作,如車夫、街頭小販、幫傭等。許多人只能依靠現金收入來滿足日常需求,當日掙的錢當日花完。


在「無工無食」的恐慌和交通暫停的情況下,成千上萬的外來務工人員選擇走上國道,徒步返回農村的家裡。據《衛報》報道,截至3月30日,已有超20名外來務工人員在回家路上因意外或身體不適死亡。


成千上萬的外來務工人員選擇走上國道,徒步返回農村的家裡。


「現在政策是將外來務工人員在目前走到的地方安置起來,隔離14天。」婷茜表示,為幫助外來務工人員,政府作出了一些努力。以西孟加拉邦為例,邦政府要求每個區至少設立一個收容所,並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救助。一些地方將寺廟改造成收容所,政府每天為外來務工人員提供食物,解決溫飽。


班加羅爾的富人自發派食物給需要的民眾。(受訪者供圖)


民眾正在排隊領取免費食物。(受訪者供圖)


互助:海外華人打滿整場戰「疫」


創辦印興資本,成為跨境投資顧問,林美含每年要在中印兩國往返10餘次。


今年大年三十,林美含飛往孟買,為中國採購醫療物資。2月底,她才回到班加羅爾的家中進行自我隔離。


在與印度客戶的交流中,林美含聽聞一名企業創始人的母親認為掛在身上的印度香包比戴口罩更有防護作用,這讓她很無奈。「那名母親是小學老師,受過教育,但還是對疫情缺乏正確的認知。所以我覺得在印度進行防疫信息的推廣是非常有必要的。」


林美含與團隊連夜整理並翻譯了中國防疫的相關舉措,在「封城」的第二天,把資料給了她的客戶、印度最大的在線問診公司Docsapp,方便他們推廣。


印度「封城」的第一天,林美含做好防護措施,到雜貨店買了店裡剩下為數不多的一些食品。(受訪者供圖)


3月28日,林美含接到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打來的電話,希望她幫忙向中國企業購買試劑盒。「訂單已經下了,購買了100萬個試劑盒,現在在走印度這邊的批文流程。」


「之前有網友說『中國抗疫上半場,海外抗疫下半場,海外華人打全場』,現在我終於理解了。」林美含笑言。


在印度戈奇,一名男孩接受體溫檢測。


在這場戰「疫」中,人們學到了很多。「在這樣的時刻,大家的互相支持是最重要的。」卡西姆說。


在談及中印兩國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合作空間時,林民旺認為,中印兩個大國發展目標相近,在「內防擴散、外防輸入」的大框架下有很多合作機會。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中印兩國在檢測試劑準確率提升、疫苗研發、抗疫藥物生產等方面都有很堅實的合作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