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兒子都被史丹福錄取,她提出了父母必須去做的五件事

2019-07-07     天空樹

有料的育兒乾貨、有趣的繪本故事

點擊天空樹,與一群媽媽分享你的喜怒哀樂

文 | 昱子

來源 | 二孩媽媽進化論 (ID:woyaoshengertai)

陳美齡這個名字,你可能不太知道。

但在70年代,她可是與鄧麗君、翁美玲齊名的歌星!

1955年出生的她,長相甜美,嗓音動人,當年真是「紅透半邊天」。

但她卻在歌唱事業最火的時候,離開歌壇去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

1986年,陳美齡嫁給她的日本經紀人。

之後她竟然再次告別歌壇,帶著大兒子、懷著二兒子來到美國,攻讀史丹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

在她潛心的教育之下,她的三個兒子也先後進入史丹福!

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一些陳美齡的育兒心得。

擁有夢想

第一、讓孩子擁有夢想

陳美齡一直對兒子們說:「小孩唯一的工作就是做夢哦!」

她認為,教育,是一個教會孩子做夢的過程。

而陳美齡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做夢的過程。

當時,尚在舞台的陳美齡想要到多倫多大學學習更深入的教育學知識,奈何演藝圈工作繁重,抽不開身。

她的父親就對她說:

「錢財、名譽如流水,發生點什麼就會被奪走。

但知識不會,一旦印入腦子,就一直在那兒,你要繼續念書!」

父親的一句話讓陳美齡鼓足勇氣,下決心為學業暫時退出演藝圈,實現自己的夢想!

父親的這句話,影響了她的一生。

陳美齡告訴孩子們:「錢雖然很重要,但太依賴金錢會被它控制。即使沒錢,還是會有很多快樂!」

為了自己讀書的夢想,陳美齡放下了工作,也沒有了收入,但她就教孩子們玩兒那些不需要花錢的遊戲,告訴孩子們:

「金錢就是全部,有錢就是萬能」,這個世界總給人這樣的錯覺,但事實絕非如此。

不依賴金錢,不被金錢所支配,只有擁有夢想,並努力地實現它,你依然可以愉快地生活下去!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擁有自尊

第二、擁有自尊。

陳美齡認為教育最首要的目的就是——自我肯定,也就是「自尊」。

陳美齡在進修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的過程中發現,「自尊」是兒童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關鍵詞。

「自尊」會帶給孩子很多正面的影響:

「孩子的人生會過得更快樂,無論什麼時候都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人!」

「自我肯定力高的孩子,不會妒忌別人的幸福,而是會為別人的成功感到高興。

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很好奇,會向比自己厲害的人身上積極學習,也樂意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手!」

「相反,如果孩子自我肯定力不夠高的話,會容易嫉妒,還會給自己施加多餘的心理壓力。

有的孩子,甚至會通過看低或欺負比自己弱的人來獲得短暫的優越感,以達到自我滿足。」

那麼,如何讓孩子擁有自尊呢?

陳美齡說:最重要的是不和他人比較!

陳美齡的三個兒子個性各異,身上都有不同的優點。

陳美齡和三個兒子

大兒子處事認真,正義感強;二兒子有藝術氣質,情感豐富;三兒子善於交際,溝通能力強。

作為母親,陳美齡努力增強他們各自的優點,而非相互比較。

「你怎麼不像哥哥學習?」這樣的話,她一次都沒有說過。

「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儘量多誇獎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對自己保持自信,接受原本的自我,才能更自由地發揮潛力!」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擁有好奇

第三、尊重孩子的好奇心。

一位小男孩「咚咚咚」走到廚房,興高采烈地對正在炒菜的媽媽問了一個問題:

「媽媽媽媽,為什麼天是藍的?」

這位媽媽一下子回答不了,她立即關掉了煤氣爐,大聲稱讚:

「你問得真好!」

然後,母子倆興高采烈地一起去尋找答案。

這個故事中的媽媽,便是陳美齡。

陳美齡說:「孩子發問時,永遠不要讓孩子等一等!」

因為,正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人類走向偉大:

「人會孵出小雞嗎?」

帶著這個好奇,小愛迪生便當起了母雞。

人物:愛迪生

「觀察太陽就能知道準確的時間麼?」

帶著這個好奇, 哥白尼便製造了一具日規儀器。

「人能飛上天麼?」

帶著這個好奇,萊特兄弟就發明了飛機。

人物:萊特兄弟

「為什麼雨後會有彩虹?」

帶著這個好奇,牛頓發現了光的色散……

人物:牛頓

孩子的好奇心,其實是與生俱來的。

陳美齡就說:父母的責任是別把孩子的好奇弄沒了!

她說,為人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好奇心時,時常會步入這樣的誤區:

忽視或冷漠對待孩子的「為什麼」

嘲諷總問「為什麼」的孩子幼稚

習慣直接回答孩子的「為什麼」,而不是引導或陪同孩子找答案

她寫道:「兒子3歲多時,有一天晚上,他總站在我旁邊定定地看我的椅子。」

我問:「椅子破了?」兒子搖頭。

我又問:「椅子上有一隻蟑螂?」他又搖頭。

「那麼你在看什麼?」我問。

「媽媽,我要看你站起來時,粘在椅子和你褲子上的口香糖會不會像蜘蛛吐絲那麼有趣!」

我大吃一驚站起來,果然,口香糖真的像蜘蛛吐絲一樣,一頭粘在我的褲子上,一頭粘在布椅子上。

我有些崩潰,不過,我沒看出他有任何惡作劇的動機。

所以我笑著說:「這真是不錯的實驗,但是,下次你能提前告訴我嗎?」

兒子點頭,還說第二天要把「實驗結果」跟他的好朋友分享。

所以,好奇心,就像一個天真的孩子。

伸開雙手,迫切而快樂地想撥開空中的迷霧,窺見迷霧背後的風景。

而父母,不要束縛孩子的雙手,也不要蒙上孩子的雙眼!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擁有慧眼

第四、發掘孩子的優勢。

想要發現孩子身上的才能和潛力,父母必須仔細觀察自己的孩子。

陳美齡就會非常認真地觀察她的兒子們。

他們對任何事物哪怕表現出一丁點興趣,她都會積極鼓勵。

比如,陳美齡的大兒子三歲時表現出了對做菜的興趣,陳美齡就把他帶到廚房裡,給他一把小孩專用的小刀,開始教他如何做菜。

「剛開始的時候,搬一張椅子到洗滌台前,讓他站在上頭切切蔬菜什麼的,等過一段時間,一起做做蛋糕、派、餃子皮,洗洗東西……」

圖片來源:電影《時時刻刻》

「只要大兒子說想做什麼,我都不怕麻煩讓他放手去干。」

陳美齡相信,只要對孩子某個興趣加以拓展,他的興趣點將會越來越廣泛!

果然,出於對料理的熱愛,她的大兒子在五歲左右就幾乎讀遍了所有的魚類圖鑑書,稱得上是一名小小「魚博士」。

後來,大兒子成為了妥妥的美食專家!

所以,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愛好、擅長的領域,拓展他的潛力,最終將有助於孩子的成功。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以身作則

第五、以身作則。

「迷茫的時候,選擇最難走的那條路。」

這是陳美齡的父親留給她的話,她也教給了自己的兒子們。

當時,陳美齡在日本非常紅,被視作「偶像」,所以每一天工作的時間大約是20個小時。

唱歌、錄影、上節目,每天都是這樣,非常忙。

迷茫之中,陳美齡在父親的鼓勵下,去多倫多大學攻讀教育學。

30歲,陳美齡結婚了,並重返歌壇。

但她並沒有像其他日本主婦那樣停止工作,而是每次把兒子帶到工作現場,甚至還給孩子喂奶。

這在當時的日本社會簡直大逆不道!

一些位高權重的人對陳美齡進行公開抨擊,其中包括女性。

陳美齡回憶說:「那個時候在日本,這種情況很少見,他們的觀點還是比較傳統的。

他們說你結婚生小孩應該回家,為什麼要把小孩帶到工作的地方。

要是你喜歡工作的話,那就不應該有小孩。」

可她依然堅持帶孩子去工作,引發的爭論之大超乎想像,日本社會甚至衍生了一個詞:

「Agnes爭論」(陳美齡的英文名叫Agnes)

陳美齡的故事也因此登上了《時代》雜誌。

一位史丹福大學的教授看到了這期雜誌,給陳美齡寫了信邀請她去美國繼續念書。

教授告訴她:「你應該來跟我學習經濟學或者教育學,拿一個博士學位。

這樣回去的時候,這一個爭論就不僅僅是歌手的論爭,而是一個可以改變社會的論爭。」

這讓陳美齡再一次下決心改變自己,她開始放下手上的工作,考GRE、填申請表、找推薦信,最終被世界頂級名校——史丹福大學錄取。

後來陳美齡生下的3個兒子,全部考入她的母校史丹福大學,轟動一時!

陳美齡用自己的行動證明,「夢想」不是一碗雞湯,而是你選擇了那條不容易的路,讓孩子看到,你能做到。

以身作則,這就是陳美齡的教育。

如今,陳美齡還在示範著如何做一個母親。

「每逢星期日,我們一家人會去書店買些喜歡的書,到茶館裡邊喝茶邊讀書。

讀完後,互相談談各自讀的書的內容,或者交換著看。」

她用獨特的姿態適應著人生的新階段。

比如,面對癌症,用十年時間去抗擊。

「我患了乳腺癌,當時很難過,但過去了也就沒有覺得什麼了。

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做不過來,我要死了」,這種念頭,一次也沒有。」

又比如,成為婆婆。

2018年,陳美齡的大兒子與台灣女友在香港設婚宴,陳美齡不時彎下腰為兒媳整理裙擺。

港媒形容她:「不顧婆婆的臉面。」

可她又會如何看待自己呢?也許正如她自己所說:

「我當女兒時有點驕驕女的感覺,也會偷懶,但是當了媽媽後,我不想孩子像我一樣,所以我改變了很多。

我丈夫也改變了,不吸煙了。如果你不希望孩子做什麼事兒,你也不要做。」

而你希望孩子做什麼事兒,你就去做!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親愛的們,看完記得在文末點個「在看」

作者簡介:你好,我是昱子,你好,我是昱子,一位話筒前的新聞人,一個曾經的高考狀元,還是一個頑皮男孩與一個乖乖女兒的「臭媽媽」。我願和您一起看世界,說人話,聊真事。微信公眾號:二孩媽媽進化論(ID:woyaoshengertai),一個溫暖、有趣、有用的成長夥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HdS3MWwB8g2yegNDS0j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