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強調兩種「壞人」:一種是有病的,一種是被逼的。
人性弱點:學壞更容易產生快感
文:羅西
一出門,你就能感受到這個社會滿滿的撲面而來的惡意。
具體地說,就是覺得「壞人」好多,「壞人」擋道……
本文,我要強調兩種「壞人」:一種是有病的,一種是被逼的。
那個打老婆的著名的英語老師,在接受採訪時,承認從小缺乏父母關愛、肯定,連「媽媽」「爸爸」,他都叫不出口……
據他的前妻(美國人)說,在機場,他喜歡故意遲到,不登機,廣播里一而再喊他的名字,催他登機,他就會感到畸形的滿足,甚至有成就感……
這位英語老師居然說,家暴是「文化」,其實是病。
缺愛的心靈是最危險的東西。
很多時候,「壞人」就是病人。
生活里,常見的是一些惡不至罪的「病人」或「小人」:
「一點就著」戾氣很重的人,被洗腦的人,內心陰暗見不得你的好的人,為小事而睚眥必報或打小報告的人……
在一個並不完美的社會裡,每一個個體都可能是「心理病人」,只不過有人的病徵表現得更明顯更嚴重罷了。
有些病人慢慢惡化成了真正的壞人。
從心理學角度看,「心因性壞人」的人格發育相對不成熟,自我價值感低下,很容易犯一些小奸小惡或通過違法違章違常理的來滿足、補償、替代內心的某些缺口、需求、慾望……
我大學主修的是心理學,關於心理健康,有幾條樸素的個人經驗與你分享:
易怒的人傷口好得慢;排隊時最大的欣慰,不是前面的人越來越少,而是後面的人越來越多……愛臉紅的人更易被原諒;變換家具位置可改善心情;適當出糗會讓心情更陽光……
最重要的一條提醒:學壞更容易產生快感。
我要說的第二種比較普遍的「壞人」,是壞人的模仿秀,或是被逼的,或是為了自保,或是為了「適應社會」……
一個原本「很乖的」初中生,因為長期被「校霸」欺凌、勒索,為了保護自己,只好跟壞孩子在一起,最後還「以暴抗暴」,持刀刺死傷多人……央視「今日說法」報道這個案件時,當期嘉賓是位犯罪心理學專家,她憂心地說:孩子學壞、犯罪,往往是內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其實,我們成年人的世界,浩浩蕩蕩著這類「被逼」的壞人或小人!
即所謂「必要的惡」。
比如領導對司機說:「特權車就要橫衝直撞敢闖紅燈,不然交警會以為你是假冒的。」
比如大夫說:「收紅包就要大膽一點,不收的話,患者就不放心你。」
比如男導演說:「對那些剛入道的漂亮女演員就是要熱情一點,你如果不找她床上談戲,她就可能認為她沒戲了。」
你不狠、不壞,就很容易被小看、誤會,甚至欺凌。
比較溫和的「裝壞」,是身上刺青或明哲保身地隨大流撒謊……
民間傳說里的「蘭陵王」本是個英勇善良的少年,因為長得好看,兩軍對壘時,敵人總是瞧不起這個「花樣美男」、小鮮肉。
儘管他衝鋒陷陣,還是沒有給敵方造成「威懾力」,最後他失敗了。
幾乎崩潰的的他終於尋到一個新 「面目」,那是用神木刻成的猙獰面具,戴上這面具後,他終於成了敵人聞風喪膽的梟雄。
但是,飲鴆止渴,面具入侵了他的人格,由外到內,入戲太深,他最後轉化成了像面具一樣殘酷無情的暴君。他恨這一切,卻已經無法擺脫這一切……
變壞是會上癮的。
故事的最後,是他的母親以生命的代價喚醒了他,拯救了他,讓他擺脫了這可怕的面具,獲得再生。
這仿佛是個時代寓言,多少原本乾淨溫暖的心靈,為了自己「更有力量」,更嚇人,不惜戴上邪惡的面具成為「狠角」,最後連本真的心也扭曲了、異化了。
其實,健康、真實、善良,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有安全感的。
上帝讓病人成為壞人就是對其最大的懲罰。
人只有能夠發自內心地喜歡自己,才會擁有真正的快樂與自在。
本文經作者黃良其(羅西)授權發布。