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來了,經濟受損是在所難免。
要是大家還記得中學上政治課時談到的經濟常識,就會知道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出口、投資。
中國的出口對象主要是歐美,現在那邊一團糟,出口就別想了。
只能回到國內的消費和投資來。
投資方面,國家已經啟動了新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在消費方面,各地方政府紛紛推出消費券:你消費,政府和你AA。
今天就和大家嘮下,消費券,能不能拉動經濟。
直接先給結論,靠消費券拉動經濟,沒卵用。
01
現在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形式,基本上都是「滿多少減多少」,比如杭州政府發的消費券就是「滿40減10」。
政府的想法是挺好的,補貼你10元,創造至少40元的消費經濟。
乍一看,帳面是這樣,但經不起細想。
這「至少40元的消費經濟」,真的是因為你補貼10元新誕生的麼?
作為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當中的一員,我是怎麼花這杭州政府給的「福利」的呢?
我到了比較大的超市,盯著價格,買了必須用到但又可以囤時間長的東西——食油、生抽、老乾媽、洗面奶、牙膏、抽紙......
這些東西,我今天不買,一周半個月後,我也得去買,只不過因為這消費券,我提前行動了。
當然,我不敢說所有人花消費券都和我一樣,但這起碼是絕大部分人花錢的心態。
你說能不能創造新的消費?能,但有限,別把老百姓都當傻子,不管是上一代還是現在年輕人,過日子都是精打細算的,這是中國人的傳統。
靠消費券來拉動經濟,只能得到短效的經濟增長,如果平攤到一年,完全看不到效果。
我用消費券囤完這波柴米油鹽,起碼兩個月後我才再次消費。
消費券並沒有創造新的消費行為,而是把本該有的消費行為提前而已。
02
你可能會說了,哪怕經濟效果不大,也沒有經濟損失啊,能拉動一點是一點嘛。
其實發放消費券,是一種損害經濟行為。
消費券是政府發放的,政府的錢從哪裡來?稅收,說白了就是你手裡的錢。
我們要知道,政府收稅是有成本的,從你手裡收10塊,進入到國庫,可沒有10塊,哪怕中間沒有任何貪腐,你公務員工資總要發吧,這裡抽點那裡抽點。
所以政府通過消費券給你10元,其實無形中在社會生產中抽走了大於10元的財富。
政府發放消費券越多,對社會總財富損害越大。
政府真想刺激社會財富增長,應該做的是減稅,而不是收完稅後再發消費券或發錢。
03
你可能又會說了,政府的職能是調解社會財富,雖然當中會有財富損耗,但能讓普通老百姓得到實惠,也不失為好政策啊。
老百姓真的得到實惠了麼?
其實消費券,是在用普通百姓(這裡我不用窮人,是不想被認為我故意激化矛盾)的錢,補貼富人。
上面說到了,我們給政府納稅,政府把收到的錢變成消費券又返回給我們,那我們就要拿劵去消費了。
去哪裡消費呢?
去政府指定的商家消費,很顯然,那些家大業大企業,肯定能入圍指定商家,而且它們更能吸引我們去消費——就像我,拿這券去了世紀華聯大超市,而不是小區門口的小賣部。
一輪消費狂歡下來,用納稅人的錢刺激出來的消費財富,大部分都會進入到大企業手裡。
04
好了,說了那麼多消費券壞話,那麼它就沒點好處麼?
有,看你怎麼用。
如果想靠消費券刺激經濟,那沒卵用。
如果想靠消費券補貼窮人,更加沒卵用,到最後其實就是補貼富人。
如果想刺激經濟和補貼窮人,減稅、減費最直接,看看我們工資里一個月一堆費用要交,這些減免了,讓我們到手的工資提高不香麼?
那麼消費券應該怎麼用?
說實話,我是支持這段時間發放消費券的,目的不是救經濟,而是救做小本生意的老百姓。
相比家大業大的企業,那些夫妻店、小規模的商店,更需要生意照顧。
因為疫情,這些店面基本上處於瀕臨關門狀態,通過消費券來刺激短期消費,能讓它們緩過來,先活著,才有後面的一切。
釐清了這個消費券的作用,才知道消費券該怎麼發、怎麼用。
既然不是救經濟,而是救店面小老闆,根據這個目標,我們就大概知道了這消費券發放的原則:
1.享受福利金額不能太高,10元到100元的滿減金額都要覆蓋到,逐級實行滿減規定,讓消費者到任何小店面都能享受優惠。不能貪大,來個「滿150減100」的,這明顯是把消費者往大商家裡趕。
2.指定店鋪方面,政策應該傾斜中小店面。主動與這些店面溝通,甚至是重點幫扶,靠自家申報的,基本上都是大商家才有這人力物力去公關。
根據我們梳理出的消費券發放兩個原則,大家對照下各自所在的城市,看看這些城市的管理者都乾得如何。
是一窩蜂地發?還是經過精心計劃後再發?
通過消費券,我們就能看到一座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水平。
民生無小事,給老百姓發福利也要講求科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RASIOHEBfwtFQPkdHu1K.html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註:狐狸先森幾點鐘。
我們一起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