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那個高考故意0分的孩子,經歷了這樣的人生……

2020-07-22     天空樹

原標題:12年前,那個高考故意0分的孩子,經歷了這樣的人生……

文 | 小樹媽媽

最近高考剛結束,很多孩子終於結束了3年的刻苦拼搏,可以鬆一口氣了。

每年高考,都會成為很多孩子命運的轉折點。

曾經在媒體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

「白卷」考生十年後重新高考。

2008年高考,安徽考生徐孟南交了白卷:考卷寫滿了自己的「教育宣言」。

走出考場十年,他輾轉各地工廠打工,成家生子,漸漸覺得當年的做法太不值。

前兩年,徐孟南進行了2018年的高考報名,目標是省內一所職業院校。

當時這條新聞引起了我的好奇,為什麼一個考生要故意在這麼重要的考試中考低分呢?

他這十年又經歷了什麼?

追著看了很多後續的報道,才漸漸理出了頭緒。

這個叫做徐孟南的孩子,出生在安徽亳州的一個普通鄉村家庭,祖輩世代務農。

他曾是家裡4個孩子,乃至全村所有孩子中,最有希望考上大學的。

他的初中成績不錯,總是在前面。

高一第一年也一直是中上等。

他的爸爸曾經說:「我兒子要是好好學,起碼能考上個二本,可惜啊。」

據徐孟南自己說,是因為「上了高一以後,開始喜歡看一些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書,就對當時的考試製度啊有一些不滿意,變得比較叛逆」

為了「讓考試製度改變」,當時的他給教育主管部門、媒體、作家都寫過信,但是並沒有人回復他。

後來他開始厭學,認為不該學那些用不上的東西,總是逃課去網報玩遊戲,成績也跟著急轉直下。

直到高考的時候,他還希望用「考零分」來引起關注和重視。

沒有按照規定答題,而是在答題卡上寫滿了自己對教育的想法。

然而,這件事僅僅是被短暫提及過幾次就再無迴音。

極低的考試成績也不足以把他送入任何一所大學。

就這樣,19歲的徐孟南只能跟隨父親外出打工。

徐孟南在工廠打工

打工的生活比起讀書,自然多了幾分艱難:

「工作並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只是每天在做重複的工作。

但是如果現在想要換好一些的工作,都需要比較高的學歷。

而我只是高中畢業,很多時候並不能夠達到學歷上的要求。」

「還是挺辛苦的,有時候連著幾個月都沒辦法休息一天,請假的話就要扣錢。

而我的以前上了大專或者大學的同學,他們的工作都有比較充分的業餘時間,光這個就讓我很羨慕。」

每天十幾個小時的高強度重複性的勞動,微薄的薪資待遇,讓徐孟南忍不住的在想

當年的做法可能真的是太不值得了,如果當時認真答題,可能現在會是另外的一種人生。

另外一種人生會是什麼樣子呢?

與「0分考生」對比最強烈的可能就是高考狀元了吧。

去查了一些08年前後的高考狀元們的現狀,的確對比頗為有趣:

04年河南省高考理科狀元劉也行,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專業一直讀到博士畢業,現在是知名金融集團一名投資總監。

劉也行

對於高考,他說:

「我一直把高考當成是一種人類腦力競賽。

我曾想過,如果把高考改成電子競技,成為狀元的還會不會是我們這一批人?

我印象里遇到過的許多高考狀元都是高分高能的人,他們都有很強的綜合素質,不只是考試好。」

05年杭州蕭山區文科狀元周劼人,清華新聞系畢業後在新華社工作6年,之後加入了一家健康科技類創業公司任合伙人。

周劼人

對於高考,她說:

「高考狀元身份,並沒有讓我之後的學習和生活變得更容易。

狀元身份只是別人口中的談資,我的自信和今天取得的成績與高考狀元身份的關係也不大。

無論當時有沒有成為高考狀元,我依然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07年漯河市文科高考狀元佟亞濤,出身農民家庭的他在人民大學新聞系畢業後順利保研,就職於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任一檔財經欄目的編輯。

佟亞濤

對於高考,他說:

「我還是相信讀書能夠讓人有改變的機會,最起碼能夠通過努力來獲得一些小的改變。」

常常有人說,讀書無用,並且會拿出一個中央教科院的調查結果說:

我們調查了恢復高考以來的3300名高考狀元,沒有一位成為行業領袖。

可是實際上,這個所謂的狀元其實只是代表了一批成績比較好的孩子。

他們當年因為努力加上一些運氣,有機會能夠得到更多的關注。

這個狀元頭銜雖然沒有讓這批成績優異的孩子登上頂峰,但卻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他們跌入低谷。

雖然未必讓他們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但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而且不可否認的是,這批跟高考故意考零分的徐孟南幾乎同齡的「狀元們」,對於高考的態度比徐孟南要理智客觀很多。

圖片來源:電影《全城高考》

現有的考試製度的確存在著弊端。

但作為一種篩選機制,能在這場考試中勝出的人,靠的絕對不僅僅是呆頭呆腦的死記硬背。

十年寒窗,可能所有的孩子都希望過自己學習好,分數高。

但只有不到20%,甚至更小比例的孩子們,知道應該如何去做。

這裡面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熟練程度的考察。

更有對忍耐力、意志力、反思能力、抗壓能力、時間規劃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的全方面比拼。

缺少其中任一一個環節,都可能在孩子的成績上,有所表現。

有一檔叫做《演說家》的節目,請考研名師張雪峰在節目上演講。

嘉賓魯豫問張雪峰:

你是真的相信考研會改變一些人的人生,還是因為自己做這行所以才這麼說?

張雪峰在魯豫提問的過程中,連續說了三遍:

我是真的相信!

他說:「如果你有興趣的話,你在今年9、10月份你到齊齊哈爾大學去看一看,什麼樣的企業,到齊齊哈爾大學去招聘。

你再到北京的大學看一看,到北京科技大學招聘的,是什麼樣的企業。

到清華北大招聘的,他們是去什麼樣的企業,他們給這個學生多少錢?

您去看一看,您就知道了。」

張雪峰說到激動處,甚至帶著一點點的哭腔:

「世界上所有的500強企業,都告訴你學歷不重要,但他們絕對不會去一般學校招聘。」

其實很多時候生活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當我們去問:

高考是成才的唯一途徑嗎?

幾乎所有的回答都是:必然不是。

當我們去問:學歷重要嗎?

從名校名企,到周圍的親朋好友,總有些會告訴你:

不重要,你看馬雲,你看比爾蓋茨,你看我一個朋友某某某。

但是真正的落到每個人的身上,就會知道,這裡面存在著一個機率的問題。

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差,但工作強度工作環境和薪資待遇,絕對有優劣之別。

圖片來源:電影《國家破產之日》

不能說每一個成績好的孩子,都會有一個順遂的人生,也不是所有成績差的孩子都前途渺茫。

只是在機率上來說,考入好學校,成為在選拔中脫穎而出的那部分人,會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更寬闊的世界。

對於沒有辦法拼爹媽、拼資源、拼財力的家庭來說,高考的存在,給了絕大多數孩子一個相對公平的機會。

無論你背景如何,只要你成績足夠好,就有機會去更高的平台,過更好一點的生活。

也許考試不是最好的路,也不是唯一的路,但是在最該學習的年齡,知識總是好的,拼搏總是值的。

告訴孩子,好好把握自己的學習時光,未必會讓你無憂,但真的能讓你無悔。

大家點點立即預約,我先在直播間等大家啦。

創辦成長樹這個平台 6年了,收穫了 200多萬媽媽的關注,現在聚集了一群懂孩子、懂教育、懂心理的寶爸寶媽,每天為大家提供原創育兒好文、精選好物、有聲繪本,累計發布了 3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TR-FeXMBnkjnB-0zsHZ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