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發稿當日,DC漫改電影《小丑》的票房已經超過了當年的《蝙蝠俠:黑暗騎士》,票房超過10億美元;
而它的製作成本僅為5,500萬美元,成本連《黑暗騎士》的三分之一都不到,「性價比」非常高,並且它的口碑也很高!
從上年的《復聯3》,到今年的《小丑》,「壞人」角色為主的電影,為什麼有時候比「正派」角色為主的電影更受歡迎?
觀眾是因為他們「壞」所以「愛」嗎?
不是的!
「壞人」角色之所以受歡迎,不單純是因為他們的設定很壞,是與很多因素有關的。
「壞人」能否討好觀眾,首先在於導演如何展現他們!
電影的角色,是十惡不赦的壞人也好,是真正善良的好人也好,
最終觀眾會不會喜歡他們,主要不在於他們角色的本質,而在於導演和劇組如何向觀眾展示他們。
同樣的角色,做同樣的事,如果展示的順序,角度,側重點不同,觀眾對角色的態度都可能不同!
「雖然他很重親情,孝順父母,但他卻吸毒成癮,瘦骨如柴。」
「雖然他吸毒成癮,瘦骨如柴,但他卻很重親情,孝順父母。」
以上兩句話,內容完全相同,但讀起來卻讓人有不同的感覺,
先強調他孝順,再強調吸毒,觀眾就可能很反感這個人;
先強調他吸毒,但重點強調他很孝順,觀眾不一定會喜歡他,但至少不會那麼討厭他,甚至覺得他還行!
這其實是人的「心理」作怪,
在這種心理下,在電影里,同樣的角色,做同樣的事,只要展示順序,展示的側重點不同,觀眾對角色的感覺可能就會很不同。
《復聯3》和《小丑》的導演和劇組可能就是懂得合理展示,引發了觀眾對滅霸和小丑這些壞角色的狂熱!
無論滅霸和小丑多麼深受部分觀眾的喜愛,但他們在電影里的角色設定,本質都是「壞人」。
滅霸覺得宇宙的發展要平衡,就必須隨機地滅掉宇宙中一半生物。因為自己錯誤的價值觀,就奪取了宇宙中一半生物的生命!
這本質就是一種恐怖主義,而滅霸就是宇宙中最可怕的恐怖分子,本質「壞」得很。
《小丑》里的小丑相比滅霸,也許對社會的危害沒那麼強,但後期他也是一個危害社會的「壞人」。
他雖然有精神病,但他很多時候,意識是很清醒的,
第一次他殺人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別人對他的欺凌,錯手開了第一槍,然後因為恐慌,把其他人殺掉;
後來他殺人,純粹是一種發泄!殺害母親,殺害欺凌他的同事,殺害節目主持人,都是對害過他的人的一種發泄,但這些人實際上是罪不至死的。
而且他可能還對無辜的人進行發泄,比如他暗戀的女鄰居,根本沒有害過他,但電影中可能被小丑殺害了。
但無論是《復聯3》,還是《小丑》,它們的側重點都不在主角所乾的「壞事」上。
《復聯3》的側重點在於展示滅霸的價值觀,展示他的「理想」,讓他看起來更像是一個無私的理想主義者,只不過方向錯了而已;
《小丑》的側重點也不是在於展現小丑有多麼的可怕,而是在於描述是什麼可怕的環境造就了小丑!
在導演和劇組的展示下,最終《復聯3》里的滅霸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想歪的理想主義者,《小丑》里的小丑則更像是一個受害者。
都是對社會有危害的「壞人」,但在導演和劇組的展示下,小丑和滅霸看起來都不像是「壞人」,甚至讓觀眾覺得他們有魅力,這是部分觀眾對他們狂熱的一個重要原因。
電影的世界是導演和劇組精心構造的,觀眾容易被帶偏!
電影世界和真實世界有許多的不同,比如電影的世界往往由導演和劇組精心布局的,
導演和劇組會根據劇情需要,會只展示某些信息,而不展示某些信息; 會將「情緒多變」的世界,弄成只有幾種「情緒」.......................
總之,導演和劇組會想盡辦法帶偏觀眾,讓觀眾跟著導演的方向走!
比如部分觀眾之所以覺得《教父》是「男人的聖經」,主要是導演把《教父》的世界弄成閉環了,那些黑幫「小嘍嘍」混得有多麼不如意,觀眾看不到,觀眾只知道麥克鬥智斗勇的過程很精彩。
《復聯3》世界就被構造成童話,在電影里滅霸想滅掉宇宙中一半的生命,但這件事在電影里看起來,完全就像是做一道減法,完全不顯得殘忍。
所以儘管滅霸做的事很可怕,但在童話般的世界裡,觀眾覺得這事情並不嚴重,不覺得他是惡人。
而《小丑》里,世界都因為小丑而變壞了!
在《小丑》的世界裡,富人,警察都不是好東西,上流社會的人都被徹底地醜化了!
觀眾只看到上流社會中比好醜惡的一面,完全看不到一點「善」的一面;
甚至連蝙蝠俠的父母都被「黑化」了!
在諾蘭的《蝙蝠俠前傳》系列裡,蝙蝠俠的父母是寧願自己傾家蕩產,都要解救哥譚市的良心貴族;
《蝙蝠俠:俠影之謎》
而在《小丑》里,蝙蝠俠的父母就淪為不懂社會底層疾苦,卻假裝很懂的資本家!
因此在《小丑》的世界裡,小丑就更顯得像是受害者,部分觀眾對他不太討厭,反而有點喜歡。
電影世界被精心布局過, 也許是小丑和滅霸讓觀眾狂熱的重要原因之一!
觀眾對小丑和滅霸狂熱,也可能是因為角色背後電影的定位!
滅霸背後的電影《復聯3》,《復聯4》,它們的定位是比較大眾化的合家歡娛樂電影。
這兩部電影的劇情是漏洞百出,不合理的地方多的是,但觀眾卻很喜歡,因為它具有娛樂性。
在這種電影定位下, 觀眾根本不在乎滅霸的「為人」,不在乎劇情是否合理,更在乎的是滅霸的造型,以及他的噱頭。
看完电影後,觀眾很少討論劇情的嚴謹性,更多的是把滅霸說成是「紫薯精」,或者討論假如自己也能像滅霸那樣打響指,會怎樣。
電影賦予滅霸的娛樂性,才是滅霸瘋狂「吸粉」的重要原因,而不是因為角色的「為人」。
而小丑背後的電影《小丑》,則是一部比較陰沉,揭露社會矛盾的電影。
這部電影能夠讓觀眾一種心理宣洩,給觀眾找到一種「我之所以混得不好,原來真的是社會不公」的感覺,因此觀眾很喜歡。
在這樣的電影里,小丑在電影里仿佛成為了觀眾的某種宣洩的代言人,他殺人發泄的時候,讓觀眾有一種爽感,因此儘管小丑很暴力,但觀眾仍然喜歡這個角色。
總的來說,觀眾之所以對滅霸和小丑這些「壞」角色狂熱,並不只是他們「壞」!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
洞察影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k/Qi-Zw24BMH2_cNUgXKL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