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影響咖啡味道的四個因素分別是新鮮度、水、比例以及研磨。今天分享一下新鮮度對咖啡味道變化的實驗。
設計實驗&過程
按照新鮮度分為A、B兩組,除了烘焙日期外,保持其他因素一致進行杯測。因為杯測的人為影響因素最少,最直接體現咖啡本身的味道。
破渣後分別測定濃度值,接著進行杯測流程。全程除了主持者外均為盲測。
(tips :疫情期間請使用公勺分裝至個人小杯子總進行啜吸動作)
咖啡豆選用手上有的肯亞阿薩莉亞處理廠水洗處理。咖啡豆信息如下:
產區 | 肯亞 尼亞錫卡 |
豆種 | SL 28 & SL 34 |
處理方式 | 水洗處理 |
海拔 | 1550米到1750米 |
烘焙日期為
A組 | 2月24日 |
B組 | 1月02日 |
實驗日期 | 3月10日 |
實驗結果
濃度值 | |
A組 | 1.10% |
B組 | 0.85% |
首先數據上比較明顯,烘焙日期較為新鮮的A組比B組的濃度值更高。在杯測後我們發現A組的風味更為明顯,烏梅、聖女果(小番茄)、輕微焦糖。反觀B組,在香氣方面表現遠遠不如A組,干香幾乎活躍的香氣,只剩下沉悶的烘焙氣味,而風味方面,雖然還能杯測出肯亞的輪廓,但是與A組相比較會明顯失色,香氣不足,口感略帶粗糙等。
關於數據上的結果,我們的小夥伴們討論了很多。大體上我們在以下方面達成了共識:新鮮度最直接的表現是咖啡豆二氧化碳的排放,養豆的過程其實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過程,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咖啡豆也在揮發著決定咖啡風味以及香氣的芳香物質,這些小分子的芳香物質相較於體現咖啡苦的大分子物質揮發更快。所以越不新鮮的咖啡豆,二氧化碳以及芳香物質越少,那麼可萃取的物質也就更加少了。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