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預賽小組賽最後一輪,義大利坐鎮主場狂勝來訪的亞美尼亞,以十場全勝的完美戰績結束預賽征程。自從曼奇尼接手球隊後,義大利面貌一新,若日尼奧等新一代國腳們發揮出色,一掃以往從預賽到小組賽都磕磕絆絆的慢熱毛病,眾多義大利球迷甚至將本次歐預賽稱為「文藝復興」。此番面對弱旅亞美尼亞,曼奇尼和弟子們沒有任何放鬆,在歐洲杯開始之前,他們要利用所有的比賽進一步打磨球隊的戰術體系,以更為穩定的姿態迎接明年歐洲杯的到來。
若日尼奧已成中場核心,3.5後衛重出江湖
本賽季,在蘭帕德的指點下,若日尼奧在切爾西的發揮十分出色,儼然成了英超聯賽中最優秀的中場指揮官之一。良好的狀態也讓若日尼奧成為義大利國家隊的組織核心,義大利在11月的兩場比賽,若日尼奧是托納利以外唯一打滿全部比賽時間的球員,可見其在曼奇尼心中的位置。
對陣波赫與亞美尼亞的比賽,曼奇尼都排出了433的陣型,中場由若日尼奧拖後,巴雷拉和托納利擔任中前衛。這種中場站位,很容易讓人想起切爾西上個月的戰術體系,不過曼奇尼並不是照搬蘭帕德的思路,在進攻中,義大利實際上仍是傳統的三中衛體系。
上圖是義大利對陣波赫時的進攻推進陣型,在對陣亞美尼亞的比賽中也使用了同樣的站位,擔任左邊後衛的是若日尼奧的俱樂部隊友埃莫森,但埃莫森的位置十分靠前,實際上就是個邊翼衛,而右路的弗洛倫齊則收縮到中路,與博努奇和阿切爾比組成了三中衛。老一點兒的球迷可能對這種站位非常熟悉,沒錯,曼奇尼的這套打法與義大利經典的3.5後衛非常接近。
從傳統來講,有些刻在骨子裡的東西的確很難改變;從戰術角度來講,這種站位上的變化也給若日尼奧贏得了中場呼吸權。埃莫森在左路的深度壓上,為托納利扯出了更大的活動空間,讓布雷西亞核心可以像在俱樂部中那樣在前場進行串聯。托納利的前壓,從縱向上吸引了對手的防守注意力,減少了對若日尼奧的壓制力度。
同時,右路的費洛倫齊向中路收縮後,讓巴雷拉可以壓到前場,與貝爾納代斯基合力壓制對方的肋部防線。另外,隊長博努奇也在後場為若日尼奧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對陣波赫時,他傳球110次,成功率92%,其中17次長傳的數據遠遠超過隊友,有效保證了球隊進攻推進過程中的傳遞連續性。通過這種橫、縱兩個方向的撕扯,給若日尼奧爭得了大片拿球空間,讓球隊的戰術體系運轉得十分流暢。
缺乏戰術支點,影響進攻質量
客場贏下波赫的過程讓球迷們非常滿意,球隊在攻防兩端以及節奏控制方面都表現出一支強隊應有的水準,但是球隊還是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缺乏進攻支點。在比賽中,貝洛蒂雖然有進球和助攻入帳,但拿球次數僅有28次,只獲得兩次射門機會,比兩名邊鋒少了一半還多,可見義大利中後場與中鋒位置的銜接還存在不足。
義大利三個進球的方式也體現了這一點。一個是角球後的二次進攻,一個是前場逼搶迫使對手出現失誤,貝洛蒂的進球則是義大利最擅長的防守反擊,三個進球沒有一個是在陣地進攻中打進。如果放在正賽階段,這種攻堅手段的缺乏會給球隊的進攻帶來很大影響,畢竟在正賽階段,參賽隊的實力和防守硬度,都不是預賽對手可比的,想要走得更遠,必須得解決攻堅能力不足的問題。
缺少進攻支點,對中場也造成了較大的影響,我們來看一張觸球位置的對比:
左邊這張圖是今年歐洲超級盃上若日尼奧的觸球位置,與此相比,若日尼奧在對陣波赫時的拿球位置比較靠後,就連左邊鋒因西涅也經常回撤到後場來拿球,其活動範圍甚至與左翼衛埃莫森差不多。
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前場缺少進攻支點的原因。由於貝洛蒂在前場陷入到對方的重圍之中,難與中後場直接連線,造成鋒線對波赫後衛線的壓制力不足,從而導致對手的整體防線向前擴展。所以中前場球員不得不先回撤拿球,確保後場運轉順暢,再層層遞進發動進攻。
而且,缺少進攻支點所影響到的不僅是球隊的攻堅能力,還削弱了球隊攻防轉換的速度。上一屆歐洲杯,孔蒂能夠率領一支草根球隊連克比利時、西班牙,與德國大戰120分鐘,中鋒佩萊的作用非常重要。佩萊在球隊發動反擊時所起到的橋頭堡作用,讓義大利能夠在後防線投入更多的兵力,保證了戰術體系的穩定性。如果缺少這樣一個角色,勢必會影響到球隊的攻守平衡。
狂勝亞美尼亞,因莫比萊撐起前場進攻
從這一點考慮,便能理解曼奇尼在對陣亞美尼亞時的排兵布陣,以及為何不考慮「養生、人品」等因素,摁著對手狂轟濫炸。在義大利的首發陣容中,隊長博努奇以及三中場全部披掛上陣,這是義大利中後場的主力框架;在鋒線,曼奇尼派上了拉齊奧中鋒因莫比萊出任單箭頭,而身高達到190的扎尼奧洛出現在右邊鋒的位置。
前場兩大高點坐鎮,讓義大利打出地面傳控之餘,還可以通過長傳球衝擊對手的防線,進攻手段更加豐富。開場後僅4分鐘,因莫比萊便利用背身拿球能力在中路做軸,策應隊友在前場完成快速轉移,打出一次極有威脅的進攻。
從這次進攻中,能夠看出曼奇尼交代給因莫比萊的任務,那就是在對方的防守腹地多打出一些背身拿球的內容,幫助球隊順利完成前場的傳遞、轉移。從這次進攻開始,義大利的進攻便再也沒停下來,因莫比萊在3分鐘後利用任意球二次進攻的機會頭槌破門,隨即又送出一次助攻,讓義大利隊在不到10分鐘的時候便以2-0領先。
除了在對方的防守腹地背身拿球策應,在球隊的反擊中,因莫比萊的接應、傳遞也很積極。以上圖這次反擊為例,在球隊推進反擊時,因莫比萊先是回撤接應傳球,吸引了對手的兩名防守隊員,給托納利騰出拿球空間,左路的基耶薩隨即前插到因莫比萊留出的空位,而左路的巴雷拉則頂到鋒線,為基耶薩牽制住對方的後衛。雖然這次進攻沒能打成,但義大利球員的傳球、跑位線路十分清晰,其中因莫比萊的回撤策應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
增加了因莫比萊這樣一個前場支點的角色,義大利隊無論是快速反擊還是陣地進攻都能打出威脅極大的攻勢,他們的危險進攻次數達到58次,比上一場增長了27次;射門次數23次,比上一場增長9次。由此可見,在曼奇尼的戰術體系里,增加一個進攻支點,能讓整體的進攻質量得到極大提升。
當然,對於義大利來說,亞美尼亞這個對手實力實在有限,而且在早已出局的情況下,是否有足夠的戰意也是個問題,所以,因莫比萊能否支撐起義大利的前場進攻,還需要強度更高的比賽來檢驗。希望曼奇尼和這支年輕的義大利隊能夠延續現在的良好勢頭,在明年的歐洲杯上真正實現「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